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婆薮盘豆法师传》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着述的流出分期
周贵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东方室)
摘要
真谛所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了瑜伽行派的两位大师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的家世生平以及修学弘化的经历,是一部珍贵的佛教史文献。本文依据《婆薮盘豆法师传》,并结合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等文献,通过分析无着、世亲修学弘化的生涯,说明了瑜伽行派三大师弥勒(maitreya)、无着、世亲唯识着述流出的分期。无着、世亲的唯识着述的流出分期直接从他们自己的活动经历分析得到,而弥勒着述的流出情况则是通过分析无着的修学过程判断的,因为弥勒的着述是唯传授给无着而且唯由无着传出的。文中首先将无着修学弘法生涯分为八个阶段,即初修小乘时期、修小乘空观时期、修大乘空观时期、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再传弥勒学说时期、修大乘妙定时期、造大乘论时期、暮年弘化时期,然后由修大乘空观时期、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再传弥勒学说时期确定了弥勒着述的传授与流出次第,再由修大乘空观时期、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再传弥勒学说时期、造大乘论时期,确定了无着造论及其论着流出情况。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文中注意将弥勒、无着相关着述的思想以及无着的思想变化发展情况一并考察。世亲的修学弘化生涯是主要依据其修学经论、释经论、造论的过程而划分的,被略分为六个阶段,即初修小乘时期、着小乘论及弘化时期、修学大乘经论时期、释大乘经时期、释大乘论及着大乘论时期、最后着大乘论时期。后三个阶段,是世亲的论着撰造、流出的时期。
真谛所译的《婆薮盘豆法师传》是一部珍贵的佛教史文献,记载了瑜伽行派的两位大师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的家世生平以及修学弘化的经历,历来受到教内外的佛教学者的重视。从中,通过细心的解读,可以得到弥勒(maitreya)、无着、世亲三师弟的唯识着述传出的信息。本文在下面就依据《婆薮盘豆法师传》,结合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等,说明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着述流出的分期。按照佛教界的说法,在唯识三大师中,弥勒是天上的十地菩萨,其着述均是由其弟子无着传出而影响人间的(2),这样,作为人间的大乘行者的无着与世亲,是瑜伽行派的实际创宗者。真谛亦这样认为。由此,无着、世亲二者的着述的分期可以直接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经历得以区分,弥勒的着述的分期则只有通过分析无着的活动予以间接地说明。
一、弥勒唯识着述流出分期
1、无着的修学弘化生涯
弥勒是世人一般无缘睹面的天菩萨,弥勒学说是单独传给无着的,并由无着弘传开来。要说明弥勒着述的流出分期,必须先理清无着修学弘化的过程。再根据无着在各个阶段向弥勒求法的情况,即可得出弥勒着述流出的大致情况。在汉藏地译传或着有佛教史的古代大师中,真谛、玄奘、布顿、多罗那他等有弥勒向无着讲解大乘经义及传授唯识思想的记载,而且真谛与多罗那他还有无着整个弘化生涯的简述(3)。其中,真谛的《婆薮盘豆师传》所叙述的无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传承弥勒着述的过程,阶段特别清晰,是确定无着修学弘化生平的主要参考资料。该传云:
婆薮盘豆是菩萨根性人,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后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宾头罗阿罗汉,在东毗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译为无着。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着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于一堂听法,唯无着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昼时无着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因此众人闻信大乘弥勒菩萨教。无着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得此定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解义,弥勒于兜率多天悉为无着法师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波提舍,解释佛所说一切大教。(《婆薮盘豆师传》,大正藏五十册)
