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婆薮盤豆法師傳》看瑜伽行派叁大師唯識著述的流出分期▪P2

  ..續本文上一頁》。在此二階段彌勒誦出的諸頌,皆是與以真如爲根本所依的無爲依唯識學相關的經典(8),相當于彌勒學的第一分。但對此階段所傳的無爲依唯識學經典聽聞者多不信受。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理論自身的缺陷,即僅從本體論與識境論角度談無爲依唯識思想,還沒有括入緣起論,故相對于以緣起論爲核心的佛教思想來說,體系還不完整,不易獲得佛教界的認同;無爲依唯識學在《楞伽經》、《密嚴經》中才趨成熟,但在漢地被稱爲如來藏學;第二,無著此期間所在的阿踰陀地區,靠近西北印度,是有部、經部流行的區域,對含有“心性本淨”思想的無爲依唯識學是比較排斥的。因此,無著發心請彌勒下到人間來解決問題。

  這樣即到了“再傳彌勒學說時期”。彌勒受請下到阿踰陀,對無著誦出《十七地經》即《本地分》,並作解釋。無著依此解釋編著《攝抉擇分》等,並由此集成《瑜伽師地論》。在《本地分》中,彌勒主要從本體論與緣起論的角度建立了有爲依唯識學,即以阿賴耶識爲一切法之根本依,並以阿賴耶識爲種子作爲緣起諸法的親因(9)。《攝抉擇分》則論證了阿賴耶識作爲諸法根本的地位,並進一步說明通過聞思修阿賴耶識獲得轉依,而安立染淨緣起。《瑜伽師地論》作爲有爲依唯識學的核心經典之一,是彌勒學的第二分。由此兩分,構成了彌勒學的基本結構。從此二分結構而言,無著學與世親學皆是對彌勒學的繼承與發展。

  在此叁階段所傳彌勒唯識著述可小結如下:

  修大乘空觀時期:無著修習《辨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分別瑜伽論頌》;

  初傳彌勒學說時期:無著修習並傳出《大乘莊嚴經論頌》、《究竟一乘寶性論頌》;還可能傳出《辨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分別瑜伽論頌》;

  再傳彌勒學說時期:無著修習《本地分》,編著《攝抉擇分》等,集成並傳出《瑜伽師地論》。

  二、無著唯識著述的流出

  在漢藏所傳文獻中,多數與真谛一致,認爲無著于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出家,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第五卷卻說無著出家于彌沙塞部(化地部)。二人都是權威性的唯識學翻譯大師,其所傳皆是直接來自印度,所說皆應該有據。無著的思想受過有部、經部的影響是明顯的,而從彌勒對無著所傳的著述看,無著受過化地部的影響也是可能的。結合真谛與玄奘的說法,可以認爲無著受過此叁部的影響。

  在前面歸納的無著從出家到圓寂的八階段中,前二爲小乘初修時期、修小乘空觀時期,是無著回小向大前依小乘佛教修學的時期。綜合無著著述的內容,及真谛等的記載,可知無著是于有部出家的。相應于“小乘初修時期”,在學習有部的教典時,無著亦鑽研了經部及化地部的學說。經部的“所緣非實”,以及種子與熏習的思想對他的影響尤其大。但他不滿足于教理的學習,對禅觀非常重視。從有部到經部,雖然實體主義的傾向較濃,但都強調禅觀,有專門的瑜伽師的傳承。而且,經部作爲有部異師譬喻師的後繼者,認爲所認識的境的構成極微是實在的,極微和合之境作爲認識的直接對象,卻是相對性的,虛妄的。這樣,凡夫對境的認識就有顛倒的性質。此種觀點加上化地部對清淨有爲法的強調及“心性本淨”的思想,構成了無著在小乘修學階段的唯心傾向的主要特征,也是他此時禅觀的內容。對化地部思想的修學,亦是玄奘誤傳無著于化地部出家的原因。無著思維小乘空義而不得入,估計是跟他接觸多派觀點但不能融會貫通有關。得由賓頭羅尊者的開示,無著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終證得小乘空觀。此即“修小乘空觀時期”。

  但有部系的這叁部有部、經部、化地部的思想不能讓無著安心,覺得所證亦不究竟。但他此時還沒有接觸大乘思想,思想矛盾找不到出路。所以,他欲咨問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彌勒,以尋求究竟的真理,並獲取圓滿的空觀。于是,彌勒爲其誦出《辨中邊論頌》等諸頌。此諸頌隨順無著的所學,以無境唯識顯現的思想與“心性本淨”思想相結合,闡發了大乘無爲依唯識學思想。通過思維修習彌勒諸頌的思想,無著最終證得了大乘空觀,即入菩薩初地。在此階段,無著還學習了早期大乘般若系經典以及中觀派大師龍樹的論著,寫過《順中論》等隨順中觀派空見的著述。但就其自心所安,還是彌勒的唯識空見,並依唯識觀悟入空性。這是“修大乘空觀時期”。

