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歸爲人乘的佛教。
基督教講永生,信仰上帝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就下地獄。佛教也講天堂地獄,佛教的天堂是思衣得衣、欲食得食,長壽幸福的叁界二十八天。因此基督教可歸入天乘的佛教。只是佛教認爲天乘雖然可以享受無比的快樂,但是尚未滌盡煩惱垢穢,終非究竟的境界。佛教理想中的境界是慈悲的佛陀,而不是憤怒的上帝。
道家主張清淨無爲、棄智無爭的思想,可歸爲聲聞緣覺的二乘佛教。二乘佛法偏重于各人的自度自了、遁世潛修,因此被大乘佛教呵斥爲焦芽敗種的小乘。五乘中的菩薩乘是抱持出世的思想,從事入世的度衆工作,也就是將聲聞、緣覺的出世思想,和人天的入世精神融和爲一體,不僅自利,更要利人;不但自度,更需度他。佛教雖然方便將一代教法分爲五乘,爲的是不舍棄任何根器的衆生,但慈悲濟衆的菩薩乘,才是佛教所致力推弘的法門;進而專權教的叁乘趨入實教的一乘,才是最究竟的境界。
(二)契理契機
所謂契理契機,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的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理雖然是佛陀所宣說的,但是佛陀即使不出世,真理還是存在的,由于佛陀出生于娑婆世間,四十九年之中,以種種的方便權巧,契合衆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法門,因此契理的佛法,乃得宣揚于世間。
根據經典上的記載,佛陀最初成道時,在金剛座上對大乘利根菩薩說華嚴經。由于華嚴經乃佛自所證的覺悟境界,爲稱性的根本法門,因此二乘的阿羅漢聽了,如聾若啞無法領會,佛陀于是說契合于他們根機的方等諸經。在法華會上,佛陀演說一乘教的法華經時,有五千名的聲聞弟子,由于道理太深,不能相契,因此紛紛退席,這就是有名的五千退席。因此今日的布教人員,對于聖賢至高至善的道理,要適合衆生的程度,運用智能,深入淺出施以教化,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譬如對老農老圃而言,笛卡耳哲學的深奧,比不上如何種植稻谷菜蔬,有更好的收成來得重要。佛陀在世時,對調琴的琴師就以音樂爲譬,教導衆生如何不急不緩地調和自己的心性;對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爲喻,教化弟子如何馴服放逸的身心,使奧妙的教理都能貼切善巧地契入衆生的心中,佛陀可以說是最善于教化衆生的教育家!
有時候我們聽到一些人慨歎佛教的教義太深奧,無法登堂入室,窺其玄密。但是反觀今日信衆聆聽佛法的心態,也有待商榷。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佛教徒,趕場似地奔跑于各道場之間,一問之下,說是去聽經,本來聽聞佛法是好事。但是再細問對方:“那位大德講經講得如何呢?”則回答:“講得很好,我完全聽不懂。”聽不懂的佛法再高深、再精彩,只是束之高閣的裝飾品,對生活品質的提高毫無意義,實在不知道好在哪裏裏?因此今後弘法的人,弘揚佛教教義的時候,不但要契理,更要注重契機,讓衆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潤。而聞法的人,也要修學適合自己禀質的法門,努力和佛法相應,才能契入佛法的智能大海!
(叁)方便多門
佛教裏有一句話說:“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好比我們從高雄到臺北去辦事,或者坐火車、或者搭汽車,甚至乘飛機,雖然交通工具不同,但是最後都能到達目的地,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同樣的,佛陀爲接引衆生契入涅槃妙心,而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是最終的目的,無非希望衆生能證悟自家清淨本性。
近代弘揚淨土思想的大德──印光大師,在世時受到信徒們的尊崇。有一次信徒們聽說大師要到某個寺院講經,大家慕名聯袂前往。講經法會進行至半途,聽法的信衆稀稀落落地離去。大師看了于是說:“大家那裏是來聽經的,只不過是好奇,來看看我印光是不是叁頭六臂罷了!”從此不再講經,而以書信往返來接引信徒,皈依的弟子有十萬人之多。由大師的例子,講經說法固然是度衆的方法,魚雁啓迷何嘗不是利生的方便?譬如弘一大師也常以墨寶贈送信徒,只要運用得當,世間的辭章藝術,也可以成爲登陸彼岸的津梁。
佛教爲了達到萬源之本,而有種種的說法,有時談空說有,有時論相說性。譬如過去有人問智藏禅師法要,禅師一概回答:“有!”而同樣的問題詢問徑山禅師時,禅師卻回答:“無!”乍看之下,彷佛矛盾不通,其實說有說無,理同出一轍。徑山禅師是從證悟的境界而說自性畢竟空,一心之外,別無他物,因此沒有天堂地獄、田園妻子的假名,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而吾人不能體證此境界,因此智藏禅師才方便地從事相上說因緣差別有。事實上有無本爲一體,非爲二物,今後如何運用千差萬別的方便法門,使衆生同歸真理之門,是佛教現代化的努力目標!
