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迦福幢吉祥贤跟前完全圆满禀恩受教。
由朗巴哈顶巴而有诸传承、及浊时大菩萨佛子吉祥无著贤撰述的七义大疏传承,我则是从彼心子大译师胜护吉祥贤跟前禀承获得。
我在天众俱世间的胜导、怙主文殊化身东宗喀巴一切种智跟前乃是以经验引导之理求受哈顶巴的七义教法的:彼时,诸大车轨师修习菩提心的各别宗规之中,此伽喀瓦大师的修心是现为依於圣者寂天的教典的菩提心修习教授,因此实有必要以彼宗规而述说。
同时在诸传承中,此诸根本词句的多寡、次第等也都现为各异,若能善予汇集阐说,即成智者欢喜的教授,故谓应如是释说。
以上是略说历史及教授殊胜。
第二,为於教授起敬重故,由不共作业上别说教授殊胜,如云:『应知诸教义,如金刚日树,将此五浊世,转为菩提道。』意思是说,若完全圆满具足金刚宝,则得以除灭贫乏、赐与所需固不待言,即使仅以少许碎块也可映蔽一切特胜庄严具,且不舍金刚宝之名,也得除灭贫乏。一如彼喻,底下所说的菩提心修习教授心中完全圆满生起固不待言,即使心中仅只生起教传的部分之义,也不舍菩萨之名,可映蔽声闻、缘觉的特胜金庄严具,也得除灭轮回的贫乏。
日轮正中时,不但没有为暗蔽遮障的机会,即使日光照耀时也能令此洲没有为暗蔽遮障的机会。就像这样,底下所说的菩提心修习教授心中完全圆满生起固不待言,即使心中仅只生起教传的部分之义,也能令我执愚痴无明、及由彼导生的我爱执等烦恼与随烦恼的暗蔽没有安住机会。
药树完全圆满茁长不但有去除四百一十四种病症的能力,即使药树的根、果、花、办、枝、叶也得去除这些病症。就像这样,底下所说的菩提心修习教授心中完全圆满生起固不待言,即使心中仅只生起教传的部分之义,也得成为除灭所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沉疴的妙药。特别是导师释迦能仁降临在此五浊猛暴横流之时际,当今浊恶尤为浊恶,众生所想的除了烦恼之外,再无其他:所作的除了恶业造罪之外,再无其他。除了自己,别人任是生起何种不妙善时,也都只作颠倒随喜:对於自己之外的任何他人,虽然口上也赞许、称奸,但实际上以嫉妒为动机的心思却痛苦滋生。在身口意三行唯作损他的众生充满世间的此时,欢喜白法的诸护法、龙天为了守护敦法及四众弟子而远去了他方刹土,欢喜黑法的凶暴的人、非人则能力广增,总的在诸世间加行种种不吉祥,尤其对於那些已入佛教之门行持胜妙正法苔更以各种方式横加阻碍与作障。在此恶缘齐至之际,若不精勤像这样的法要,法业将不得顺利无碍:若入此一法门而精勤,即得以恶缘转为道用而现为助伴,因为若能将串修如是妙法的逆缘令知酬报为顺缘,所谓善巧者亦即是此。若有能力令彼恶缘转为助伴,也称为具能力者:此一恶缘转为道用的要诀其实是恶兆召福的要诀。因为如是转为道用,必将脱离恶缘的险关,来到对冶的平坦之地:彼时如是修习的一寻方广之身,也称为『极乐世界』,因为无论怎样的内外恶缘也不会成痛苦及心不乐之缘,反得转为安乐的助伴。
这也称为『不错乱世界』,因为即使身心之苦如累累火聚,也都无力令彼扰动错乱。
这也称为『乐城之源』,也说是已得到於一切法皆能趣往安乐的三摩地。相较在净土中长劫积集资粮,在五浊猛暴横流、内外逆缘盈满的此时,若於此得能少许精勤,也说是浓缩而速集资粮的恶时转善时的特别方便。
关於彼正行,於下述说。
三、四前行法
其次,明示教授宝王正义分二,即思惟前行所依法、与正行修习菩提心宝的次第。
首先,如云:『先学诸前行。』
即有思惟暇满难得义大之理、思惟此世不久住而死无常之理、思惟业因果、及思惟轮回过患。自此起乃至修习胜义菩提心之间,在修习诸所缘行相时,皆应行各二种的上座体性及座间的瑜伽。前者也分有上座的前行、正行、後行各三种法行。
初者即如金洲上师的传记所得,从庄严处所、陈列所依、到供曼达乃至三大义事祈求之间,都应具足前行六法。
次者,即在正行时,有谓无始迄今自为心所自在,心为烦恼所自在,由烦恼轮回根本而现集诸业,由此蒙受了各种轮回痛苦。现今即应摧反彼理,令心得自在,若安住,即得有其安住处:若放舍,也需皆如所欲有力引生堪能。要得如是,将护当下随一所缘实属必要:除此,任於他缘皆不为散乱的沉掉自在,并於当下诸所缘也应如其次第和数目,心智清明不散予作将护,因为除了在修学静虑度时之外,其余一切都是观察修。
後者为後行,即应行圣普贤行愿等诸清净祈愿。以彼理趣昼夜六时应作修习。
於诸座间,则应行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不寐瑜伽及正眠睡时如理而行——这是生起特殊止观的证悟之因,为圣者无著所说,应如是行。
暇满自性,即背反於八无暇具足十圆满。八无暇者,《亲友书》说:『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於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如其所说,人道摄为四种,非人道摄为四种——而即远离彼等。
十圆满者,五自圆满,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依处。』五他圆满,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像如是特别睱满,应当思惟在自身上具足之理。於彼成办究竟决定胜三种菩提的所依,总的即是人道,其中是三洲人道,这之中又是我们南瞻部洲人道——这其实足所有显密教典皆共赞许为成办解脱道的所依。圣勇说:
『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胜种,胜於如意珠,
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入行论》说:
