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日光论(虚空祥尊者造 释法音译)▪P7

  ..续本文上一页

  所有住於入道的声闻、缘觉五道及大乘修道位以下仍尚有少许苦集所断品,其取受之理也应如前而行。诸佛薄伽梵心续中已无任何可取受者:有说上师亦观为如佛体性,因此应与彼相同。

  第二点,器世间的取受之理,即思惟十方世界中凡由惑业引生的一切不清净世间皆转成清净世间。如是,此以自取一切苦集、施舍一切善乐於他而净修慈悲心之法,夏朴巴说:『此是驱魔法。』

  那么,像如是净修之理由何宣说呢

  ——《华严经》《善财传记》中说:

  『信解有情之苦为我所有,我成为长养一切有情的资生之身。』

  《胜行祈愿文》也说:

  『地狱畜生阎罗苦,诸住人天非天等,

  有情苦蕴无边际,愿临我身有情乐。』

  《弥勒胜施祈愿文》也说:

  『上至有顶下无间,所有无数诸世间,

  大腹行聚天非天,愿我取苦彼得乐。』

  龙树阿阇黎说:

  『愿众罪归我,我善尽施众。』

  寂天也说:

  『自他不异平等舍,应修自他相换法。』

  又说:

  『应观自身多过失,於他见为功德海,

  於己弃舍我执心,於他摄取当修习。』

  又说: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等,及自他相换,

  密胜应受行。』

  又说:

  『若於自乐及他苦,不能互换正修行,

  岂唯正觉不能成,即轮回中亦无乐。』

  又说:

  『是故为灭自损害,亦为息灭他人苦,

  应舍自身为他人,亦应摄他为自体。』

  又说:

  『愿诸一切众生苦,悉皆成熟报我身。』

  《庄严经论》说:

  『唯此自他平等心,或得珍爱他胜自,

  故说利他为殊胜。』

  《七十愿文》说:

  『惑毒激扰诸士夫,任有微小不善业,

  由彼我亦任随一,易堕地狱众生处。

  愿诸有情苦随一,一切由我自愿取,

  由彼胜乐世间心,满足并常转行善。』

  《资粮赞》说:

  『自身躯及命,应遍舍众生,

  含识悉含遍,慈心与悲体。

  一切罪异熟,现成自心续,

  随喜一切福,思佛为大上。』

  又说:

  『由自身及命,应如思换取。』

  又说:

  『尽生灵诸罪,一切熟於我,

  如是能取罪,取有情损苦。』

  又说:

  『他皆成我所,我所依成他。』

  《胜乐常忏文》也说:

  『愿遍众苦熟於我,由我善令彼皆乐:

  愿尽生世诸三门,如妙瓶如意树等。』

  等等,为大部分的大乘经论教法所宣说。

  那么岂不是有决定种性的究竟声闻、缘觉吗

  如果这样,一切众生如何皆得成佛呢

  ——宣说三乘者,实足暂时不了义:观待究竟了义,决定是一乘,《称赞名经》说:

  『说三乘出离,实住一乘果。』

  等等,实有许多大乘教典。

  当如是串习而得少许净治时,施舍取受二者,其简摄而修之理,如云:『彼二乘风息。』是说在修习施舍取受时,当自风息经由鼻门外呼时,思惟将身躯、受用、三世善根施舍遍虚空一切众生,故此诸众生皆已具足无漏的究竟安乐:当风息向内吸时,思惟三界一切众生所有集因苦果皆已取受在自心之中,此诸一切皆得无余远离苦集。

  若得如是串习,基於风识同行俱转,故得以不散乱而具正知念,即成大力。

  其次,後得及座问之时的修学,如云:

  『境毒境各三,总摄後得教,

  威仪皆颂持。』

  这是指六根之境,六境有可悦爱、不可悦爱与中庸三种,当由此生起三毒时,任所有世界中多有由像如是的烦恼所自主的,彼所有烦恼皆能由我此已有的烦恼而抵消殆尽,并想愿此诸众生具足无三毒的善根——依此至心修习。

  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及彼昼夜一切时际亦应如是修习,诚如《修行次第篇》所说:

  『此即大悲,或行走中,或站立中,或於一切威仪之中,於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

  具足如是心思,并且加行上也结合词句而说:

  『惟愿彼罪熟於我,我乐无余熟於他。

  惟愿众生遍苦熟於我,复由我善令彼遍皆乐。

  有情之苦任随一,愿皆成熟於我身。

  由彼菩萨一切善,惟愿有情受用乐。』

  於此实须俱诸精勤而修,夏拉瓦大师的教说:

  『修习我此教诫,如椽木太长即易凹陷,皆亦不得。如令大石往下滑落,虽修心亦无希望。如暖温伏水,虽软亦浊,皆亦不得。如谓:若白为酪,若红为血,如是由衷勤行,则如绵羊群中现起一驴,即得脱离一切损害与痛苦。若想:这宜不宜

  这能不能

  这作不作

  怀疑满地,必皆不得。』

  知母等七因果的前三法的代替者,即是自他相换之理,并由施舍取受二者修习慈悲心,增上心则本自即有,因此不予额外安立。

  第二,修习欲求菩提的菩提心,即或想:如是已修慈悲心,则其有力像如是真实成办的,是为何者

  ——虽然声闻、缘觉阿罗汉、诸大士及十地诸大菩萨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利他事业,但是,直至轮回边际由任运无间而仅说每一一座法、仅只普照一道光芒,依此即得有力安置无数众生於涅槃——其果位者,唯一是佛而已。不但如此,能究竟自利断证功德的果位的也是唯佛而已,因此应想:我为了一切众生义利,实应现证二利究竟的佛果,如是修习。