此中,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无着从有部出家、回小向大、最后弘传大乘学说的整个生平。吕澂根据上述引文,曾将无着的弘化活动分为四阶段,即初入大乘空观时期、传述弥勒学说时期、解释大乘经时期、暮年行化时期(4)。他主要针对无着的大乘活动时期,仅对入大乘后的阶段作了划分,没有涉及小乘阶段。虽然无着对佛教产生影响的是其大乘学说,但考虑到无着在小乘阶段的学习与修行对其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将其大小乘修学弘化阶段一并括入。而且,吕澂划分阶段的出发点是为了说明《大乘庄严经论颂》的流出阶段,没有将弥勒、无着的其他唯识着述与此分期联系起来,因此,阶段划分较为粗略。本文为了确定弥勒、无着主要唯识着述与无着活动分期的关系,将无着的大乘活动时期予以了细分,这样,可将无着的大小乘修学弘化生涯分为八个阶段:小乘初修时期、修小乘空观时期、修大乘空观时期、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再传弥勒学说时期、修大乘妙定时期、造大乘论时期、暮年弘化时期。根据上述八个分期就可分析弥勒、无着二大师的唯识着述问世的情况。
需要指出,在西藏文献中,对无着的大乘活动时期的记载与汉地所传有所不同。在这些记载中,有汉传没有提到的一些重要资料。比如,详细地谈到了无着上兜率的缘起。无着在鸡足山的洞中专修弥勒法,但十二年无成。后因对一狗生起大慈悲心,而感弥勒现身。由此因缘,随弥勒上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讲法。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及布顿的《佛教史大宝藏论》皆说无着在兜率天上约住人间年二十五年,弥勒为他讲解了《般若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并诵出了《弥勒五论(颂)》。下兜率天后,无着开始弘传弥勒之学,并造《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解深密经释(论)》等唯识学经典。在藏地的记载中,没有汉地所说的反复上兜率天咨问弥勒的过程(5)。本文认为汉传反映的无着的修学、弘法的整个过程,以及其学说发展的过程,较为合理,不采藏地传说的这方面内容。
2、弥勒唯识着述的流出
在上述八个时期中,直接跟弥勒的着述流出相关的有三个时期,即修大乘空观时期、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再传弥勒学说时期。在修大乘空观时期,无着得到了弥勒的大乘空观的教授。可以认为,此阶段无着修学的弥勒着述是《辨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颂》、《分别瑜伽论颂》。在弥勒的着述中,《辨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颂》直接是诠释瑜伽行派的法与法性(空性)观的。《辨中边论颂》的名“辨中边”的含义,就是为了恰如其分地确定有、无的正量,防止堕入增益、损减的边隅。该论的开始就有两颂界定有、无,并确立有无无二之中道。以二取无诠空,以二取无性(二取无之性)诠实有,以虚妄分别(错乱之心识)诠前二者所依的依他起性幻有。《辨法法性论颂》起首就将一切区分为法与法性,通过虚妄分别与了别的显现诠法,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能所无差别性诠真如(空性)。而《分别瑜伽论颂》如其名,应与修大乘止观有关,论中有两颂直接给出了以唯识观悟入空性真如的次第,在唯识学典籍中被广泛引述。这三部论着主要涉及空观,性质较为单一,应该属于“修大乘空观”时期。在此期间无着通过此三颂的修学,证得了唯识空观。
但无着没有马上弘传弥勒的上述三论颂,欲进一步请问弥勒关于大乘的甚深广大的经义,故反复上兜率天咨问弥勒。这即是初传弥勒学说时期。在此期间,弥勒为他广说经义,他听受后开始在人间弘传。这时,弥勒传授的应该是《大乘庄严经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颂》,此二皆是组织大乘经义的论着。前者以种种大乘义理来阐扬大乘经的奥义,如同以种种花饰庄严身体。如真谛所译《摄大乘论释》说:
经义深隐难解,如实显了经中正义,故名庄严论。论解此经,故得庄严名。(《摄大乘论释》卷八,大正藏三十一册)
在该论颂中,以空性真如、法性心、佛性、如来藏合一为基础,阐发了唯显现的唯心(识)思想,将唯心(识)与如来藏思想结合在一起。《大乘庄严经论颂》的品目与《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中的品目完全相合,研究者皆认为是前者借用后者的纲目而旧瓶装新酒。比如,吕澂将《大乘庄严经论颂》归为无着所作(6),而且是在《瑜伽师地论》传出后的第三阶段才撰作的,自然是前者承袭了后者的纲目。但本文认为恰恰相反。《大乘庄严经论颂》在“初传弥勒学说时期”传出,应是先有《大乘庄严经论颂》,然后才有《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需要指出一点,《大乘庄严经论颂》是无着编纂而成的,他依据弥勒所传再编入了部分自己所作之颂(7)。《究竟一乘宝性论颂》总结了《胜蔓经》、《如来藏经》等大乘经的如来藏思想,如同《大乘庄严经论颂》,将真如解释为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但没有与唯识思想结合起来。在此时期,可能也传出了在上一时期已听受修习了的《辨中边论颂》、《辨法法性论颂》、《分别瑜伽论颂…
《从《婆薮盘豆法师传》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着述的流出分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