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
一 庄严经论之作者
有宗六足,奘译其五而缺《施设》,法相十支,奘译其八而缺《分别瑜伽》与《庄严》,以是《施设》后翻, 《庄严》旧译,文义有疑,久莫能决。今论《庄严》作者果为谁氏,即疑义之一端也。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波罗颇迦罗译(时贞观四年至七年,公元六三〇——六三三年),题无著菩萨造。李百药序之,亦曰“无著菩萨纂焉”,未有异说。後十余年,奘门所传乃谓, 《庄严论颂》弥勒所说,长行释者世亲。其师并谓,旧人总说天亲作,是谬说。其後慧沼谓《庄严论颂》及《显扬论》俱无着造。义净谓无着八支而《大庄严论》居第七。《元代勘同》亦云,《大乘庄严经论》无着造,勘与蕃本同。迄於晚近,欧人莱维S·levi於尼泊尔得其梵本,不题作者,而莱维刊行之本亦题为无着所造。合各家言,对《庄严》之作者乃有四说:
(一)本颂、长行,俱无着造(旧论译主波颇、义净、庆吉祥、莱维)。
(二)本颂、长行,俱世亲造(旧人有此说,见基师《述记》)。
(三)本颂、弥勒造,长行、世亲造。 (玄奘、太贤、基师。又日人宇井伯寿依西藏传说及入大乘论考订亦谓为弥勒作。)
(四)本颂、无着造(慧沼)。
其第二说未详所据·余所争者,乃在本颂之为弥勒作,抑为无着作。夫弥勒说法惟无着亲闻之,弥勒之学亦惟无着口传之,遂谓弥勒所说不异无着所说,何害
然而按诸译籍,弥勒、无着,着书各别;考之传记,弥勒为无着所师,当时又实有其人。又无着之学得自弥勒,其先称述,而後自为制作,显然分二时期;则其或称弥勒,或自署名,不容混淆,而须加证是。今比较无着余籍以推求《庄严》作者,乃得一不同古人之第五说:
(五)本颂、无着造,长行、世亲造。
何以知本颂为无着所作耶
曰:无着尝作《摄论》散释《大乘阿毗达磨经》十殊胜语,行文之间,长行意有未尽,即另制伽陀,或摄前文,或总余义,综计全论凡有一百二十八颂(其有引用之明文者不计)。今细按之,其什之三皆见诸《庄严经论》。此久摄论移一百二十八颂者,由世亲、无性之注释观之,皆非援引经文或弥勒之言,乃无着所自着。又考奘门着述亦深信此说,无有异议。《庄严论》中既处处有此等颂,以为概例,则《庄严》本颂之出诸无着而非弥勒,可无疑也。
然於是犹有异难须通者数点:
一、 《成唯识论》卷三曰:“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详列七因而结之曰:“如《庄严论》颂此义言。”此似可证论是慈氏说也。然按其文意,固可谓慈氏有七因成立大乘之义而无着本其意於论颂之(《庄严经论》本但有颂也),不必即慈氏之自颂也。 (《入大乘论》引慈氏《庄严》文亦可如此通)
二、《摄论》卷中引五现观伽陀,而谓“如《大乘经庄严论》说”,此似别以《庄严论》颂为一类,不为无着所自造。然此亦但可证无着之造《庄严》先於《摄论》,而不足以证《庄严》不为无着所造。《摄论》余处颂文,如上所述,固多见於论中矣。论中余处用《庄严》文不标而此处独标者,特作者意乐则尔(如《成唯识论移中援引颂文,多不标出处, 《述记》始一二日之),又以行文之便,凡颂重摄长行略出余义,即与引文有异,故虽出於《庄严》亦不标也。
三、 《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说诸佛法界清净四颂全同《佛地经》(经亦仅有此四颂。 《般若灯论》更引经余颂,不见於唐译),似又可证论不尽为无着造也。然於当时着作,此例实繁,如《大论》全引《深密》,全引《宝积》,又全引《杂含》摩呾理迦,而不妨其称弥勒说,今《庄严》引《佛地》数偈,又何害其为无着造乎?
