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同-越在修行的早期階段,佛教信仰對修行者的作用與意義就越顯偏勝。在資糧道,凡夫修行者善根薄弱,時被業力及習氣所遮蔽,此時佛教信仰顯在地增強,且顯勝,而佛教理性雖然也增強,但力量較弱,角色偏隱,可稱信智未轉位:但自進入加行道,在正聞基礎上的如理之思維增強,信仰漸被淨化而顯在的強度減弱,所以正見偏顯,而信仰的角色偏隱,可稱信智漸轉位,在見道始的菩薩階段,真實智慧顯現,因此信仰被智慧超越,而完全是智慧顯而信仰隱,稱信智已轉位。在佛位,智慧圓滿顯現,因此信仰完全被智慧超越,即被完全轉化,稱信智圓轉位。簡言之,在從皈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信仰被逐漸淨化、逐漸轉化,也就是被不斷超越、內在化,最後被徹底轉化,由此,可將佛教信仰與佛教理性的隱顯、轉化之不同位列表如下:
資糧道——佛教信仰(外在信仰)偏顯而佛教理性(順理性)偏隱——信智未轉位
加行道——佛教信仰(順內在信仰)偏隱而佛教理性(理性)偏顯——信智漸轉位
見道、修道——佛教理性(悟性)顯而佛教信仰(內在信仰)隱——信智已轉位
究竟道——佛教理性(圓悟性)徹顯而佛教信仰(平等信仰)徹隱——信智圓轉位
(4)佛教信仰四層次的具體特點
從特征看,在佛教信仰的四階段,其變化可歸納如下:
在第一階段,有叁方面的變化:一者是在強度方面,即信仰的力度增大,這主要是在歸依方面;二者是在內容方面,即信仰的內涵增加,如由對叁寶的逐步深入的信解,而將信仰逐漸深化,這主要是信方面;叁者是在形式方面,即善根以信仰的顯現爲主,而以理性的顯現爲輔。這一階段的變化,可稱信仰的增強,
在第二階段,由于獲得對一切法的真正勝解,生起加行無分別智,對叁寶的認識趨于深化,佛教信仰漸被淨化。此時可從叁方面觀察佛教信仰的變化:一者是在質上,即通過勝解,信仰漸漸與理性融合,而漸被淨化;二者是在強度上,即信仰的強度在顯現上減弱;叁者是在形式上,即理性偏顯,而信仰偏隱。這一階段的變化,可稱信仰的淨化。
在第叁階段,修行者已經生起根本無分別智,悟人諸法真理,信仰與智慧真正相融,完成淨化,從而開始發生轉化,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者在質上,即信仰已被淨化;二者在形式上,信仰漸漸轉化,即漸漸被超越,而在顯現上隱沒,唯有智慧顯現。這一階段的變化,可稱信仰的轉化,
在第四階段,已達佛位,信仰完全轉化而被徹底超越,徹底處于隱位,一切皆是佛陀的圓滿智慧的依緣的任運顯現。這一階段的變化,可稱信仰的超越。
2、佛教信仰的發生
佛教信仰的發生實際涉及到叁個問題:第一,在什麼意義上可認爲信仰發生了
第二,信仰爲什麼能發生
第叁,信仰是怎麼發生的
這叁侗問題實際上可概括爲兩個方面,即信仰發生的判定問題,以及信仰發生的機製問題,
(1)佛教信仰發生的判定
佛教信仰涉及到所依待的對象與心相問題,因此,其發生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條件的具足,在外在方面是對佛、法、僧二寶的歸敬、依止與忍可、樂欲,在內在方面是真誠,或者說澄淨之相。當外在相有內在的澄淨之心相相應時,佛教信仰即已發生。這其中要注意,如果內外兩方面沒有合一,則沒有佛教信仰的發生。比如,唯有歸敬、依止與忍可、樂欲,而在內心沒有獲得澄淨性,就與外道對神的崇拜以及對外道法的遵受等外道信仰區別不大。即使在對象爲叁實的情況下,也非佛教信仰的生起,僅是與佛教結了一緣而已。另外,如果唯對叁寶中的任何一顼或兩顼起信仰,也非佛教信仰的發生。因爲就佛教的安立而言,叁寶代表了佛教的核心內容,而且叁實是統一的整體,不能有取舍分割。