『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
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
粗掹恶作火,定当烧我心。
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
若我如有知,仍被引人狱,
如受咒所蒙,我於此无心,
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如所说。
此外,圣勇说:
『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
愚故於此身,未略集幅藏,
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
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无十善业道,後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
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
应如所说而思惟,随後生起取心要欲乐。《入行论》说:
『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
又说:
『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後难得,莫愚时中眠。』
博朵瓦喻法中也说:
『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一如所说。
观待短暂增上生,其义大者,即得增上生人天果位之因是修持三种律仪,彼所依也如前唯以南瞻部洲人道赞为最胜,如云:『难得瞻部洲,人身得获时,当勤修善行。』
至於难得之理,有从因果上思惟难得之理二种,前者,《四百论》说:『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一如所说,即使已得上界所依,也仍然大都於性、遮罪不戒慎而放逸行,少有得到从此不作的守护心的,因此趣行恶趣为多,得善趣身极少,《入行论》说:
『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
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
《亲友书》说:
『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
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
若生入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於彼。』
从果上思惟难得者,一般而言,像三恶道的有情居多,得上界所依为少:个别上,即使上界所依而得远离八无暇的所依者更是稀少,尤其已得暇满心向胜妙正法的,应知不过是白昼之星。
在已得如是义大难得的暇满宝之此际,诚需从多门中生起取心要欲乐,而且於彼所依其取心要之理,总的即需修行正法,因为要乐不要苦。
若疑想:虽有其需要,但有此能力吗
——诚然极具能力,因为外缘已值遇大乘善知识,内缘已具足暇满妙善所依身。
再者,或想:俟下一世再修行亦无不可。——此不应理,因为此後甚难再得像这样的暇满。
此外,或想:往後年月再来修行也是可以。——此不应理,因为一般是决定必死,且死无定期。
如是,取诸心要之中,应想也是以此串修菩提心宝为最极殊胜、主要、殊妙:思惟之後,应令彼成为修习菩提心的前行支分。
第二,思惟此世不久住而死无常之理。
不思惟死不忆念死的过患,即思惟彼作为现今往後一切衰损的根本之理,同时,思惟死无常而予串修的利益,即应知是成办现今往後一切善聚的唯一门径。如果思惟死无常,然而却是基於贪著今世的身躯、受用、近视等理由而畏惧与彼等分离,则是一种丝毫未曾修道的畏死之理——在此并非生起彼。那么是指何者
——因为一切以惑业力而结生相续者都不越乎死,因此虽然於彼感生怖畏,也仍然无力少许遮止:然而乃至下得成办下世义利之期,应怖畏死,因为若思惟彼进而修习此诸法行,临命终时就得不感生怖畏了。
正行思惟死无常之理,总的有决定必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理三项。
第一项,分三点,第一点,死土必来,即不管投取何身都不越乎死,《无常集》说:
『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
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不管安住何境都不越乎死,即前论说:
『住於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又不管何时而生,也都不越乎死,即前论说:
『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
智者达此悉灭尽,当仕正法决定行。』
救赎、乞求死主也不得脱离,不管以何种因缘悉皆无力退止摧灭,《教诫胜光大王经》说:『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稳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磨一切有情有命诸有…
《修心日光论(虚空祥尊者造 释法音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