..续本文上一页无不摧破。则修金刚三昧也已。
一行三昧者:菩提非智,烦恼非惑,而实相同。四谛非以谛证,非以智证,而平等得。第一义谛分别都空,一相无相是为定相。尘尘沙界,都现太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不将迎于一法,亦不远离于一法也。于此有疑:金刚三昧,破坏于一切,一行三昧,收容于一切,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无想也。说此无想法,是诸法除遣,即此无想法,亦诸法不背。但能无想,兀兀腾腾,不著一念,瀑流恒转,掯不相随,则破坏与收容,无相妨碍欤?于此又疑:四念处定为无常苦与无我空,而一相定则常、乐、我、净,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实相也。有漏实相,无常苦无我空也;无漏实相,常、乐、我、净也。一相实相,非常非无常,非凡外常,非声闻无常也。解脱对治是谓非常,般若实相非常非无常,法身中道一切是常。三德一时,云何相反而不相成?是之谓一行三昧也已。
复次,龙树有言:小乘修定以定为近门,大乘反以戒慧为其近门。盖言修定,不可执定于定也。数息观、不净观者,最初修习,佛常为教,佛弟子舍利弗等亦以接群。龙树有言:是二定者,诚甘露法门也。无著《六门教授习定论》,举止舍亦至要也。
文字五
文字般若能娴,而后观照般若不谬;观照般若既习,而后实相般若相应。故文字之功,斯为至大。如来赞叹月夜毗昙,佛弟子从事设界结集是也。文字之研,亦为最始,无著重多闻熏习,般若重十法句义是也。从十二部出修多罗,于是有大小通慧文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于是有相性二慧文字。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于是有究竟极慧文字。
通慧文字,诸学由来,舍此无基,故为俱舍立科。此菩萨行道相智中之一切智也。
二慧文字,因果差别,行乘两轮,故为瑜伽立科,为般若立科。此菩萨行道相智中之自乘法也,此龙树、无著学为菩萨行自分学也,此玄奘、罗什诸译为菩萨行根本文字也。
极慧文字,江汉所趣,一切一味,故为涅槃立科。此菩萨行道相智中之一切智智也。甚矣,毕竟空难知,如来垂迹,夫乃昌言,学者粗钝,安可骤悉?然佛境菩萨行既已立教,如何佛境,如何菩萨行,不明极慧,一切懵然,自始至终都非全相,举足下足滞于一隅。所谓媛媛姝姝,一先生谈,乌足以谈佛法也。
万派朝宗,先须的认,峰非止境,愈扩愈弘。弗云解耳,将以行证。弗云初耳,种不可诬。是故四科文字,应须悉娴。初必分详,继应融贯。四科阐义,当于别明;四科读法,应于今叙。
初、俱舍文字科。是科应分三段,以次研读。初、有部、经部;次、《俱舍》、《正理》;后、《杂集》、《毗昙》。
且初、有部、经部者:五事分部,曰上座、大众。大众由《增一阿含》来,多大乘义,义必分别,如大中道,不执一隅。是故二百年间,即分九部,皆可谓之分别论。有部从《六足》而来,一味和合,三百年初,始有雪山上座。时分别论则势极盛行,世友恶其不纯,建立《发智》,号一切有。崇论如经,方之曰身,《六足》虽师,侪以为足。五百罗汉复为广论,曰《毗婆沙》,叙一切异己,尽情斥毁,以定一尊。此虽武断无情,而诸部凋伤,反因此而犹存梗概也。道非决定,心岂畦町,虽三百年犊子、正量相继敦本,而化地、法藏极端相违,更出饮光,亦难阿顺。迨四百年,经量部出,其所诤理,视化地之乖为尤烈也。经量部者,初为譬喻,不遵《发智》而《法句》是崇。童受著书,《喻鬘》、《痴鬘》,几等庄严。阿梨跋摩,亦譬喻师,《成实》论义,多符一心也。由譬喻趣进经部,其譬喻之细心一心,同于《摄论》一类师者,难以自存。经部细微,随界多界,救义以生。既足以破婆沙,又足以启大乘。此真部执之最上者也。室利罗多无惭上座,经部毗婆沙惜未传来。更有世亲之师曰佛陀蜜,又有世亲后出曰婆薮跋摩。作《四谛论》,粗细具详。盖始于《出曜经》,终于《四谛论》,研而有系,经部之说思过半矣。是为初段有部、经部也。(经部一段,采用吕秋一说十之八九。)
次《俱舍》、《正理》者:世亲朋经部义,破有部执,学《婆沙》于迦湿弥罗,作《俱舍》于建陀罗国。新萨婆多众贤崛起,救返有部,大破《俱舍》,作《显宗论》及《正理论》。《显宗》明目,《正理》破他。西域称《俱舍》为聪明论,世亲则称《正理》为有思想而为命名曰《顺正理》,一斥《雹论》,一云《正理》,度何至哉!二论诤义,应值钻研。奘师所闻西域众说,均授普光,则《光记》其最也。圆晖、遁麟虽有精华,然顺有部,不可训矣。是为中段《俱舍》、《正理》也。
后《杂集》、《毗昙》者:《杂集》一分救《俱舍》,一分阐法相。其一分救《俱舍》有三义,曰:阿毗达磨,曰组织规模,曰随顺经部。
