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现代化▪P3

  ..续本文上一页可归为人乘的佛教。

  基督教讲永生,信仰上帝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下地狱。佛教也讲天堂地狱,佛教的天堂是思衣得衣、欲食得食,长寿幸福的三界二十八天。因此基督教可归入天乘的佛教。只是佛教认为天乘虽然可以享受无比的快乐,但是尚未涤尽烦恼垢秽,终非究竟的境界。佛教理想中的境界是慈悲的佛陀,而不是愤怒的上帝。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弃智无争的思想,可归为声闻缘觉的二乘佛教。二乘佛法偏重于各人的自度自了、遁世潜修,因此被大乘佛教呵斥为焦芽败种的小乘。五乘中的菩萨乘是抱持出世的思想,从事入世的度众工作,也就是将声闻、缘觉的出世思想,和人天的入世精神融和为一体,不仅自利,更要利人;不但自度,更需度他。佛教虽然方便将一代教法分为五乘,为的是不舍弃任何根器的众生,但慈悲济众的菩萨乘,才是佛教所致力推弘的法门;进而专权教的三乘趋入实教的一乘,才是最究竟的境界。

  (二)契理契机

  所谓契理契机,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理虽然是佛陀所宣说的,但是佛陀即使不出世,真理还是存在的,由于佛陀出生于娑婆世间,四十九年之中,以种种的方便权巧,契合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的法门,因此契理的佛法,乃得宣扬于世间。

  根据经典上的记载,佛陀最初成道时,在金刚座上对大乘利根菩萨说华严经。由于华严经乃佛自所证的觉悟境界,为称性的根本法门,因此二乘的阿罗汉听了,如聋若哑无法领会,佛陀于是说契合于他们根机的方等诸经。在法华会上,佛陀演说一乘教的法华经时,有五千名的声闻弟子,由于道理太深,不能相契,因此纷纷退席,这就是有名的五千退席。因此今日的布教人员,对于圣贤至高至善的道理,要适合众生的程度,运用智能,深入浅出施以教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譬如对老农老圃而言,笛卡耳哲学的深奥,比不上如何种植稻谷菜蔬,有更好的收成来得重要。佛陀在世时,对调琴的琴师就以音乐为譬,教导众生如何不急不缓地调和自己的心性;对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为喻,教化弟子如何驯服放逸的身心,使奥妙的教理都能贴切善巧地契入众生的心中,佛陀可以说是最善于教化众生的教育家!

  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人慨歎佛教的教义太深奥,无法登堂入室,窥其玄密。但是反观今日信众聆听佛法的心态,也有待商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佛教徒,赶场似地奔跑于各道场之间,一问之下,说是去听经,本来听闻佛法是好事。但是再细问对方:“那位大德讲经讲得如何呢?”则回答:“讲得很好,我完全听不懂。”听不懂的佛法再高深、再精彩,只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毫无意义,实在不知道好在哪里里?因此今后弘法的人,弘扬佛教教义的时候,不但要契理,更要注重契机,让众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润。而闻法的人,也要修学适合自己禀质的法门,努力和佛法相应,才能契入佛法的智能大海!

  (三)方便多门

  佛教里有一句话说:“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好比我们从高雄到台北去办事,或者坐火车、或者搭汽车,甚至乘飞机,虽然交通工具不同,但是最后都能到达目的地,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同样的,佛陀为接引众生契入涅槃妙心,而开演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虽然法门千差万别,但是最终的目的,无非希望众生能证悟自家清净本性。

  近代弘扬净土思想的大德──印光大师,在世时受到信徒们的尊崇。有一次信徒们听说大师要到某个寺院讲经,大家慕名联袂前往。讲经法会进行至半途,听法的信众稀稀落落地离去。大师看了于是说:“大家那里是来听经的,只不过是好奇,来看看我印光是不是三头六臂罢了!”从此不再讲经,而以书信往返来接引信徒,皈依的弟子有十万人之多。由大师的例子,讲经说法固然是度众的方法,鱼雁启迷何尝不是利生的方便?譬如弘一大师也常以墨宝赠送信徒,只要运用得当,世间的辞章艺术,也可以成为登陆彼岸的津梁。

  佛教为了达到万源之本,而有种种的说法,有时谈空说有,有时论相说性。譬如过去有人问智藏禅师法要,禅师一概回答:“有!”而同样的问题询问径山禅师时,禅师却回答:“无!”乍看之下,彷佛矛盾不通,其实说有说无,理同出一辙。径山禅师是从证悟的境界而说自性毕竟空,一心之外,别无他物,因此没有天堂地狱、田园妻子的假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吾人不能体证此境界,因此智藏禅师才方便地从事相上说因缘差别有。事实上有无本为一体,非为二物,今后如何运用千差万别的方便法门,使众生同归真理之门,是佛教现代化的努力目标!

