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通论》唯识抉择谈▪P5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识,上座有分识(三有之因,即种子义),化地穷生死蕴(生死位俱有之),有部爱乐欣喜阿赖耶,五教外之小教皆谈第八。】此等不过名目不同,所指之法实是第八也。皆详《摄论》,可勘。(《述记》以大并为一教,小为四教;今以大为四,小为一,亦可。)

  第八次(九月十八日)

  十理大略 【唯识十理:一、持种心;《瑜伽》、《显扬》、《对法》八证第四,有种子性。】有契经说,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此心必要决定、恒转,方能持种。决定云者,谓于三性中决定是一类无记。恒转云者,非断非常,亘古相续。由前一义乃得遍持三性法种,由后一义乃得持久不失。前六识皆无此义,故必别立一第八识。此在小宗颇有异计,然皆不成,详《成唯识》,今但略叙之、如经部计转识是心。然有间断故,易脱起故,不坚住故,非可受熏持种。彼部或计六识无始时来前后分位识类无别,即名为心。然即彼识类是实则同外道,是假则无胜用,受熏持种之义不成。彼部或计六识事类前熏于后而得名心。然前后念不俱有,如何相熏,此亦不成。又如大众部计六识可俱时转,第六为依名心。但诸识俱而无熏习,即无种子,更无持种之义。又如上座部计色心自类前为后种,有因果义。然彼自类无熏习,且有间断,不成心义。又如有部计三世诸法皆有,因果感赴无不皆成。然过去未来非常非现,又无作用,亦不得名为心。又如清辨等恶取空者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谓心非实有。彼违经论,成大邪见,无种无识,功用唐捐。是故应信有第八识能持种心,依此建立染净因果。

  【二、异熟心;八证第六、身受差别。】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无间断。依据此义应别立第八识(第八犹如库藏,凡所藏物随用取携;诸法依第八,随其业报有现有不现), 眼等识有间断故,非一切时是业果故,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起眼识时或余识时、有别思虑无别思虑、如理作意或不如理、此来彼去理有众多身受生起,后时此身遂有怡适或劳损,若非恒有真异熟心,如何有此?故知定有此第八识真异熟心。

  【三、趣生体。】有情流转五趣四生,为彼体者必应实有(有体)、恒(无间无杂)、遍(遍界地有)、无杂(惟生自趣法)。命根非实有故,诸生得善及意识中业所感者不恒有故,诸异熟色及五识中业所感者不遍无色界故,非异熟法住此趣起余趣生法故,皆非真实趣生体;故知别有第八识。

  【四、能执受;八证第一、依止执受。】五色根及彼依处惟现在世是有执受,能执受心必具五义:一、先业所引,体任运起,非现缘起。二、非善染等。三、一类异熟(此真异熟非异熟生)无记性摄。四、遍能执受五根等法,为五根等共依。五、相续执受不为烂坏。此五义皆前六识所不具,故应别有第八识能执受心也。

  【五、持寿暖。】寿谓命根(因业所感第八名言种子现行之时长短不定,假名彼功能上生现分位为命根)。暖谓暖触。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寿暖一期相续,识应无间无转。此义非前六识所具,故应别立第八识也。

  【六、生死心;八证第八、命终不离。】经说受生终必住散心。当时身心昏昧,如极闷绝,明了转识必不现起;非别有第八识相续无变,不成散心。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亦不成。

  【七、二法缘。】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展转相依。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前六识即摄在名中,不能更与名色为缘,故应别立第八。

  【八、依识食。】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是合义,为生顺缘,与生合故。此食有四种,欲界香、味、触三变坏时,能长养造色,是为段食(欲界身需段食乃自然之理,若行少欲,固不可非,然至违反生理时则不可许)。欲、色界六识相应之触与思,皆有资益于身之义,谓为触食、思食。又有相续执持之三界有漏识,能使诸根得受触思资长,是为识食。一类相续,前六并非,故应别立第八识。

  【九、识不离;八证第七、二定不离。】经说:住灭定者识不离身(持寿暖故)。灭定中前六识不行,故应别立第八以成不离身之识。(无想定例此可知。)

  【十、染净心。】经说:心染净故有情染净。此谓染净法依心生,心持彼种子故。前六识于三性,时时转易,无染心中(无想等上地)应不能持烦恼种,后时下没应不起烦恼。世间道中应不能持净种,彼出世道初不应生。故须别立第八识也。