在叁實中,佛陀(諸佛)是法的圓滿覺悟者、教的根本安立者、衆生修行的根本導師;法是覺悟發生之根本所依,即唯有通過法才有覺悟發生,而且也是覺悟所證的境界,或者隨順此境界的安立;而僧寶是佛的主要隨學者、法的傳承與住持者、衆生修行的主要老師。顯然,離開佛,佛教就沒有導師、榜樣與覺悟者;離開法,就沒有覺悟與解脫之道,也就沒有覺悟的最終發生;離開僧實,就不會有佛法的傳承、住世與流布。這反映到信仰的建立上,只有對叁寶皆起歸依與信,佛教信仰方得生起。否則,只是與佛教結了緣,還談不上建立了佛教信仰。可舉一例作一示意性說明。如唯對佛陀有信仰,則在將佛陀當作唯一覺悟者的意義上,是向信仰方向邁出了正確的一步;而在將佛陀理解爲救世主的意義上,則是在錯誤的方向上行進。當然,無論如何,這種種情況皆是與佛有緣。
(2)佛教信仰發生的機製
按照佛教的緣起論看,佛教信仰的發生是有因緣的,換言之,是在因緣成熟時發生的。佛教信仰的發生是成爲佛教徒的標志,也是佛教修行的起點,在此意義上,佛教信仰是佛教解脫與菩提之因。但佛教信仰實際是在其因緣成熟時發生的,因此,本身是一個果。而且,從其發生之因緣的角度看,佛教信仰之緣起具有甚深之意味,並非那麼顯而易見即可予以揭示的。
佛教信仰是因緣和合而發起的,而且其因有一個複雜的成熟過程,因此佛教信仰具有複雜的發生結構。如擇要看,佛教信仰發生之特點可歸爲以下幾點:
第一,善根爲內因。佛教信仰的緣起的內在原因是善根。按照唯識學,善根是本有無漏種子所攝的善分勢力。善根無始時來就有,當衆生與佛教結緣時,就熏習善根,令其勢力增長,當其成熟時,就有佛教信仰發生。但善根的成熟須經一個宿世多生的善緣熏習的過程。
第二,善緣爲引發條件。當衆生內在的善根成熟時,佛教信仰方能生起。但善根的成熟要求善綠的不斷熏習。從與佛教最初結下善緣始,到佛教信仰的生起,其間可能經過無數無量期生命的流轉,其間會與佛教再結種種的善緣。善緣就是衆生與佛教(包括諸佛之教,以及諸佛,其他諸聖者等)所結的、于衆生解脫,覺悟能起勝增上作用之緣。事實上是這些善緣引發了佛教信仰,乃至最終的覺悟解脫-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確實是佛典所反複顯示的:在小乘與大乘的經典中,有無數因緣故事表明了這個道理。在《賢愚經》第二十<貧女難陀品>中的貧女難陀供燈故事就是一例。難陀赤貧,以行乞所得微錢,換得一小燈,供養佛陀及僧衆。此燈雖小,但甚至號稱神通第一的日犍連都不能扇滅,佛陀授記難陀在未來將作佛,名燈光如來。佛陀並述其往昔因緣,曾供養迦葉佛、雖後有瞠恨心生起而將結綠善根覆蔽,報得五百世貧窮,但此結緣善根不滅,而有與釋迦牟尼佛的相遇等。總之,就緣起來看,供養迦葉佛是難陀前生與佛教所結最初之善緣,後來還有供燈等善緣,這些善緣是釋迦牟尼佛授記貧女當得成佛的依據。考慮到成佛得有佛教信仰爲人門,由此授記可以推知,難陀之佛教信仰的生起緣于與迦葉佛等的結緣。此例清楚揭示了佛教信仰乃至成佛的緣起的甚深性,即善緣表觀的偶然性、曠劫的不減性,以及對殊勝大果的微妙感引功能。也是在類似的意義上,大乘常講菩提心不失,即認爲只要一發菩提心,則在此後的流轉中雖可被煩惱障、所知障遮蔽,但永不會被磨滅,而是在未來仍將顯現,並在逐漸的增強、清淨與轉化中,實現最終的覺悟。
第叁,善緣熏習具有長時性。佛教信仰是衆生與佛教所結的善緣所引發的,但此善緣勢力微弱,不可能即刻感引殊勝之佛教信仰産生。因此,必須在無數世的生命流轉中無數次親近佛教,而使善根不斷得到善綠的熏習、培植,使之變得深厚、堅固、有力,待其成熟時方能産生勝能,而生起佛教信仰。在前述的貧女難陀供燈故事中,難陀前生供養迦葉佛結緣,後又以燈供養釋迦牟尼佛而得授記,但還沒有産生佛教信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18],此中明確指出,對大乘經典生起信心,極爲不易,須經供養承事無量諸佛才有可能。因此,這說明了以叁皈依爲標志的佛教信仰的最初緣起是難得稀有的,需善線長時熏習善根才能實現。