论之长行何以知为世亲所释耶
此有三证:
一、《摄论》伽陀之见於《庄严》者,世亲释文即多与《庄严》长行相同。
二、《摄论》文义同於《庄严》者,世亲释文亦多与《庄严》长行相同(如《世亲释》五,解四秘密一段,同於《庄严论》第六)。
三、世亲释文旁论,有时亦与《庄严》长行相同(如世亲释一,旁辨三藏有上下乘差别,又以九缘成立,又各有四义等,全同於《庄严论》四《述求品》。
由此三例, 《庄严》长行之出自世亲,亦无可疑。
进而论无着之制《庄严》颂果在其一生中何时期,又与其前後着述立说之关系何似,今不幸无无着之专传可考,但据以次各书略言其概。
(一)陈真谛译《婆薮盘豆传》 (略称陈传)。
(二)唐玄奘述《西域记》卷五(略称奘传)。
(三)西藏传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据多屋弘氏《无著菩萨传》稿所引,略称藏传)。
三书以陈传为最当理可信,今节录之如次:
“此土(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薮盘豆(原注:婆薮译云天,盘豆译为亲。天竺立儿名有此体,虽同一名,复立别名以显之)。……长子婆薮盘豆是菩萨根性人,亦於萨婆多部出家。後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得入,欲自杀身。宾头卢阿罗汉在东昆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谘问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於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阿僧伽(原注:译为无着)。尔後数上兜率陀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着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惟愿大师下闾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於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於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於一堂听法,唯无着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书时无着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因此聚人皆信大乘弥勒教。无着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此定後,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
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未解义,弥勒於兜率陀天悉为无着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後於阎浮提造大乘经优婆提舍,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依据陈传,无着大乘论之制作至少有如次之四时期:
第一 初入大乘空观时期,
第二 传述弥勒学说时期,
第三 解释大乘经时期,
第四 暮年行化时期
无着着作现存者有(一)《顺中论》二卷,(二)《显扬圣教论颂》一卷,(三)《庄严经论颂》约三卷,(四)《摄大乘论》三卷,(五)《集论》七卷,(六)《金刚般若论》二卷,(七)《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八)《解深密经论》(九)《禅定灯优波提舍》,(十)《佛随念论》,(十一)《法随念论》,(十二)《僧随念论》。都计十二种,约二十余卷。《庄严经论》解大乘经,当是第三时期着作。其先承《中边》,後启《摄论》,盖瑜伽与唯识转移关键之所在也。
二 瑜伽与唯识
瑜伽与唯识,学说有先後。瑜伽以三乘观行之境为序,齐被五姓,故其立说无所偏重。唯识後起,专宏大乘,一以识智贯之,意乃独有所寄。瑜伽诸论中如《中边》,依据三性,以依他性虚妄分别为枢组,说境则唯心,说生则二缘起,本已肇唯识之端。然尤能贯通其说而阐明唯识宗旨者,首推《庄严经论》一书。论之宗极,旧时谓在无分别智,在八事摄大乘。今以境,行、果,三决择之。其言“境”有曰: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述求品》 (第三十一颂)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述求品》 (第三十二颂)
此皆总言一切所缘不外心光,故善成唯识。其次言“行”,有曰;
“福智无边际,生长悉圆满。思法决定已,通达义类性。已知义类性,善住惟心光。现见法界故,解脱於二相。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物故,善住真法界。无分别智力,恒平等徧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缘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解念惟分别,速穷功德海”。……《真实品》 (第六至十颂)此五颂解五位。五位者,三乘之所共立。今则於集大聚位知所思法义类悉以意
言为性(意言即是分别。论卷五云,“意言者谓义想。义即想境,想即心数,由此想於义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於通达分位了逢无境唯心善住唯识,於见道位了无能所取离二取相,是皆以唯识观入,与《摄论》入所知相同。又於修道位以无分别智坏阿赖耶,於究竟位以第一义智穷功德,则转识为智以後之事也。五位可谓皆以唯识为判,後来世亲《三十颂》之五位即本於此。又论说“四加行”乃合资粮、加行二道而言,文曰:
“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暖)。
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起,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顶)。
诸义悉是光,由是唯心故,得断所执乱,是则住於忍(忍)。
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断此复速证,无问三摩地(世第一)”。……《教授品》(十三至十六颂)
此与《中边》於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一颂(“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意同,亦从唯识立说也。
最後言“果”,李序所谓转识为智,束智成身,详余籍所未有。其文曰:“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菩提品》(第五十九颂)
此中以镜智、平等性智为法身,观智为食身,作智为化身。故又曰:“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菩提品》(第五十二颂)
此亦同於唯识。合境行果三皆偏重唯识立说,故此论者,实由瑜伽渐入唯识之籍也。
《庄严》之言唯识,与後来所谈者多有不…
《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