且初、阿毗达磨者:《俱舍》题名曰《阿毗达磨俱舍论》,《杂集》题名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均为阿毗达磨。以《杂集》一分阐述法相,别之曰大乘,以蕴、处、界广分别,有三十八种法门,均之曰阿毗达磨。《俱舍》之阿毗达磨,为世亲小乘之终,《集论》之阿毗达磨,为无著大乘之始。无著《集论》,固自用阿毗达磨法门,以分别大乘法相也。至安慧《杂集》,则意取大乘法门,以救其阿毗达磨之《俱舍》矣。
组织规模者:安慧救《俱舍》而糅《杂集》,规模针对独在《发智》。《发智》组式,法则为三科,修则为四谛,凡叙一法,而皆以摄相应成就法,立自简他。《杂集》三科、四谛,正用《发智》法修,摄相应成就,亦用《发智》工具,但于各门,俱增大义数条而已。至于论品,则作论辩论悉详,而于因明亦所不离,犹《解深密·成所作品》之用意也。
随顺经部者:此正营救《俱舍》之至意。《杂集》敷义,诚不若《唯识》微妙无疵,《唯识述记》辩论所在,亦不仅数条,披寻自了,不用赘谈。《杂集》营救,姑叙三义:世亲弟子营救《俱舍》,不独《杂集》。《光记》所叙,皆从西域师来,最宜用意。
以是三段义,是故此科应读《婆沙》、《六足》、《出曜》、《成实》及《四谛论》,而终之《正理》、《杂集》,《俱舍》之研,足殿小乘,而业告成。
次,瑜伽文字科。是科宗在舍染,《解深密经》说十一粗重故。宗在舍染,故先须读《辩中边论》。〈相〉、〈障〉、〈真实〉,以染为境;〈对治〉菩提分,舍染为行;〈分位〉、〈得果〉,不净、净不净、清净,五果、十果、三乘,通以择灭为果也;独提般若〈无上〉大乘,金刚十句,远离二边,为《中边》立论,舍染而直证菩提也。《中边》熟读,此科得髓,乃足广研。应分二门:唯识,法相。法相揉古,唯识创今。法相广大,唯识精纯。顾法相结局,亦必精微而归诸唯识,故总曰唯识学。唯识学有二要:一汇小,溯部执沟浍入大乘江河,法来有自,法通无衰也。二汇大,统散漫奔流归汪洋瀛渤,彼恶取空方广道人无势也。不研唯识,其心不细,易入歧途;其陋不除,易流儱侗,是故学佛入门,须始唯识。
唯识门者,始研《摄大乘论》,终读《成唯识论》,中间开钥,有《二十唯识》、《百法明门》。
《摄大乘论》,立染污末那,成藏种赖耶,是为创建,以是谈〈依〉;三性缘起,以是谈〈相〉;是为对小之境。无分别〈入〉、而〈因果〉、〈差别〉,十度、十地,依《般若》、《华严》;又三学增上,皆对小之行。〈断〉从无住,〈智〉叙三身,又对小之果。古人著书乐说创立,而悉有《阿含》。《摄论》纲目十相,本《阿毗达磨经》;境、行、果三,摹《解深密经》是也。
《摄论》创初,持义未审,《成唯识》义,博大精微。此科大本,渊深挹注,在《成唯识》,故读斯《论》,应大研求。《论》分相、性、位三段:相以能变、所变、有支三性为诠;性以真如识性为诠;位以渐次得果为诠。其能变中,五教十理而立八,五教六理而立七,创而有因也。三性依他,以毗昙义叙也。其间种熏四分,三依四缘,义至多也。最初别破外小我法,学至博也。
此科创立于无著,而光大于世亲。世亲而后,继续有陈那,而集成于护法。十大论师,难陀、亲胜虽有别立,而势甚微,唯独安慧与护法义乖诤至多,厥后清辨亦与护法诤辩尤烈,非复聪慧夙习、陈义能微,而谁堪语是?后有法称,其学不纯,从其说者,种种过生。西域以是而止,东土因以开宗。
奘师学法相于戒贤,学唯识于胜军。出其门者,厥有二派:一为窥基,百本疏主,现存《述记》、《枢要》、《别钞》,辅以《法苑义林》而已。灵泰《疏钞》,智周《演秘》,道邕《义蕴》,如理义演,皆此派附庸;而慧沼、慧日论《了义灯》,则此派捍城,陈述敌义,犹毗婆沙足存诸家梗概也。一为圆测,籍虽不多,视所对辩,亦知其略。泰贤《学记》,集叙多家,可当读本。自此而后,微乎渺矣。陈那之《观所缘缘》,掌中观相,清辨之《掌珍》,凤毛麟角,此方犹存,以研唯识,至足宝也。
法相门者,略于《杂集》,广于《瑜伽师地》,中间《五蕴》、《庄严》,是其将伯。《杂集》三科四谛,摄相应成就,式虽小用而义则大糅。《瑜伽师地》五分十七地,汪洋广博,法相之繁翳谁能并?〈本地分〉境摄九地,行摄六地,果摄二地;〈抉择分〉则抉本精华而立新义,瑜伽自分尽于此矣;更解经仪,则曰〈释分〉;释名义,别曰〈异门〉;释三藏三学要义,曰〈事分〉;又因论生论,而广大之也。〈本地〉行六地中,菩萨学相最要,〈真实义〉外,在〈力种姓〉,《庄严》于是开一为六。《瑜伽》大悲,百十一苦所缘生起;《庄严》大悲,三十六偈相用分别。详其异处,《瑜伽》糅古不尽,《庄严》又踵事增华。抉择菩萨功德破恶取空,糅《宝积经》十六相义为教授资,引《解深密》全经不遗为研求依,此其心中心要中要也。若夫糅古,观其所详,则五…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教育》释教训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