  (四)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本来是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心之一,意思是说菩萨要顺着众生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希求。但是由于众生的智能为无明所蔽,如果放纵欲望,贪婪无餍,难免产生偏差,因此佛教一向视五欲为烦恼渊薮,恒顺众生的希望,继而导之入于善道的理想,也因此很难推行。譬如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升官发财、儿孙满堂,而佛教认为“黄金是毒蛇、金钱是罪恶。”“儿女是讨债鬼”,看到别人夫妻结合就说:“爱是苦啊!夫妻是冤家聚头。”把亲情伦理、钱财官位说得十分可怕,让一般人裹足生畏,不敢信仰佛教。其实金钱本身没有罪,如果善于运用,金钱往往是推动各种事业的净财;爱情也不是可怕的东西,只要处理得当,爱情也不失为生命力的泉源。

  我们的七情六慾好比流水,可以灌溉田园,也可能淹没屋舍。而对这一股载舟覆舟的欲流,如果一味加以堵塞,恐怕弄巧成拙,反而泛滥成灾,只有用疏濬的方法,导入于沟渠,才能收到水利之益,因此佛教现代化的依据,是如何因应众生的需要,将之引导于正途,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排斥。拳头固然会打伤人,但是腰酸背痛的时候,拳头也是止痛的良剂!其实拳头本身无善无恶,持之行善则善,握之作恶则恶,如何趋善祛恶,系乎是否能够巧妙运用。

  (五)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也是普贤十大愿之中的一愿,意思是说随时将欢喜布施给他人。比方看到别人有成就的时候,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歎的好话;看到别人失意的时候,不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随口说些鼓励的言语。除了随口布施欢喜之外,随手做好事,随心帮助人,乃至给对方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问安,都是随喜的功德。

  佛教的四摄六度皆为很好的随喜功德,譬如四摄法中的慈颜摄,就是以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也就是脸上的随喜功德。爱语摄就是以柔软语、真实语和对方交谈,也就是口上的随喜功德。同事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以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摄化他。譬如父母为了餵小孩子吃饭、喝牛奶,或者以糖果哄骗,或者好言诱之,让小孩子生欢喜心,乖乖地吃饭。同样地从事教化工作的人,对待众生要如父母疼爱子女一般,以慈爱心给予欢喜。而对方欣喜接受布施,才有功德可言。因此经上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仅施的人要欢喜,受的人也欢喜接受,才是真正行布施者。

  (六)不舍一法

  经上说菩萨不舍弃任何的众生。对菩萨而言,如何顽冥愚昧的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有得度的可能。因此菩萨为了使众生觉悟其清净自性,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不舍弃任何一法,总想尽办法度化他,甚至因此而贬损自己,也加以运用。

  有一次信徒送来一块饼,赵州禅师为了印证弟子文偃禅师的境界,就对弟子说:“我们把自己比喻得最丑陋、最肮脏的人,就赢得这块饼。”最后文偃禅师把自己比喻为在粪便中乘凉的蛆,而赢得了饼,也得到了乃师赵州禅师的印可。从这则公案可以了解禅师们在污秽的粪便中,都能洒脱自在的乘凉,多么逍遥超脱!而为了印证法要,连取譬于粪便的法门都不舍弃,赵州禅师可称得上善教化众生的长者,佛教的四弘誓愿的其中一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众生无量无边,而菩萨要度尽无边的众生,因此菩萨要修学一切的法门。为了救治众生的病,要开出种种的药方,有时用补药,告之以正道;有时用泻药,泻去其邪见;有时甚至用毒药,以毒攻毒,祛除其愚痴。所谓善治病者,砒霜毒药,皆能治病。只要善于运用,无情的青山溪流、繁花翠竹,都是上弘下化的好道具!

  三.佛教现代化的原则 

  我们推动佛教现代化,应该遵守一些什么原则?我仅提供几点,以便各位参考。

  (一)度生重于度死

  一般人的观念里,人死了才需要找个出家人来诵经、超荐超荐,佛教彷佛是专为死人而设立的,和活着的人毫不相干,佛教对社会而言,遂变成多余的存在,和实际生脱离关系。细察其原因,这种风气的形成,佛教界中的一些人士也难辞推波助澜之咎!

  当我们问某人:“你为什么出家学佛?”一般人总是回答说:“为了了脱生死。”本来解脱生死的根本烦恼,是佛教最终的目标,但是了脱生死并不是逃避现实生活,要从日常的身心净化中去下功夫。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出家?我绝对不敢说为了了脱生死。我十二岁的时候,看到家乡的一位大和尚,对着众多的信徒讲经说法,威仪具足,令人敬慕!我心想:假如我也能出家度化那么多人,让大家在有生之年,就能蒙受法益,不必等到断气了,才麻烦一些人来唱唱念念,那该有多好!根据经上记载,替去世的亡魂超荐,固然也有功德,但十分利益亡者只领受三分,其它的七分还是生者受益,如果超度的法会做得不如法,功德就愈小了。因此度死固然重要,度生则更为迫切,生者、死者都能度化,才能了脱生死。

  时下佛教有一种弊病,青年发心出家学佛,有些寺院不知施予教育,而青年本身也不知如何精进,有些于是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到处赶经忏。更有甚者,一些在家人士也加入此行列,竞争激烈,“经忏公司”乃如雨后春笋,到处林立…

《佛教现代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