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婆薮盤豆法師傳》看瑜伽行派叁大師唯識著述的流出分期
周貴華(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東方室)
摘要
真谛所譯的《婆薮盤豆法師傳》記載了瑜伽行派的兩位大師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的家世生平以及修學弘化的經曆,是一部珍貴的佛教史文獻。本文依據《婆薮盤豆法師傳》,並結合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布頓的《佛教史大寶藏論》、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等文獻,通過分析無著、世親修學弘化的生涯,說明了瑜伽行派叁大師彌勒(maitreya)、無著、世親唯識著述流出的分期。無著、世親的唯識著述的流出分期直接從他們自己的活動經曆分析得到,而彌勒著述的流出情況則是通過分析無著的修學過程判斷的,因爲彌勒的著述是唯傳授給無著而且唯由無著傳出的。文中首先將無著修學弘法生涯分爲八個階段,即初修小乘時期、修小乘空觀時期、修大乘空觀時期、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再傳彌勒學說時期、修大乘妙定時期、造大乘論時期、暮年弘化時期,然後由修大乘空觀時期、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再傳彌勒學說時期確定了彌勒著述的傳授與流出次第,再由修大乘空觀時期、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再傳彌勒學說時期、造大乘論時期,確定了無著造論及其論著流出情況。在上述分析過程中,文中注意將彌勒、無著相關著述的思想以及無著的思想變化發展情況一並考察。世親的修學弘化生涯是主要依據其修學經論、釋經論、造論的過程而劃分的,被略分爲六個階段,即初修小乘時期、著小乘論及弘化時期、修學大乘經論時期、釋大乘經時期、釋大乘論及著大乘論時期、最後著大乘論時期。後叁個階段,是世親的論著撰造、流出的時期。
真谛所譯的《婆薮盤豆法師傳》是一部珍貴的佛教史文獻,記載了瑜伽行派的兩位大師無著(asanga)、世親(vasubandhu)的家世生平以及修學弘化的經曆,曆來受到教內外的佛教學者的重視。從中,通過細心的解讀,可以得到彌勒(maitreya)、無著、世親叁師弟的唯識著述傳出的信息。本文在下面就依據《婆薮盤豆法師傳》,結合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布頓的《佛教史大寶藏論》、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等,說明瑜伽行派叁大師唯識著述流出的分期。按照佛教界的說法,在唯識叁大師中,彌勒是天上的十地菩薩,其著述均是由其弟子無著傳出而影響人間的(2),這樣,作爲人間的大乘行者的無著與世親,是瑜伽行派的實際創宗者。真谛亦這樣認爲。由此,無著、世親二者的著述的分期可以直接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經曆得以區分,彌勒的著述的分期則只有通過分析無著的活動予以間接地說明。
一、彌勒唯識著述流出分期
1、無著的修學弘化生涯
彌勒是世人一般無緣睹面的天菩薩,彌勒學說是單獨傳給無著的,並由無著弘傳開來。要說明彌勒著述的流出分期,必須先理清無著修學弘化的過程。再根據無著在各個階段向彌勒求法的情況,即可得出彌勒著述流出的大致情況。在漢藏地譯傳或著有佛教史的古代大師中,真谛、玄奘、布頓、多羅那他等有彌勒向無著講解大乘經義及傳授唯識思想的記載,而且真谛與多羅那他還有無著整個弘化生涯的簡述(3)。其中,真谛的《婆薮盤豆師傳》所敘述的無著思想的發展過程及傳承彌勒著述的過程,階段特別清晰,是確定無著修學弘化生平的主要參考資料。該傳雲:
婆薮盤豆是菩薩根性人,亦于薩婆多部出家。後修定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賓頭羅阿羅漢,在東毗提诃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爲說小乘空觀。如教觀之即便得入。雖得小乘空觀意猶未安,謂理不應止爾。因此,乘神通往兜率多天谘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爲說大乘空觀。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時地六種動。既得大乘空觀,因此爲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譯爲無著。爾後數上兜率多天谘問彌勒大乘經義。彌勒廣爲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爲余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法師即自發願,我今欲令衆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令諸衆生皆得信解。彌勒即如其願于夜時下閻浮提,放大光明,廣集有緣衆,于說法堂誦出十七地經,隨所誦出隨解其義,經四月夜解十七地經方竟。雖同于一堂聽法,唯無著法師得近彌勒菩薩,余人但得遙聞,夜共聽彌勒說法,晝時無著法師更爲余人解釋彌勒所說。因此衆人聞信大乘彌勒菩薩教。無著法師修日光叁摩提,如說修學,即得此定。從得此定後,昔所未解悉能通達,有所見聞永憶不忘。佛昔所說華嚴等諸大乘經悉解義,彌勒于兜率多天悉爲無著法師解說諸大乘經義,法師並悉通達皆能憶持。後于閻浮提造大乘經優波提舍,解釋佛所說一切大教。(《婆薮盤豆師傳》,大正藏五十冊)
