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信仰简论▪P6

  ..续本文上一页不同-越在修行的早期阶段,佛教信仰对修行者的作用与意义就越显偏胜。在资粮道,凡夫修行者善根薄弱,时被业力及习气所遮蔽,此时佛教信仰显在地增强,且显胜,而佛教理性虽然也增强,但力量较弱,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未转位:但自进入加行道,在正闻基础上的如理之思维增强,信仰渐被净化而显在的强度减弱,所以正见偏显,而信仰的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渐转位,在见道始的菩萨阶段,真实智慧显现,因此信仰被智慧超越,而完全是智慧显而信仰隐,称信智已转位。在佛位,智慧圆满显现,因此信仰完全被智慧超越,即被完全转化,称信智圆转位。简言之,在从皈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信仰被逐渐净化、逐渐转化,也就是被不断超越、内在化,最后被彻底转化,由此,可将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的隐显、转化之不同位列表如下:

  资粮道——佛教信仰(外在信仰)偏显而佛教理性(顺理性)偏隐——信智未转位

  加行道——佛教信仰(顺内在信仰)偏隐而佛教理性(理性)偏显——信智渐转位

  见道、修道——佛教理性(悟性)显而佛教信仰(内在信仰)隐——信智已转位

  究竟道——佛教理性(圆悟性)彻显而佛教信仰(平等信仰)彻隐——信智圆转位

  (4)佛教信仰四层次的具体特点

  从特征看,在佛教信仰的四阶段,其变化可归纳如下:

  在第一阶段,有三方面的变化:一者是在强度方面,即信仰的力度增大,这主要是在归依方面;二者是在内容方面,即信仰的内涵增加,如由对三宝的逐步深入的信解,而将信仰逐渐深化,这主要是信方面;三者是在形式方面,即善根以信仰的显现为主,而以理性的显现为辅。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增强,

  在第二阶段,由于获得对一切法的真正胜解,生起加行无分别智,对三宝的认识趋于深化,佛教信仰渐被净化。此时可从三方面观察佛教信仰的变化:一者是在质上,即通过胜解,信仰渐渐与理性融合,而渐被净化;二者是在强度上,即信仰的强度在显现上减弱;三者是在形式上,即理性偏显,而信仰偏隐。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净化。

  在第三阶段,修行者已经生起根本无分别智,悟人诸法真理,信仰与智慧真正相融,完成净化,从而开始发生转化,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者在质上,即信仰已被净化;二者在形式上,信仰渐渐转化,即渐渐被超越,而在显现上隐没,唯有智慧显现。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转化,

  在第四阶段,已达佛位,信仰完全转化而被彻底超越,彻底处于隐位,一切皆是佛陀的圆满智慧的依缘的任运显现。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超越。

  2、佛教信仰的发生

  佛教信仰的发生实际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在什么意义上可认为信仰发生了

  第二,信仰为什么能发生

  第三,信仰是怎么发生的

  这三侗问题实际上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信仰发生的判定问题,以及信仰发生的机制问题,

  (1)佛教信仰发生的判定

  佛教信仰涉及到所依待的对象与心相问题,因此,其发生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条件的具足,在外在方面是对佛、法、僧二宝的归敬、依止与忍可、乐欲,在内在方面是真诚,或者说澄净之相。当外在相有内在的澄净之心相相应时,佛教信仰即已发生。这其中要注意,如果内外两方面没有合一,则没有佛教信仰的发生。比如,唯有归敬、依止与忍可、乐欲,而在内心没有获得澄净性,就与外道对神的崇拜以及对外道法的遵受等外道信仰区别不大。即使在对象为三实的情况下,也非佛教信仰的生起,仅是与佛教结了一缘而已。另外,如果唯对三宝中的任何一顼或两顼起信仰,也非佛教信仰的发生。因为就佛教的安立而言,三宝代表了佛教的核心内容,而且三实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有取舍分割。在三实中,佛陀(诸佛)是法的圆满觉悟者、教的根本安立者、众生修行的根本导师;法是觉悟发生之根本所依,即唯有通过法才有觉悟发生,而且也是觉悟所证的境界,或者随顺此境界的安立;而僧宝是佛的主要随学者、法的传承与住持者、众生修行的主要老师。显然,离开佛,佛教就没有导师、榜样与觉悟者;离开法,就没有觉悟与解脱之道,也就没有觉悟的最终发生;离开僧实,就不会有佛法的传承、住世与流布。这反映到信仰的建立上,只有对三宝皆起归依与信,佛教信仰方得生起。否则,只是与佛教结了缘,还谈不上建立了佛教信仰。可举一例作一示意性说明。如唯对佛陀有信仰,则在将佛陀当作唯一觉悟者的意义上,是向信仰方向迈出了正确的一步;而在将佛陀理解为救世主的意义上,则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当然,无论如何,这种种情况皆是与佛有缘。

  (2)佛教信仰发生的机制

  按照佛教的缘起论看,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有因缘的,换言之,是在因缘成熟时发生的。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佛教修行的起点,在此意义上,佛教信仰是佛教解脱与菩提之因。但佛教信仰实际是在其因缘成熟时发生的,因此,本身是一个果。而且,从其发生之因缘的角度看,佛教信仰之缘起具有甚深之意味,并非那么显而易见即可予以揭示的。

  佛教信仰是因缘和合而发起的,而且其因有一个复杂的成熟过程,因此佛教信仰具有复杂的发生结构。如择要看,佛教信仰发生之特点可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善根为内因。佛教信仰的缘起的内在原因是善根。按照唯识学,善根是本有无漏种子所摄的善分势力。善根无始时来就有,当众生与佛教结缘时,就熏习善根,令其势力增长,当其成熟时,就有佛教信仰发生。但善根的成熟须经一个宿世多生的善缘熏习的过程。

