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对所化对象施行教化时,要求当机与善巧,不允许大根说小法,小根说大法。因此,世间善道之人心,要求人天善法的引导与熏习,而不允许对这种世俗层次施与出世间层次之教法。因为后者的精神是指向出世间的解脱与觉悟的,在世间福乐的追求者那里显得过于超越与空幻。在此意义上,世俗层次的人间个体在行为、语言、思想即所谓的身口意方面的善行,不需高推解脱与菩提,而只要有助于改善与保护世间善道的追求者的生存、确保人生之福乐即可。
但这并不意味人间善道之众生在道德净化中不需要解脱乘与菩提乘佛法之滋养。相反,在人天乘教法熏育而众生善根得以增长与成熟的基础上,佛教的出世道法特别是其大乘的菩萨道精神对众生的道德净化能够予以扩充与深化,并且将成为道德净化延续与稳定的可靠保证。
总之,依据佛教之立场,就建立世间善道秩序与特征之种种和谐而言,不仅佛教的人天乘善行具有根本性意义,而且佛教的解脱乘与菩提乘法特别是菩萨道精神亦具有相当基本的建设性意义。
(四)
按照佛教的五乘安立,人天乘教法是今生保持与发展人之秉性、德行与福乐的世间善道,也是来生继续获得与保持人身(以及进升天道)的世间善道,并由此成为进趋解脱与觉悟的基础。和谐作为世间善之现实次序与特征,当然会随着人天乘在世间的普被与落实而得以实现。
佛教人天乘的基本教法是十善法(da[a ku[ala- karmāni),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其中不杀生等前三种为身业即身体行为、不妄语等中四种为语业即语言、不贪欲等后三种为意业即意识所发之思。
十善法之基本意义是:不杀生者,指不杀害众生的生命、不残害众生的肢体;不偷盗者,指不侵吞、夺取他人或者任何非分的财物;不邪淫者,指不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以及不以种种不正当的方式行淫;不妄语者,指不讲虚诳骗人的话,当然除为利益其他众生而说的机益性谎话外;不恶口者,指除为利益其他众生外,不说粗暴及使人不悦的话;不两舌者,指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而说挑拨离间他人的话;不绮语者,指不说无意义之话,乃至不说染心所发一切不饶益人之杂秽语;不贪欲者,指对他人的财物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不嗔恚者,指对众生永舍嗔恨、怨害、热恼之心,常思顺行、仁慈;不邪见,指不邪知,心住正见,善观善恶因果。
十善法之基本意义还表现为:与不杀生、不嗔恚相应的是慈心与悲心,此二心的不断增长、广大与坚固,能够消除与众生敌对的心态,而建立友善、平等的关系;与不偷盗、不贪欲、不邪淫相应之善,能够抑制与消除占有欲乃至种种贪心与不正当的欲望,生起少欲知足之平常心,保持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而保持言语的清净,能够温暖、滋润他人的心田,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冲突,有力地调节人与人间的紧张关系;与不邪见相应的是正见,能使人明辨是非善恶,特别是因果规律,以正当与合理的行为、语言与思想生存与发展。
此十善法,又称十白法、十善业道。它首先是对十不善法之对治,或者说,十善法与十不善法正相反对,势不两立,十善法的生起,必然使十不善法不生。十不善法又称十黑法,十恶业道,是世间恶行、恶报之根本业道,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不仅如此,十善法是人天乘的基本善行,可摄人天乘的一切善法,或者说,可摄世间的一切善法。按照佛教的教理,十善法不仅是来生人道、天道之资粮,而且也是现在人生福乐生存之基本增上条件,所谓德之“根(本)”、“天人之安”。(1)《中阿含经》云:“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自然升上,必至善处。”(2)此中“白”即善义。由于十善行是保住人生以及进趋天道之基本德业,而且统摄一切世间善业,即被称为十善业道,所谓一切善行(业)所归之处、所依之道。
再进一步,如果以解脱心与菩提心去摄受,十善法还是解脱行、菩提行(菩萨行),是趣求解脱,或者进趋菩提、广度众生之资粮,甚至被强调为基础。如《十善业道经》中佛言:“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3)此中即教示说十善法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或说基础。具体而言,以希求人天福乐之报的发心摄持十善法,则十善法是人天道之基础;以希求解脱之发心摄持十善法,十善法即成解脱道之基础;以希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发心摄持十善法,十善法即成菩提道之基础。总之,十善法在佛教的教化体系中相当重要,其作为世间和谐之基石,在佛教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要做到守持十善法,需要其他善行之配合,比如信、惭愧、精进等。信即是对善、恶因果的相信,建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驱除任何侥幸心理。惭愧即是对自己与十善相违背之身口意行,要内疚自责,予以忏悔,并改过自新。精进即是对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有清醒之觉知,保持断恶、行善之向度与力度。
简言之,十善法是人天乘教法之根本,依此并与此相应而行,即可达到内心之和谐,养成世间道德品格,实现身心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谐,并进而奠定解脱与菩提之道的基础。
--------------------------------------------------------------------------------
(1)见《佛说海龙王经》卷三,大正藏十五册,第一四六页下。
(2)见《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大正藏一册,第四四零页中。
(3)见《十善业道经》,(大正藏十五册),第一九五页上。
(五)