  修习像如是菩提心的功德,《勇授请问经》说:

  『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

  遍满虚空界,福尤过於彼。

  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

  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

  若有敬合掌,敬礼菩提心,

  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集学论》说:『『彼愿菩提心者,即欲求成佛。』谓由心发愿而生起。』——如所说。

  五、恶缘转菩提道其次,彼之支分教授有五,即恶缘转菩提道、明示摄一世修行、明示修心之量、修心三昧耶及修心学处。

  第一,有二点,即简示与广说。

  第一点,如云:『罪满情器时,恶缘转觉道。』是说器世间原是十不善业的增上果,极为猛暴横流;有情世间的众生则心思所想唯除烦恼再无其他,所行唯除积造恶业再无其他,也因为如此,欢喜黑品的天、龙、魑魅力量广增,总的使令所有修法者多得损害,尤其於诸已人大乘法门者由种种门令彼恶缘齐至,在此之际,若得趣行像如是法门,由知将逆缘引为顺缘、知将障碍引为助伴、知将能损者引为善知识而予修习,.恶缘即得现为成就菩提的助伴。善知识仅哦瓦说:『夏朴巴,汝於修心,恶缘现助伴,苦觉受乐,诚极希有。』一如所说。

  第二点,广说,分有二项:依著特别意乐菩提心以

  恶缘为道、依著特别加行净罪集资二者以恶缘为道。

  第一项,如云:『随现过而修。』

  是指若就时节因缘,有喜而富足、苦而衰损,境有家乡或异乡,住处有村落或兰若,助伴则有人与非人,虽任与谁为伴,在像如此的一切分位中,譬如身心上也极易随得大中小三种苦:无边世界中众生之类也多有获致如是痛苦的,愿彼一切痛苦皆能由我此痛苦而抵消殆尽,彼悉得无余离苦。想此由取受痛苦而串修悲心之义今已得成办,实极妙善,应由衷欢喜。

  又,喜而富足,譬如衣食、住处、助伴、外缘善知识等不衰损而具足,内缘则自身心并未因病错乱而有怱尔不乐,在堪能修持自之信心等法要时,总的佛陀教法已值此如是浊恶的恶时之际,得像如此远离修行人乘法的逆缘、善聚内外顺缘,应想:无疑,必是往昔多门积福之果,作此定解:自此以後,也应无间具足如是圆满之因——即应精勤肚以净戒为根基的积集资粮之门。设不如是,有人在得少许圆满富足之际,多有成为生起我慢、侨傲、贡高之缘的:当身心得到少许痛苦时,多有成为怯弱、沮丧、畏缩、消极之缘的。不应如是行持,

  有说:『必须乐能耐乐,苦能耐苦。』

  第二项,依著特别加行净罪集资二者以恶缘为道,

  如云:『四行胜方便。』

  於此有四,其一,积集资粮,若要乐不要苦,则於上下之田随供劣中胜三种供物也极易行持,但是在意乐上应与一切众生共有而行,并以欲求力转成无上菩提之因,当如贡巴洛帕的祈愿:『苦乐妙恶任皆宜,若得成就我义者,祈令皆成於我身。』——如是祈请。

  其二,净除罪障,从无始迄今,为烦恼鼓动的性、遮罪已作正作,应当数数勤行四力忏悔。

  其三,供魔,如前在思惟能损者具足大恩时所说,应特为存念而串修慈悲与忍辱。

  其四,供养护法食子并启请事业,即洁净供品、食子如其富足而摆置,意乐上当缘为极臻妙善广大,,迎请诸护法众、守护者,并作祈求,如彼仪轨兴供,启白曰:『如其历代诸善士、诸佛菩萨能以恶缘为菩提道,令我亦得有力以为道;以及如其大乘教典共所决择的菩提心宝的理趣、如其历代诸善士心续生起者,令我心续也能生起、安住、愈发增上,依此得令身口意从见、闻、忆、触而行持利益众生事业,愿请如是守护。』——应至诚启请。六、明示摄一世修行

  第二,明示摄一世修行,如云:『应修习五力。』

  於此分有五点,第一点,牵引力,即总的从当下乃至未得菩提之际,个别为今世未死之前,尤其於这一年、这一月,特别在此今日昼夜二分时中,皆令不起由我执作为主要的烦恼及随烦恼的机会。应想身口之行一刹那也不骂彼等自主,猛利牵引而行。同样的,从乃至未得菩提之际等,特别在此今日昼夜二分时中,应串修菩提心。

  由作是想:应与菩提心互不分离——由作此猛利牵引,即得不离菩提心。《三摩地王经》说:

  『如其由人多观察,所住分别亦如是,如是於彼心趋入……』等。

  第二点,白业种子力,即应精勤於菩提心宝未生令生、生而安住、安住而愈发增上之因——也就是由布施所得、由持戒所得、由修行所得的福慧资粮。

  第三点,破坏力,如前在自他相换时所说,由见到

  我执及由彼引生的我爱执而弃舍他人等诸烦恼的过患,进而精勤於坏灭断除,《入行论》说:『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於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应如所说而修学。

  第四点,祈愿力,即依於总的所有轮回涅槃的善根,特以自己三门集摄的三世相关诸善根力而作…

《修心日光论(虚空祥尊者造 释法音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