此中,簡明扼要地敘述了無著從有部出家、回小向大、最後弘傳大乘學說的整個生平。呂澂根據上述引文,曾將無著的弘化活動分爲四階段,即初入大乘空觀時期、傳述彌勒學說時期、解釋大乘經時期、暮年行化時期(4)。他主要針對無著的大乘活動時期,僅對入大乘後的階段作了劃分,沒有涉及小乘階段。雖然無著對佛教産生影響的是其大乘學說,但考慮到無著在小乘階段的學習與修行對其思想影響很大,因此,必須將其大小乘修學弘化階段一並括入。而且,呂澂劃分階段的出發點是爲了說明《大乘莊嚴經論頌》的流出階段,沒有將彌勒、無著的其他唯識著述與此分期聯系起來,因此,階段劃分較爲粗略。本文爲了確定彌勒、無著主要唯識著述與無著活動分期的關系,將無著的大乘活動時期予以了細分,這樣,可將無著的大小乘修學弘化生涯分爲八個階段:小乘初修時期、修小乘空觀時期、修大乘空觀時期、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再傳彌勒學說時期、修大乘妙定時期、造大乘論時期、暮年弘化時期。根據上述八個分期就可分析彌勒、無著二大師的唯識著述問世的情況。
需要指出,在西藏文獻中,對無著的大乘活動時期的記載與漢地所傳有所不同。在這些記載中,有漢傳沒有提到的一些重要資料。比如,詳細地談到了無著上兜率的緣起。無著在雞足山的洞中專修彌勒法,但十二年無成。後因對一狗生起大慈悲心,而感彌勒現身。由此因緣,隨彌勒上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講法。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及布頓的《佛教史大寶藏論》皆說無著在兜率天上約住人間年二十五年,彌勒爲他講解了《般若經》等許多大乘經典,並誦出了《彌勒五論(頌)》。下兜率天後,無著開始弘傳彌勒之學,並造《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解深密經釋(論)》等唯識學經典。在藏地的記載中,沒有漢地所說的反複上兜率天咨問彌勒的過程(5)。本文認爲漢傳反映的無著的修學、弘法的整個過程,以及其學說發展的過程,較爲合理,不采藏地傳說的這方面內容。
2、彌勒唯識著述的流出
在上述八個時期中,直接跟彌勒的著述流出相關的有叁個時期,即修大乘空觀時期、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再傳彌勒學說時期。在修大乘空觀時期,無著得到了彌勒的大乘空觀的教授。可以認爲,此階段無著修學的彌勒著述是《辨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分別瑜伽論頌》。在彌勒的著述中,《辨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直接是诠釋瑜伽行派的法與法性(空性)觀的。《辨中邊論頌》的名“辨中邊”的含義,就是爲了恰如其分地確定有、無的正量,防止墮入增益、損減的邊隅。該論的開始就有兩頌界定有、無,並確立有無無二之中道。以二取無诠空,以二取無性(二取無之性)诠實有,以虛妄分別(錯亂之心識)诠前二者所依的依他起性幻有。《辨法法性論頌》起首就將一切區分爲法與法性,通過虛妄分別與了別的顯現诠法,以能取所取、能诠所诠的能所無差別性诠真如(空性)。而《分別瑜伽論頌》如其名,應與修大乘止觀有關,論中有兩頌直接給出了以唯識觀悟入空性真如的次第,在唯識學典籍中被廣泛引述。這叁部論著主要涉及空觀,性質較爲單一,應該屬于“修大乘空觀”時期。在此期間無著通過此叁頌的修學,證得了唯識空觀。
但無著沒有馬上弘傳彌勒的上述叁論頌,欲進一步請問彌勒關于大乘的甚深廣大的經義,故反複上兜率天咨問彌勒。這即是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在此期間,彌勒爲他廣說經義,他聽受後開始在人間弘傳。這時,彌勒傳授的應該是《大乘莊嚴經論頌》、《究竟一乘寶性論頌》,此二皆是組織大乘經義的論著。前者以種種大乘義理來闡揚大乘經的奧義,如同以種種花飾莊嚴身體。如真谛所譯《攝大乘論釋》說:
經義深隱難解,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論。論解此經,故得莊嚴名。(《攝大乘論釋》卷八,大正藏叁十一冊)
在該論頌中,以空性真如、法性心、佛性、如來藏合一爲基礎,闡發了唯顯現的唯心(識)思想,將唯心(識)與如來藏思想結合在一起。《大乘莊嚴經論頌》的品目與《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中的品目完全相合,研究者皆認爲是前者借用後者的綱目而舊瓶裝新酒。比如,呂澂將《大乘莊嚴經論頌》歸爲無著所作(6),而且是在《瑜伽師地論》傳出後的第叁階段才撰作的,自然是前者承襲了後者的綱目。但本文認爲恰恰相反。《大乘莊嚴經論頌》在“初傳彌勒學說時期”傳出,應是先有《大乘莊嚴經論頌》,然後才有《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需要指出一點,《大乘莊嚴經論頌》是無著編纂而成的,他依據彌勒所傳再編入了部分自己所作之頌(7)。《究竟一乘寶性論頌》總結了《勝蔓經》、《如來藏經》等大乘經的如來藏思想,如同《大乘莊嚴經論頌》,將真如解釋爲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但沒有與唯識思想結合起來。在此時期,可能也傳出了在上一時期已聽受修習了的《辨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分別瑜伽論頌…
《從《婆薮盤豆法師傳》看瑜伽行派叁大師唯識著述的流出分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