(四)恒順衆生
“恒順衆生”本來是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之一,意思是說菩薩要順著衆生的意願,滿足他們的希求。但是由于衆生的智能爲無明所蔽,如果放縱欲望,貪婪無餍,難免産生偏差,因此佛教一向視五欲爲煩惱淵薮,恒順衆生的希望,繼而導之入于善道的理想,也因此很難推行。譬如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升官發財、兒孫滿堂,而佛教認爲“黃金是毒蛇、金錢是罪惡。”“兒女是討債鬼”,看到別人夫妻結合就說:“愛是苦啊!夫妻是冤家聚頭。”把親情倫理、錢財官位說得十分可怕,讓一般人裹足生畏,不敢信仰佛教。其實金錢本身沒有罪,如果善于運用,金錢往往是推動各種事業的淨財;愛情也不是可怕的東西,只要處理得當,愛情也不失爲生命力的泉源。
我們的七情六慾好比流水,可以灌溉田園,也可能淹沒屋舍。而對這一股載舟覆舟的欲流,如果一味加以堵塞,恐怕弄巧成拙,反而泛濫成災,只有用疏濬的方法,導入于溝渠,才能收到水利之益,因此佛教現代化的依據,是如何因應衆生的需要,將之引導于正途,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排斥。拳頭固然會打傷人,但是腰酸背痛的時候,拳頭也是止痛的良劑!其實拳頭本身無善無惡,持之行善則善,握之作惡則惡,如何趨善祛惡,系乎是否能夠巧妙運用。
(五)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也是普賢十大願之中的一願,意思是說隨時將歡喜布施給他人。比方看到別人有成就的時候,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贊歎的好話;看到別人失意的時候,不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隨口說些鼓勵的言語。除了隨口布施歡喜之外,隨手做好事,隨心幫助人,乃至給對方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不經意的問安,都是隨喜的功德。
佛教的四攝六度皆爲很好的隨喜功德,譬如四攝法中的慈顔攝,就是以和顔悅色對待別人,也就是臉上的隨喜功德。愛語攝就是以柔軟語、真實語和對方交談,也就是口上的隨喜功德。同事攝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最能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攝化他。譬如父母爲了餵小孩子吃飯、喝牛奶,或者以糖果哄騙,或者好言誘之,讓小孩子生歡喜心,乖乖地吃飯。同樣地從事教化工作的人,對待衆生要如父母疼愛子女一般,以慈愛心給予歡喜。而對方欣喜接受布施,才有功德可言。因此經上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不僅施的人要歡喜,受的人也歡喜接受,才是真正行布施者。
(六)不舍一法
經上說菩薩不舍棄任何的衆生。對菩薩而言,如何頑冥愚昧的衆生,都具有佛性,都有得度的可能。因此菩薩爲了使衆生覺悟其清淨自性,只要對衆生有利益,不舍棄任何一法,總想盡辦法度化他,甚至因此而貶損自己,也加以運用。
有一次信徒送來一塊餅,趙州禅師爲了印證弟子文偃禅師的境界,就對弟子說:“我們把自己比喻得最醜陋、最肮髒的人,就贏得這塊餅。”最後文偃禅師把自己比喻爲在糞便中乘涼的蛆,而贏得了餅,也得到了乃師趙州禅師的印可。從這則公案可以了解禅師們在汙穢的糞便中,都能灑脫自在的乘涼,多麼逍遙超脫!而爲了印證法要,連取譬于糞便的法門都不舍棄,趙州禅師可稱得上善教化衆生的長者,佛教的四弘誓願的其中一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爲衆生無量無邊,而菩薩要度盡無邊的衆生,因此菩薩要修學一切的法門。爲了救治衆生的病,要開出種種的藥方,有時用補藥,告之以正道;有時用瀉藥,瀉去其邪見;有時甚至用毒藥,以毒攻毒,祛除其愚癡。所謂善治病者,砒霜毒藥,皆能治病。只要善于運用,無情的青山溪流、繁花翠竹,都是上弘下化的好道具!
叁.佛教現代化的原則
我們推動佛教現代化,應該遵守一些什麼原則?我僅提供幾點,以便各位參考。
(一)度生重于度死
一般人的觀念裏,人死了才需要找個出家人來誦經、超薦超薦,佛教彷佛是專爲死人而設立的,和活著的人毫不相幹,佛教對社會而言,遂變成多余的存在,和實際生脫離關系。細察其原因,這種風氣的形成,佛教界中的一些人士也難辭推波助瀾之咎!
當我們問某人:“你爲什麼出家學佛?”一般人總是回答說:“爲了了脫生死。”本來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是佛教最終的目標,但是了脫生死並不是逃避現實生活,要從日常的身心淨化中去下功夫。如果有人問我爲什麼出家?我絕對不敢說爲了了脫生死。我十二歲的時候,看到家鄉的一位大和尚,對著衆多的信徒講經說法,威儀具足,令人敬慕!我心想:假如我也能出家度化那麼多人,讓大家在有生之年,就能蒙受法益,不必等到斷氣了,才麻煩一些人來唱唱念念,那該有多好!根據經上記載,替去世的亡魂超薦,固然也有功德,但十分利益亡者只領受叁分,其它的七分還是生者受益,如果超度的法會做得不如法,功德就愈小了。因此度死固然重要,度生則更爲迫切,生者、死者都能度化,才能了脫生死。
時下佛教有一種弊病,青年發心出家學佛,有些寺院不知施予教育,而青年本身也不知如何精進,有些于是叁叁兩兩湊在一起,到處趕經忏。更有甚者,一些在家人士也加入此行列,競爭激烈,“經忏公司”乃如雨後春筍,到處林立…
《佛教現代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