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想贯穿佛教的境行果,而且以界为染净法的根本所依,即有染的阿赖耶识与净的非阿赖耶识和合俱转,以此为根本(所)依,成立染净缘起理论,并完善了有为依唯识学的转依理论。另外,在藏译中,还有无着释《解深密经》的《解深密经论》。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及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也认为无着的着述时期在弥勒传法之后,只不过,弥勒所传之法是弥勒五颂,不包括《瑜伽师地论》。
综上,无着唯识着述流出的次第可小结于下:
修大乘空观时期:造随顺中观行派空见的《顺中论》等;
初传弥勒学说时期:编纂《大乘庄严经论颂》,于其中编入部分自己所作之颂;
再传弥勒学说时期:编着《摄抉择分》等五十卷,集成《瑜伽师地论》;造摄释《瑜伽师地论》大乘义理的《显扬圣教论》;
造大乘论时期:造《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解深密经论》。
三、世亲唯识着述的流出
据《婆薮盘豆师传》及《大唐西域记》等记载,世亲是于有部出家的。但他早年所学受经部的影响更大,曾朋经部对有部之学进行了抉择、批评,写出了晚期小乘法相的代表着作《俱舍论》。依西藏传说,《俱舍论》是世亲入大乘后在晚年所作,而且为回避有部的众贤论师对此论的驳难而到尼泊尔,并在那里圆寂(11)。《俱舍论》为入大乘后之作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世亲皈依大乘后,虽然在论着中有时由随转理门有随顺小乘教理之处,但当时大小乘势不两立,不可能再回到部派佛教的立场造小乘论。西藏的说法可以这样解释:《俱舍论》在印度佛教的后期还很受重视,有多家注释,中观派甚至将它采为其法相学的根本着作,以与瑜伽行派对抗,故将其说成世亲晚年之作,意在掩饰其小乘法相着述的性质,抬高它的地位。近世的研究者为迎合西藏的记载,甚至不惜将着《俱舍论》的世亲与回小向大的世亲区分开来,成新、古世亲之说。显然,真谛的记载更具合理性,毕竟他所处的时代离无着世亲的时代较近。
对小乘时期的世亲,《婆薮盘豆师传》说到:
法师既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婆薮盘豆师传》,大正藏五十册)
此中说世亲从小乘整体的教理出发,否认大乘为佛说,对大乘予以抨击。当时,大乘没有独立的僧团组织与授戒制度,大乘信徒仍需在部派佛教僧团受戒,或者出家。但在教义上,大乘与部派佛教是针锋相对的。大乘斥部派佛教为“小乘”,部派佛教则否认大乘经典为佛说。自从龙树揭橥大乘的旗帜以来,大乘就在不断通过显示自身教理的殊胜方面来获得生存与发展。《大乘庄严经论颂》及《显扬圣教论颂》还在为大乘是佛说的观点进行辩护,说明当时部派佛教占有优势,否定大乘的论争很激烈。世亲作为小乘有部系的新起的代表人物,自然参与了对大乘的攻击。由于世亲识见超卓,辩才无敌,对大乘势力威胁极大。所以,《婆薮盘豆师传》云:
阿僧伽法师既见此弟聪明过人,识解深广,该通内外,恐其造论破坏大乘,……。(同上)
无着即称病招世亲前来,欲设法令世亲舍小乘转入大乘。无着作为世亲的兄长,按人之常情,肯定早就希望将世亲度入大乘,但一直到世亲撰造《俱舍论》后才付诸行动。其中原因恐怕是,对于世亲这样通达内、外明的聪明博洽者,无着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当他传出《瑜伽师地论》后,修日光三摩地证得三地,于大乘经论奥义悉皆通达,此时才有可能调服世亲。特别是当他写完象《摄大乘论》、《集论》这样广摄大乘思想的着述后就更有把握了。《佛教史大宝藏论》记载世亲听说无着造了很多论后,心生反感,作偈讽刺,应正是此时(12)。无着认为调服世亲的机缘成熟,遂设方便化度世亲。在《婆薮盘豆师传》未说明无着设何方便,但据玄奘、布顿、多罗那他记载,无着令人以《十地经》等化度世亲(13)。无着的选择是深思熟虑的,《十地经》明大乘菩萨道地次第,以及诸地菩萨的境界,表现出大乘的特色,令其折服而舍小归大。无着的选择还表明其成竹在胸,自信于广大甚深的经义已彻底悟入,能够融释世亲的问难。世亲皈依大乘,使大乘佛教少了一个劲敌,多了一个杰出的大师。他与无着成为弘扬大乘唯识学思想的伟大导师,共同缔造了大乘佛教的鼎盛时期。
对世亲转入大乘后的活动,《婆薮盘豆师传》说:
……于是就兄遍学大乘义后,如兄所解悉得通达,解意即明,思惟前后悉与理相应,无有乖背。始验小乘为失,大乘为得,若无大乘则无三乘道果。(同上)
此中意为,在回小向大后,世亲即从无着听闻一切大乘经教法。无着在世时,世亲一直潜心学习、诵忆与修持大乘佛法,没有参与弘法。世亲在无着的指导下,获得了弥勒与无着两位大师的传承,并遍学大小乘经典,成为佛教史上知识最渊博的班智达。这些传说在汉藏是一致的。《印度佛教史》说:“(世亲)从兄长听受一切大乘经,才一遍就深入内心,……因忆持当时存在于人世的一切佛语,所以传称佛涅槃以后,绝对没有象世亲阿阇梨这样多闻的。”(14)
在无着圆寂后,世亲遵师命开始弘法,主要是造大乘论着。《婆薮盘豆师传》云:
阿僧伽法师殂殁后,天亲方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论,悉是法师所造;又造唯识论,释摄大乘、三宝性、甘露门等诸大乘论。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人,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同上)