第四,善緣與善根有不同類型。這說明佛教信仰綠起具有別別因緣性。具體而言,佛教信仰的性質必定與信仰者過去世與佛教所結善緣所熏習成熟的善根性質一致。由善根可分爲小乘、大乘兩類,佛教信仰也可相應分小乘與大乘兩種。而且,從善緣看,所熏成熟的善根與最初跟佛教所結之綠的性質相應:佛教的因緣故事反複講到了這種別別因緣性的綠起關聯:如果衆生最初與小乘結緣,則其未來是對小乘的信仰發生
此中,最初善綠發生的對象是現解脫相的佛陀、小乘聖弟子以及小乘法。如果衆生是最初與大乘結緣,則其未來是對大乘的信仰發生。此中,最初善緣發生的對象是現菩提相的佛陀、大乘聖弟子(即菩薩)以及大乘法。這意味著,當衆生與小乘有緣時,在其後生命的流轉中會不斷與小乘結綠,而熏習其小乘善根成熟,最終引發小乘信仰。同樣,當衆生與大乘有綠時,其後會不斷與大乘結緣,最終大乘善根成熟,即有大乘信仰發生,即最初不同性質之結緣,會相應有不同性質的結緣系列發生,而導致不同性質的佛教信仰生起,或者是小乘信仰,或者是大乘信仰,
3、小結
從佛教信仰的緣起看,佛教信仰的發生是極爲殊勝、難得的,是曠劫漫長的結緣的結果,換言之,在表觀的輕而易舉的發生後面隱藏著複雜的不可思議的與諸佛,聖者結綠的種種故事。因此,佛教信仰的發生是值得贊歎的,也是應該珍惜的。它既表明了衆生在往昔與佛教已有甚深的緣分,也表明了衆生今後真正走上了解脫與菩提之路。
[1]周貴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東方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副主任:
[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1,大正藏卷2h,第693頁上.
[3]《入阿毗達磨論》卷上,大正藏卷28,第982頁上至中。
[4]《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第29頁中至下.
[5]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大正藏卷9,第433頁上。
[6]《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第:9頁中:
[7]《大乘本土心地觀經》卷4,大正藏卷3,第306頁下-
[8]《大智度論》卷1,大正藏卷25,第63頁上。
[9]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大正藏卷9,第433頁上至中,
[10]《雜阿含經》卷26,大正藏卷2,第182頁中。
[11]《妙法蓮華經》卷l,大正藏卷9,第
頁上:
[12]《入阿毗達磨論》卷1,大正藏卷28,第982頁上、
[1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鬥,大正藏卷29,第19頁中;;
[14]《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第29頁中。
[15]《雜阿含經》卷:2,大正藏卷2,第157頁下、
[16]《長阿含經》卷:,大正藏卷1,第13頁中:
[17]《大乘法苑義林章》卷6,大正藏卷45,第344頁上,第343頁下;
[18]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卷8,第749頁上至中。
《佛教信仰簡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