  第二,善缘为引发条件。当众生内在的善根成熟时,佛教信仰方能生起。但善根的成熟要求善绿的不断熏习。从与佛教最初结下善缘始,到佛教信仰的生起,其间可能经过无数无量期生命的流转,其间会与佛教再结种种的善缘。善缘就是众生与佛教(包括诸佛之教,以及诸佛,其他诸圣者等)所结的、于众生解脱,觉悟能起胜增上作用之缘。事实上是这些善缘引发了佛教信仰,乃至最终的觉悟解脱-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是佛典所反复显示的:在小乘与大乘的经典中,有无数因缘故事表明了这个道理。在《贤愚经》第二十<贫女难陀品>中的贫女难陀供灯故事就是一例。难陀赤贫,以行乞所得微钱,换得一小灯,供养佛陀及僧众。此灯虽小,但甚至号称神通第一的日犍连都不能扇灭,佛陀授记难陀在未来将作佛,名灯光如来。佛陀并述其往昔因缘,曾供养迦叶佛、虽后有瞠恨心生起而将结绿善根覆蔽,报得五百世贫穷,但此结缘善根不灭,而有与释迦牟尼佛的相遇等。总之,就缘起来看,供养迦叶佛是难陀前生与佛教所结最初之善缘,后来还有供灯等善缘,这些善缘是释迦牟尼佛授记贫女当得成佛的依据。考虑到成佛得有佛教信仰为人门,由此授记可以推知,难陀之佛教信仰的生起缘于与迦叶佛等的结缘。此例清楚揭示了佛教信仰乃至成佛的缘起的甚深性,即善缘表观的偶然性、旷劫的不减性,以及对殊胜大果的微妙感引功能。也是在类似的意义上,大乘常讲菩提心不失,即认为只要一发菩提心,则在此后的流转中虽可被烦恼障、所知障遮蔽,但永不会被磨灭,而是在未来仍将显现,并在逐渐的增强、清净与转化中,实现最终的觉悟。

  第三,善缘熏习具有长时性。佛教信仰是众生与佛教所结的善缘所引发的,但此善缘势力微弱,不可能即刻感引殊胜之佛教信仰产生。因此,必须在无数世的生命流转中无数次亲近佛教,而使善根不断得到善绿的熏习、培植,使之变得深厚、坚固、有力,待其成熟时方能产生胜能,而生起佛教信仰。在前述的贫女难陀供灯故事中,难陀前生供养迦叶佛结缘,后又以灯供养释迦牟尼佛而得授记,但还没有产生佛教信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18],此中明确指出,对大乘经典生起信心,极为不易,须经供养承事无量诸佛才有可能。因此,这说明了以三皈依为标志的佛教信仰的最初缘起是难得稀有的,需善线长时熏习善根才能实现。

  第四,善缘与善根有不同类型。这说明佛教信仰绿起具有别别因缘性。具体而言,佛教信仰的性质必定与信仰者过去世与佛教所结善缘所熏习成熟的善根性质一致。由善根可分为小乘、大乘两类,佛教信仰也可相应分小乘与大乘两种。而且,从善缘看,所熏成熟的善根与最初跟佛教所结之绿的性质相应:佛教的因缘故事反复讲到了这种别别因缘性的绿起关联:如果众生最初与小乘结缘,则其未来是对小乘的信仰发生

  此中,最初善绿发生的对象是现解脱相的佛陀、小乘圣弟子以及小乘法。如果众生是最初与大乘结缘,则其未来是对大乘的信仰发生。此中,最初善缘发生的对象是现菩提相的佛陀、大乘圣弟子(即菩萨)以及大乘法。这意味着,当众生与小乘有缘时,在其后生命的流转中会不断与小乘结绿,而熏习其小乘善根成熟,最终引发小乘信仰。同样,当众生与大乘有绿时,其后会不断与大乘结缘,最终大乘善根成熟,即有大乘信仰发生,即最初不同性质之结缘,会相应有不同性质的结缘系列发生,而导致不同性质的佛教信仰生起,或者是小乘信仰,或者是大乘信仰,

  3、小结

  从佛教信仰的缘起看,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极为殊胜、难得的,是旷劫漫长的结缘的结果,换言之,在表观的轻而易举的发生后面隐藏着复杂的不可思议的与诸佛,圣者结绿的种种故事。因此,佛教信仰的发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应该珍惜的。它既表明了众生在往昔与佛教已有甚深的缘分,也表明了众生今后真正走上了解脱与菩提之路。

  [1]周贵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副主任:

  [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1,大正藏卷2h,第693页上.

  [3]《入阿毗达磨论》卷上,大正藏卷28,第982页上至中。

  [4]《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第29页中至下.

  [5]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大正藏卷9,第433页上。

  [6]《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第:9页中:

  [7]《大乘本土心地观经》卷4,大正藏卷3,第306页下-

  [8]《大智度论》卷1,大正藏卷25,第63页上。

  [9]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大正藏卷9,第433页上至中,

  [10]《杂阿含经》卷26,大正藏卷2,第182页中。

  [11]《妙法莲华经》卷l,大正藏卷9,第

  页上:

  [12]《入阿毗达磨论》卷1,大正藏卷28,第982页上、

  [13]《阿毗达磨俱舍论》卷斗,大正藏卷29,第19页中;;

  [14]《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第29页中。

  [15]《杂阿含经》卷:2,大正藏卷2,第157页下、

  [16]《长阿含经》卷:,大正藏卷1,第13页中:

  [17]《大乘法苑义林章》卷6,大正藏卷45,第344页上,第343页下;

  [18]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第749页上至中。

  

《佛教信仰简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