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此二阶段弥勒诵出的诸颂,皆是与以真如为根本所依的无为依唯识学相关的经典(8),相当于弥勒学的第一分。但对此阶段所传的无为依唯识学经典听闻者多不信受。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理论自身的缺陷,即仅从本体论与识境论角度谈无为依唯识思想,还没有括入缘起论,故相对于以缘起论为核心的佛教思想来说,体系还不完整,不易获得佛教界的认同;无为依唯识学在《楞伽经》、《密严经》中才趋成熟,但在汉地被称为如来藏学;第二,无着此期间所在的阿踰陀地区,靠近西北印度,是有部、经部流行的区域,对含有“心性本净”思想的无为依唯识学是比较排斥的。因此,无着发心请弥勒下到人间来解决问题。
这样即到了“再传弥勒学说时期”。弥勒受请下到阿踰陀,对无着诵出《十七地经》即《本地分》,并作解释。无着依此解释编着《摄抉择分》等,并由此集成《瑜伽师地论》。在《本地分》中,弥勒主要从本体论与缘起论的角度建立了有为依唯识学,即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法之根本依,并以阿赖耶识为种子作为缘起诸法的亲因(9)。《摄抉择分》则论证了阿赖耶识作为诸法根本的地位,并进一步说明通过闻思修阿赖耶识获得转依,而安立染净缘起。《瑜伽师地论》作为有为依唯识学的核心经典之一,是弥勒学的第二分。由此两分,构成了弥勒学的基本结构。从此二分结构而言,无着学与世亲学皆是对弥勒学的继承与发展。
在此三阶段所传弥勒唯识着述可小结如下:
修大乘空观时期:无着修习《辨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颂》、《分别瑜伽论颂》;
初传弥勒学说时期:无着修习并传出《大乘庄严经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颂》;还可能传出《辨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颂》、《分别瑜伽论颂》;
再传弥勒学说时期:无着修习《本地分》,编着《摄抉择分》等,集成并传出《瑜伽师地论》。
二、无着唯识着述的流出
在汉藏所传文献中,多数与真谛一致,认为无着于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第五卷却说无着出家于弥沙塞部(化地部)。二人都是权威性的唯识学翻译大师,其所传皆是直接来自印度,所说皆应该有据。无着的思想受过有部、经部的影响是明显的,而从弥勒对无着所传的着述看,无着受过化地部的影响也是可能的。结合真谛与玄奘的说法,可以认为无着受过此三部的影响。
在前面归纳的无着从出家到圆寂的八阶段中,前二为小乘初修时期、修小乘空观时期,是无着回小向大前依小乘佛教修学的时期。综合无着着述的内容,及真谛等的记载,可知无着是于有部出家的。相应于“小乘初修时期”,在学习有部的教典时,无着亦钻研了经部及化地部的学说。经部的“所缘非实”,以及种子与熏习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大。但他不满足于教理的学习,对禅观非常重视。从有部到经部,虽然实体主义的倾向较浓,但都强调禅观,有专门的瑜伽师的传承。而且,经部作为有部异师譬喻师的后继者,认为所认识的境的构成极微是实在的,极微和合之境作为认识的直接对象,却是相对性的,虚妄的。这样,凡夫对境的认识就有颠倒的性质。此种观点加上化地部对清净有为法的强调及“心性本净”的思想,构成了无着在小乘修学阶段的唯心倾向的主要特征,也是他此时禅观的内容。对化地部思想的修学,亦是玄奘误传无着于化地部出家的原因。无着思维小乘空义而不得入,估计是跟他接触多派观点但不能融会贯通有关。得由宾头罗尊者的开示,无着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证得小乘空观。此即“修小乘空观时期”。
但有部系的这三部有部、经部、化地部的思想不能让无着安心,觉得所证亦不究竟。但他此时还没有接触大乘思想,思想矛盾找不到出路。所以,他欲咨问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弥勒,以寻求究竟的真理,并获取圆满的空观。于是,弥勒为其诵出《辨中边论颂》等诸颂。此诸颂随顺无着的所学,以无境唯识显现的思想与“心性本净”思想相结合,阐发了大乘无为依唯识学思想。通过思维修习弥勒诸颂的思想,无着最终证得了大乘空观,即入菩萨初地。在此阶段,无着还学习了早期大乘般若系经典以及中观派大师龙树的论着,写过《顺中论》等随顺中观派空见的着述。但就其自心所安,还是弥勒的唯识空见,并依唯识观悟入空性。这是“修大乘空观时期”。
虽然无着学习过化地部的“心性本净”思想,并且弥勒亦随顺其学在弥勒诸颂中予以结合、阐发,但是,在进一步抉择中,无着放弃了“心性本净”的思想。他在依弥勒的意趣所编着的《摄抉择分》中曾提及“心性本净”即烦恼与心性不相应的思想,但只是为了答疑而已,并没有依之立说。值得注意的是,他从来没有为弥勒的无为依唯识学经典作过注释,但对弥勒的有为依唯识学经典《本地分》不仅糅编了《摄抉择分》等,而且还造《显扬圣教论》来摄释《瑜伽师地论》的大乘义理。弥勒的无为依唯识学经典皆是世亲注释的,在此方面,可说世亲是弥勒的“嫡系”传人。这使世亲成为了如来藏学的祖师之一。无着放弃了化地部的“心性本净”思想及弥勒的以无为法真如为依的无为依唯识思想,表明他不赞成以无为法真如为中心建立思想体系。但他仍接受了化地部对清净有为法的重视,在《摄抉择分》及《摄大乘论》中明确地将清净有为法摄入圆成实性,并且在《摄大乘论》阐释的有为依唯识学中全面吸收了弥勒诸颂提出的虚妄分别所摄的唯心(识)、唯了别思想。