以十善法为核心的佛教人天乘教法作为世间善道,通过对众生个体的道德净化与养成,能奠定种种和谐之基础,而保证和谐的次序、和谐的生存与和谐的发展。但要注意,不仅属于世间道的人天乘的十善法具有这种胜用,而且出世道的共法如五戒也如此。五戒(pa馽a [īlāni)指对在家佛教徒所制之五种戒律,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与取),不邪淫(非梵行),不妄语(虚诳语),不饮酒。其中的前四与十善中的相应四种意义相当,而不饮酒实际是指不饮用、吸食兴奋性、麻醉性强烈之物,古代如酒,现代如烈酒、毒品等,这些东西对个体的身体与精神负面影响大,而且影响普遍可造成大的社会危害,而被佛教列为戒律对佛教徒禁用。此五戒在佛教的典籍中可摄十善法,如不杀生摄不杀生、不嗔恚,不偷盗摄不偷盗、不贪欲,不邪淫摄不邪淫(或还摄一分不贪欲),不妄语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邪见在五戒中没有对应,是因为五戒的性质是为在家的佛教徒制定的,而在家居士信善恶因果是成为佛教徒的前提,所以不列入基本戒中。五戒要求在家佛教徒必须遵守,是直接体现在佛教徒的行为中的,而十善法是对一般世俗人的期望,希望他们遵行。因此,按照佛教的思想看,在家佛教徒是建构种种和谐的已然因素,而一般世俗人是未然但期许之因素。
佛教的出世道分解脱道与菩提道,前者即所谓的小乘,其精神趣向是离世之寂灭即解脱,而后者即所谓的大乘,其所趣是即世而出世之觉悟。二者中,解脱道自利倾向明显,而菩提道是自利与利他兼重。所以,就解脱道的本质而言,不太注重世间的建设,急欲断离世间凡尘之累,离苦趣寂,而成就烦恼永息之无余涅槃,与菩提道对待世间的态度大相径庭。菩提道是成佛之道,于世间出世间平等相待,不住世间不住出世间,即世间而离世间,成就永远度生而无暂舍之无住涅槃。具体而言,菩提道的特质在于菩萨精神(菩萨行,bodhisattva- caryā),众生自发菩提心起,即有菩萨之名,而修六度四摄所摄万行,智悲双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到经过三无数劫的漫长修行而福德、智慧资粮圆满,方成佛,而且不仅在成佛前不舍众生而普度,就是在成佛后,亦随缘任运度生,永不休息。
大乘菩萨精神在最初发心的内容中即体现出来。最初菩提心含两个向度之誓愿,一为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一为普度一切众生。如《瑜伽师地论》云:“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又诸菩萨缘大菩提及缘有情一切义利发心希求,非无所缘。是故发心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为所缘境。”(4)发菩提心的两个向度在此中清楚地体现出来。菩萨的一切菩萨行皆围绕此二者建立与展开,换言之,一切菩萨行由指向觉悟之智慧与普度众生之慈悲这两翼导引。通常,大乘菩萨行可归为六度(波罗蜜多,pāramitā)与四摄(摄事,saCgraha- vastūni)。六度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对此二者,《瑜伽师地论》云:“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5)“自成熟一切佛法”即相应于趋向无上正等正觉或说自度方面,“成熟他一切有情”意味普度众生或说度他方面。但不论是自度还是度他方面,六度与四摄皆是具备的,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所以,大乘佛教的菩萨行是双向利导的,自利利他并重,自度度他兼顾。大略地说,自利、自度方面重点在于净化自心,而利他、度他方面在于引导净化他心,建立友善、互信、互依、互助的良性的相互关系,最终的目的是共同走向菩提之路,而获得彻底的解脱与圆满的觉悟。
如果将大乘菩萨精神简略言之,即是智、悲双运。由智慧观察世间与出世间的平等而无住,由慈悲悲悯众生而不舍,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之事,与众生共同趋向解脱与菩提。特别要注意,慈悲的精神是菩萨行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大乘道的殊胜。菩萨的慈悲以大慈大悲( mahā- maitrī- mahā- karuGā)为取向。《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6)在大乘的语境中,慈悲分为三个层次,即生缘、法缘、无缘慈悲。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行者观一切众生在苦海中悲悯不舍,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之慈悲,称小慈悲。法缘慈悲,指行者悟入人无我之真理,观众生为五蕴和合之假名,但为随顺众生而起慈悲,这是声闻、缘觉、菩萨皆能起之慈悲,称中慈悲。无缘慈悲,指行者悟入人无我、法无我之空性,以无分别智见一切事物平等无差别,而生起与众生同体之慈悲,这是菩萨、佛能起之慈悲,特别是唯佛能圆满实现,称大慈悲。大慈悲指向包括自他众生在内的一切事物平等无差别之同体境界,在华严宗中称为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境界,是一切事物圆融与和谐的最高境界。
可以这样认为,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的智悲双运之精神,展开自利利他的双翼,能够对佛教五戒、十善的精神予以深化与扩充,能够真正实现个体的道德净化并进而保证个体形成的各种宏观集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和谐。
--------------------------------------------------------------------------------
(4)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大正藏三十册,第四八零页中-下。
(5)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大正藏三十册,第五三二页中。
(6)《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大正藏二十五册,第二五六页中。
《佛教与“和谐”理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