此中说明世亲的弘法活动以造论为主,先是释大乘经,后释大乘论,并造大乘论。对世亲一生的着述,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说:
……他根据初转*轮,以智理的利剑作解剖分析,而作出《对法藏根本释》等;他对于中转*轮的教义,于开示唯识教义中,着有《品类解说八论》。此外,对于《十地经》、《无尽意所说经》、《伽耶山经》、《六门陀罗尼》、《四法经》等,都着有许多注释。还着有《辨法法性论(颂)释》等许多论释。(15)
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亦有说明:
(世亲)又为《二万五千般若》、《无尽慧所说经》、《十地经》、《随念三宝经》、《五手印经》、《缘起经》,《经庄严经(颂)》、《二辩》(辩中边论颂与辩法法性论颂)等大小乘的大小经、释经论等造作注释约五十种,自造颂《钵剌迦罗》八部。(16)
上述表明,世亲皈依大乘后,首先是师从无着研学大乘的一切经论,然后在无着灭后,才造经论的注释,及独立的论着。学习的次序是大乘经,接着是论。由此可推知,应先造《十地经》等经释,次造《辨法法性论(颂)释》等论释,最后着《唯识二十论》等论着。玄奘系传说《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年之作,未及作释就圆寂了。此即说明世亲一直到去世,仍有着述,其晚年所作是一生修学的趣归与结晶。
根据汉藏的记载,可以将世亲修学弘化的过程进行一简单的分期:初修小乘时期、着小乘论及弘化时期、修学大乘经论时期、释大乘经时期、释大乘论及造大乘论时期、最后造大乘论时期。相应后面三阶段,世亲所造唯识论着情况可示意如下:
释大乘经时期:着《十地经论》等;
释大乘论及着大乘论时期:造弥勒诸颂之释,如《辨中边论》等;造世亲论之释,如《摄大乘论释》等;造独立论着,如《大乘成业论》、《三自性论颂》等;
最后造大乘论时期:造一生修学的趣归与结晶的《唯识三十颂》。
--------------------------------------------------------------------------------
(1) 可参考本人的博士论文《根本唯识思想研究》第三章。
(2)佛教界认为弥勒是居兜率内院的十地菩萨,世人一般是无缘睹其面的。但学术界一般否定其天菩萨的传说,倾向于认为弥勒是隐居修行的一个大乘瑜加行者,甚至认为是无着的伪托,等。无着作为署名弥勒的唯识着述的传出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些着述的编纂,但不能说完全是其所作,作者一定另有其人。因此,本文暂随顺佛教界的说法,许署名弥勒的唯识学着述的作者即是弥勒菩萨。
(3)见《婆薮盘豆师传》,大正藏五十册;《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藏五十一册;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p59-60,中国佛教协会印。
(4)见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卷一p68-69,齐鲁书社91年版。
(5)见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p135-137,民族出版社86年版;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p59-60,中国佛教协会印。
(6)见吕澂《吕澂佛学论着选集》卷一p63-65,齐鲁书社91年版。
(7) 见本人的博士论文《根本唯识思想研究》第四章。
(8)见本人的博士论文《根本唯识思想研究》第四章与第六章。
(9) 见本人的博士论文《根本唯识思想研究》第四章与第七章。
(10)见《印度佛教史》p60,中国佛教协会印。
(11)见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p138-139,民族出版社86年版。
(12)见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p138,民族出版社86年版;见《印度佛教史》p63,中国佛教协会印。
(13)见《大唐西域记》卷五,大正藏五十一册;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p138,民族出版社86年版;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p63-64,中国佛教协会印。
(14)见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p64,中国佛教协会印。
(15)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p139,民族出版社86年版。
(16)见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p65,中国佛教协会印。
《从《婆薮盘豆法师传》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着述的流出分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