  雖然無著學習過化地部的“心性本淨”思想,並且彌勒亦隨順其學在彌勒諸頌中予以結合、闡發,但是,在進一步抉擇中,無著放棄了“心性本淨”的思想。他在依彌勒的意趣所編著的《攝抉擇分》中曾提及“心性本淨”即煩惱與心性不相應的思想,但只是爲了答疑而已,並沒有依之立說。值得注意的是,他從來沒有爲彌勒的無爲依唯識學經典作過注釋,但對彌勒的有爲依唯識學經典《本地分》不僅糅編了《攝抉擇分》等,而且還造《顯揚聖教論》來攝釋《瑜伽師地論》的大乘義理。彌勒的無爲依唯識學經典皆是世親注釋的,在此方面,可說世親是彌勒的“嫡系”傳人。這使世親成爲了如來藏學的祖師之一。無著放棄了化地部的“心性本淨”思想及彌勒的以無爲法真如爲依的無爲依唯識思想,表明他不贊成以無爲法真如爲中心建立思想體系。但他仍接受了化地部對清淨有爲法的重視,在《攝抉擇分》及《攝大乘論》中明確地將清淨有爲法攝入圓成實性,並且在《攝大乘論》闡釋的有爲依唯識學中全面吸收了彌勒諸頌提出的虛妄分別所攝的唯心(識)、唯了別思想。

  如前所述,在“初傳彌勒學說時期”,無著編纂了《大乘莊嚴經論頌》,即在彌勒所傳的基礎上編入了一些自己所造之頌。在此階段,無著還傳出了彌勒諸頌,但聞者不解不信。這當然有前面所提的兩個原因,但或許更根本的原因是無著本人沒有極力闡揚。由于無著的思想受過有部與經部很大的影響,此時他希望用大乘思想揚棄有部與經部的思想內容,建立系統的大乘理論。當時,小乘部派攻擊大乘非佛說,大乘的理論家們感到了建立系統大乘學說的緊迫性,只有這樣,才能與有部、經部的思想體系抗衡,攝受更多的信衆。再加上大乘中觀學派沒有體系性的建構,而且此時影響式微,末流多墮于頑空之見。所以建立既體現大乘的殊勝性又能廣泛吸收小乘佛法優點的大乘體系成爲當務之急。按照佛教的傳統,無著此時雖能造論,但作爲弟子,首先得請師傅來處理問題。在無著的祈請下,彌勒隨即降臨阿逾跎國,誦出《十七地經》即《本地分》。在師傅的開許下,無著依據彌勒的解釋,編著了《攝抉擇分》等共五十卷。並將前《本地分》、後《攝抉擇分》各五十卷的兩部分合編爲《瑜伽師地論》,此舉既標志著有爲依唯識學的誕生,亦標志著大乘理論的系統性構造的出現。這是一個龐然巨製,足以與有部、經部的毗婆沙論相颉颃,奠定了大乘昂揚發展的基礎。在此時期,無著亦撰造了攝釋《瑜伽師地論》的大乘義理的《顯揚聖教論》,使《瑜伽師地論》的深廣義理容易爲修學者受持。此即“再傳彌勒學說時期”。

  無著在彌勒第一次傳授叁頌後,即修大乘禅觀,證得了大乘空觀。在“再傳彌勒學說時期”獲彌勒傳授《本地分》的有爲依唯識思想後,又進行了新一階段的止觀修學即“修大乘妙定時期”的禅修,獲得了日光叁摩地。從《瑜伽師地論》的名就可知,彌勒學的核心是要達到相應(瑜伽,即yoga),即以智慧與真實相應冥契,換言之,即泯滅能所而證入無分別境界(離言真如)。修行者就稱瑜伽行者,或瑜伽師。因此,重智、重理的彌勒學,反映在修行方面,就是特重禅定(止觀)。因爲慧與理的相契相合,必在相應的定中,才能實現。由定、慧,可證得相應的道地。這樣就構成了彌勒有爲依唯識學的核心《本地分》的十七地的安立。無著秉承師意,在實修方面,特重定學,曾作《六門教授習定論頌》。漢、藏的資料記載,他通過修定獲得殊勝的神通,能至兜率天彌勒內院問法。據《印度佛教史》,無著九十多歲時,仍跟年輕時的容顔一樣。無著在獲得大乘空觀後,進一步修習止觀,並在此階段獲得日光叁摩地。由此叁摩地,智慧更加明達,憶持力不可思議,往昔未解的經、論奧義全部通達,並永記不忘。由此日光叁摩地,即證得菩薩十地的第叁地,即發光地。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亦說他證得叁地(10)。

  此時,作爲叁地菩薩的無著,一切經義悉皆通達,思想完全成熟,進入了獨立造論的時期,即“造大乘論時期”。此即《婆薮盤豆師傳》所說的“後于閻浮提造大乘經優波提舍,解釋佛所說一切大教”的階段。無著利用阿毗達磨即對法的形式,建造了大乘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標准阿毗達磨論即《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簡稱《集論》)七卷。此論在明確阿賴耶識爲諸法之根本依的前提下,將大乘經藏的法相集釋其中。安慧糅釋《集論》的《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最後在釋“集”的叁義時說:

  遍所集者,謂遍攝一切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諸思擇處故。(《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大正藏叁十一冊)

  印順法師據此認爲《集論》如同《攝大乘論》,依《阿毗達磨大乘經》而作,是錯誤的。藏譯本《雜集論》說遍攝“對法諸經(chos mngon pa”i mdo rnams)”,漢譯本實指同義。即《集論》是對有對法意味的大乘經的法相的攝釋。無著在此階段的另一部論《攝大乘論》,則是以有爲依唯識思想統攝佛教的境行果的綱要性著作。此是一部綜合性理論傑作,依據《阿毗達磨大乘經》的十相“殊勝殊勝語”爲綱,吸收了《瑜伽師地論》的阿賴耶識爲諸法根本依的思想,及彌勒叁頌的虛妄分別所攝的、顯現爲相的唯了別思想,從本體論、緣起論(包括染、淨緣起)、識境論方面完整地形成了有爲依唯識學的一個體系。該論對彌勒的思想有很大發展,即以唯識…

《從《婆薮盤豆法師傳》看瑜伽行派叁大師唯識著述的流出分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