如前所述,在“初传弥勒学说时期”,无着编纂了《大乘庄严经论颂》,即在弥勒所传的基础上编入了一些自己所造之颂。在此阶段,无着还传出了弥勒诸颂,但闻者不解不信。这当然有前面所提的两个原因,但或许更根本的原因是无着本人没有极力阐扬。由于无着的思想受过有部与经部很大的影响,此时他希望用大乘思想扬弃有部与经部的思想内容,建立系统的大乘理论。当时,小乘部派攻击大乘非佛说,大乘的理论家们感到了建立系统大乘学说的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有部、经部的思想体系抗衡,摄受更多的信众。再加上大乘中观学派没有体系性的建构,而且此时影响式微,末流多堕于顽空之见。所以建立既体现大乘的殊胜性又能广泛吸收小乘佛法优点的大乘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按照佛教的传统,无着此时虽能造论,但作为弟子,首先得请师傅来处理问题。在无着的祈请下,弥勒随即降临阿逾跎国,诵出《十七地经》即《本地分》。在师傅的开许下,无着依据弥勒的解释,编着了《摄抉择分》等共五十卷。并将前《本地分》、后《摄抉择分》各五十卷的两部分合编为《瑜伽师地论》,此举既标志着有为依唯识学的诞生,亦标志着大乘理论的系统性构造的出现。这是一个庞然巨制,足以与有部、经部的毗婆沙论相颉颃,奠定了大乘昂扬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无着亦撰造了摄释《瑜伽师地论》的大乘义理的《显扬圣教论》,使《瑜伽师地论》的深广义理容易为修学者受持。此即“再传弥勒学说时期”。
无着在弥勒第一次传授三颂后,即修大乘禅观,证得了大乘空观。在“再传弥勒学说时期”获弥勒传授《本地分》的有为依唯识思想后,又进行了新一阶段的止观修学即“修大乘妙定时期”的禅修,获得了日光三摩地。从《瑜伽师地论》的名就可知,弥勒学的核心是要达到相应(瑜伽,即yoga),即以智慧与真实相应冥契,换言之,即泯灭能所而证入无分别境界(离言真如)。修行者就称瑜伽行者,或瑜伽师。因此,重智、重理的弥勒学,反映在修行方面,就是特重禅定(止观)。因为慧与理的相契相合,必在相应的定中,才能实现。由定、慧,可证得相应的道地。这样就构成了弥勒有为依唯识学的核心《本地分》的十七地的安立。无着秉承师意,在实修方面,特重定学,曾作《六门教授习定论颂》。汉、藏的资料记载,他通过修定获得殊胜的神通,能至兜率天弥勒内院问法。据《印度佛教史》,无着九十多岁时,仍跟年轻时的容颜一样。无着在获得大乘空观后,进一步修习止观,并在此阶段获得日光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智慧更加明达,忆持力不可思议,往昔未解的经、论奥义全部通达,并永记不忘。由此日光三摩地,即证得菩萨十地的第三地,即发光地。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亦说他证得三地(10)。
此时,作为三地菩萨的无着,一切经义悉皆通达,思想完全成熟,进入了独立造论的时期,即“造大乘论时期”。此即《婆薮盘豆师传》所说的“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波提舍,解释佛所说一切大教”的阶段。无着利用阿毗达磨即对法的形式,建造了大乘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标准阿毗达磨论即《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简称《集论》)七卷。此论在明确阿赖耶识为诸法之根本依的前提下,将大乘经藏的法相集释其中。安慧糅释《集论》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最后在释“集”的三义时说:
遍所集者,谓遍摄一切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思择处故。(《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大正藏三十一册)
印顺法师据此认为《集论》如同《摄大乘论》,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而作,是错误的。藏译本《杂集论》说遍摄“对法诸经(chos mngon pa”i mdo rnams)”,汉译本实指同义。即《集论》是对有对法意味的大乘经的法相的摄释。无着在此阶段的另一部论《摄大乘论》,则是以有为依唯识思想统摄佛教的境行果的纲要性着作。此是一部综合性理论杰作,依据《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十相“殊胜殊胜语”为纲,吸收了《瑜伽师地论》的阿赖耶识为诸法根本依的思想,及弥勒三颂的虚妄分别所摄的、显现为相的唯了别思想,从本体论、缘起论(包括染、净缘起)、识境论方面完整地形成了有为依唯识学的一个体系。该论对弥勒的思想有很大发展,即以唯识…
《从《婆薮盘豆法师传》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着述的流出分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