  上来十理当八证之五,余有三证皆对小宗有部不许诸识俱转难立第八而说。即【第二、并不初起;】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者、尔时作意、根、境、三种无差别而现前。不应随有一识最初生起;故立第八恒时现行与他识俱无妨也。【第三、并则明了;】眼等识缘境,意识分别,如不同时并起,则意识忆念过去,必不明了;实不如是,故诸识可以俱起,即不妨立第八识恒与他识俱也。(又五六俱起则应于别依外犹有总依,此即第八也。)【第五、业用差别。】识法起时随有了别器、依、我、境等用,即用显体,应有诸识俱转,即不妨立第八识。

  第九次(九月二十日)

  (续讲前节)法性法住,如是如是,本不待于安立。然而有五教十理证成唯识者,此乃方便破执,不得不尔。凡夫外道计执实我,说是五蕴假名,小乘又计实法;更说法无自性,不了义大乘又蹈于恶取空;以是摄法归识,显二无我,示其中道。假使诸执尽除,唯识自亦不立。乃今人之闻唯识教者、每视为实有建立,有识可唯;是则仍成法执,同于所破也。于此不可不特举现观一义以补救之。现观之义、同于证量。诸法相用历然差别,由用显体,由能带所,现前现成,无用安排;此唯现观能亲得之。若谈唯识犹不免执,毋宁即说佛教使人现观之为究竟。今故略明其义如次:

     一者、何为现观?现有义三:一非造作而现成,二不隐没而现在,三不迷昧而现见。观亦三义:一思,二证,三行。思谓地前于诸谛理决定思惟,证谓地上证得二空所显,行谓如量遍知诸法。此诸行相即能观智;现前明了,观察现境,故曰现观。

  二者、何所观?见道以后所观至繁,姑以六门列之:(一)三界九品(三界各有九品)所知事,(二)苦集有漏法,(三)灭道无漏法,(四)四谛所摄未见法,(五)灭道所摄未受法,(六)法智类智所行境。

  三者、以何观?以出世无分别智(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俱起)能观。邪见、见取、戒取、及疑等俱遣故,方得现观。

  四者、何处观?恶趣苦障,上界耽乐,皆无现观。唯在欲界人、天,有佛出世,说三法印,方得现观。

  五者、谁能观?此通三乘学、无学果,凡有五种人:一、未离欲者(离修道所断欲界烦恼),此谓声闻初果十六心见道、二果。二、倍离欲者(离欲界修惑尽),谓三果。三、已离欲者(离三界修惑尽),谓阿罗汉果。四、独觉。五、菩萨。

  六者、何者入?唯心能入,非我能入。心是无常(有漏能作无漏等无间缘)、有境、待缘、能生智故,依心能断粗重我执及与我爱故;我由七识执起,违一切法无我,非是智因故。

  七者、何次入?次第有六,即六现观。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有四后得智:一、缘理后得与根本智俱时;二、缘事后得在根本后时;三、有漏后得、地上无漏仍有漏故;四、无漏后得、佛果功德纯无漏故。此非安立无分别智后得、缘理后得也。)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出世智。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此六现观,思、信、戒三,是现观加行,所以引生现观;次二是根本现观,以因果分为二;究竟现观则在圆满佛位。修行次第,首重加行。依至教量广为辩论,惟在凡夫(禅境好寂,圣位自证,都不喜诤;理以诤明,惟凡夫事);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是思现观。无漏种子由此引生,三十七菩提分法始于此修,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于此深契,一切法共相真如亦于此证知。益以信戒现观,以次能得后三。

  八者、现观相。智境决定,凡有十相:一、众生无;二、遍计无;三、无我(二无我)有;四、相有;五、粗重有(此二缚无);六、我无无我有(此二不灭);七、法及法空无别(法即空,空即法);八、空无分别;九、法性无怖;十、自在能断,不复从他求断方便。

  九者、现观差别,有十八种:闻、思、修所生智为三,顺决择分智、见修究竟道智为四,不善净善净俗及胜义智为三,不善净善净行有分别、善净无分别智为三,成所作前正后智为三,声闻菩萨智为二;合有十八。现观诸门,略如上辨。

  谈第八识以五门明建立所由,上来初一门讫。

  (二)【唯识以识摄蕴而立此识。羯罗蓝位(胎中初七日位,义云杂秽)五识不行;而《名色经》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则七八仍行。受想行识之名及色为五蕴,五蕴中之识为名中识,但是六识。名色缘识之相依识乃是八识。相依识与名中识互为其缘,即是八识与六识互为其缘耳。法相以蕴摄识(摄是不离之义),所被极广,及于二乘。是故不善《般若经》、僻执声闻藏、都但说六,信有五蕴,不信赖耶。时多邪慧,正学荒芜,六识不足范围,更恃谁何而堪折正?】

  (三)深细不可知之识是此识:【二定、无想天、睡眠、与闷绝,此之五位、六识不现,七八仍行。】如加二乘无余依则为六位无心,就人分别有无、略如次表:

  

     灭尽定────────────┬───── 佛及八地菩萨

  无想定───────┐ ├───── 圣者

  无想天──┐  │  │

  睡 眠──┼────┼────┴──┬── 自在菩萨

  闷 绝──┴────┴───────┴── 异生

  无余依────────────────── 二乘无学

  

     【且谈眠闷,粗显免争。死生一寤寐间耳,斯又何奇!寤而复醒,仍依此身,死而又生,但身别易。身依容异,识有是同。但是细微极深无底,非若六识粗浅可知。若以深细不知而即言无,无则现前粗细俱无,云何熟睡昏迷震惊仍觉?此意深长,乌容释究。斯固知八识持种,六虽不现,种为八持,断而复续。(就现行言)职是之由,立有八识,夫然后理可通也。】

  第十次(九月二十二日)

  (四)不为声闻而立此识:【《摄论》云: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能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离此识,不易证得一切智智。】一切境智则广大,阿陀那境则深细,由深细而后成其广大,亦惟广大乃至于深细处也。【《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一则无用乎此,二则益其僻执;不立之由,诚如经、论。】

  (五)因为大悲而立此识:本宗约智谈用,为智根源、为用血脉者,则大悲也。《瑜伽》四十四云: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能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是故智由悲起,悲之等流又以智为究竟。非有大悲贯彻,将无由求得遍知、三祗无厌。亦非至于一切智智圆满无缺,不可得无缘大悲之所归宿。二者表里始终,盖有如是者。然今时人谈佛法每每昧此源头,或则例同宗教,或则视为哲学,又或偏执不了义之说以概全体。例同宗教,遂有貌似之净土、宗门(指不到家之净土、宗门言耳。若真净土、真宗门、与唯识是一贯之学),误解了生死之言(此本谓明了,乃误解为了结),并亡悲智。或随顺外道而有悲无智。或趣入小乘而悲智俱微。视为哲学,遂至少智无悲,漫谈宇宙人生,于名相中作活计。又执不了义说如《起信论》等,无正智种,遂至大用无源,悲智不起。凡此皆非所以语于真佛法也。佛法以菩提为极果,而以大悲为根本。大悲之言绝待无缘,既非忧戚悲愁,亦非顾恋哀愍;一滞人、法,即有所不遍而不能成其大。今人于此亦多所误会,次更以数门释之。

  大悲云何差别?略有十门:一者自性,相属怜愍本来具有故。二者数择,数数抉择见功过故。三者宿习,先世久修熏习积集故。四者障断,障悲贪爱得断除故。五者平等,于三受皆见苦而生悲故。六者常恒,亘古亘今无间断故。七者深极,自他平等故。八者随顺,如理拔济一切众生苦故。九者净道,此是对治相貌故。十者不得,是无生法忍故。

  云何大悲缘起?此略有五:一由深细苦境而生,二由长时熏习而增上,三由救济众生猛利而生,四由极清净地而生,五由慈力浇润而生。(若以四缘分别,即以因力为因缘,等流为等无间缘,观苦为所缘缘,善友为增上缘。)

  复次,就深细境缘起而言:【云何而悲?观众生百一十苦(详《大论》四十四)而起大悲,观众生昧三十二法(详《思益经》)而起大悲。云何观众生而起大悲?无人,无我,无众生,皆一心之差别。此识持一切种,遍周沙界;周沙界识网周沙界,相系相维,相与增上,观乎众生自然而悲。心秽则佛土秽,心净则佛土净,悲其秽矣,属其心矣,必了心体。有断然者。】盖穷苦缘起于无常,差别于种子,必究阿赖耶而后能尽也。

  此外犹有异门,他日详谈。今人不明大悲为学佛要事,实属误解佛法之尤,不可不抉择发挥。且概括数言示其要略,曰:诸佛菩萨由观苦而起悲(诸佛以苦谛为师,明了观苦乃无系缚;见他即自,又自然牵动而生大悲,此非逃苦、厌苦、怖苦、舍苦、所可比也),由大悲而利他,由利他而起苦(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不舍生死即是不舍一切苦,此盖触真实苦以苦为大乐乃能如是),由起苦而不住涅槃。

  上来五段明建立八识所由毕。

  第十、抉择法相谈唯识

  【一时极唱,性相两轮。明了而谈,一遮一表。都无自性故,所以必遮;相应如如故,所以必表。法相赅广,五姓齐被;唯识精玄,唯被后二。详见他叙,此姑不赘。(《瑜伽论》叙十义、〈真实品〉叙六义、参看。法相摄《阿毗达磨》全经,唯识摄《摄大乘》一品;法相摄十二部经全部,唯识摄方广一部。)】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通论》唯识抉择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