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於此宜知唯识有古今学之别。此言古今,非以无着、世亲或陈那相望之先後而判也。如以先後判,则应无着古学而世亲今学,又应世亲古学而陈那今学,此将淆乱不得定称。实则无着世亲唯识之学先後一贯,後人有祖述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演变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今学。古谓顺从旧说,今谓推衍新说,此其大校也。於印度十大论师求之,亲胜、火辨、难陀三家,古学也;护法,今学也(安慧则折衷二者之间)。於东土唯识译家求之,则真谛,古学也;真玄奘,今学也。亲胜三家之学於东土仅存鳞爪,研求颇苦文献不足,真谛之译,因奘门斥为谬误,是非亦淆然难知。古学於此,殆已难言,而无着世亲之学亦随之失实不少。幸而《庄严》一论无异译之争,无异宗之执,独能存无着世亲立说之本真,堪为唯识古今学之衡量。今从论文探绎有关古今异说者三数则,以见古学之所以立;真此於研究唯识实极有关系者也。
唯识古今学根本不同之点,在其俱言唯识而所以解之者各殊。 《庄严经论》卷五《述求品》说求唯识偈曰: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释云:
“能所取唯是心光,贪信等二光亦不离心光别有染净法,故二光无二相。”
又偈曰: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云:
“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真实之法”。
此由能所取成立唯识。所取谓句光(西藏译本作似现依处)、义光、身光;真能取谓意光、受光、分别光。此三能,取即如次谓一切时染污识、五识、意识(论五、三十六颂);又句、义、身光谓阿赖耶所余识(论五、四十颂)。以《摄论》证之,此句、义、身光谓余识者,即身识(五根)、所受识(色等)、世识、处识、言说识等。又依《摄论》,如是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又即赖耶为“义识”而色等为“相识”眼识等为“见识”之谓。因此古学所言唯识,无论能取所取皆是识性,皆是虚妄分别,如是以成其唯识也。 久成唯识论锣十,举唯识第三解,“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义即同《庄严》,而奘门斥为不正义者也。又古学唯识非但见相为识性,心所亦以识为性,观前引偈意可知。
今学之言唯识则不如是。《成唯识论》卷七难心所别有体,引《庄严颂》云:“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於信等,无别善染法”。论释通云:“应说离心有别自性。……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
推衍此义则色等境但依心起说似彼现,非彼即心,乃别有性;此即以不离之义说唯识也。故久成唯识论》卷十解唯识第二家护法正义曰:“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
又《论》卷七曰:
“故唯识言有深义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头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遣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此皆谓所缘可别有性,但不离识故名唯识;故《摄论》十一识之名,以後各家亦不复举。此解唯识不同,实古今学一切异义之根源也。
四 三性
三性为瑜伽所宗,亦唯识所宗也。 《般若》以无所得等三句释空,徧计性等三义释蕴等,瑜伽据之开为三性,唯识复於其中独举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以言,故唯识根本义又在於三性也。 《庄严论》卷五《述求品》说求诸相,相差别有二,所相五法(色、心、心数、不相应及无为),能相三种,即三性也。由三性解唯识古学,有两大端与今学绝异:
其第一义曰,依他、徧计之同名为虚妄分别也。论《述求品》第三十五、六偈曰:
“意言与习光(藏译此句衍为一颂,下三句又一颂)名义互光起。非真分别故
(藏译本作虚妄分别相),是名分别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
“意言”谓由想於义起意言解,即是有觉分别。“习光”谓意言种子现起境义,即是无觉分别。名义互依而起,境界非真,唯是分别,故名分别相。依他相之解释亦然。二相同为不真分别,而区别为二者,此可取解於陈译《摄论》。论五云:
“分别是识性。识性何所分别
分别无为有,故言虚妄。分别为因,虚妄为果,由虚妄果得显分别因。……分别即是乱识,虚妄即是乱识变异。虚妄分别广说十一种识,略说四种识(似尘似根似我似识)。……就此虚妄分别中何者为依他
何者为分别
”
又陈译《中边论》卷一亦云:
“此中虚妄分别,谓分别能执所执·有者但有分别,无有二者,谓能执所执此二永无。”
此於虚妄分别中区分依他徧计二性,亦同《摄论》。由是可知或十一种识,或四种识,又或六种光,皆是虚妄分别,而由异义故成依他,又由异义故成徧计,所由之义各殊,二相则终不杂乱也。 《庄严》四《述求品》第十二偈云:
“如彼起幻师(藏译作幻),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藏译作所幻),譬说二种迷”。释云:
“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妄分别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
此区分二性,一喻幻师, 一喻幻事,真幻事虽依幻师,而其为幻则同。故论次云:
“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别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世谛之实”。
此二相在俗谛则俱实,在真谛则俱空,然二者非无区别,依未转时,依他无体而为迷因不得自在,徧计则但有似相显现也。故论卷四云:
“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由此起诸分别故。”
又分别性就似显现言,依他性指由种子生起言。故论卷十二云:
“远离彼二执者是知分别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又二性之言无,亦复不同。故论卷五云:
“自相无起由分别性毕竟不起故,自然无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
因说依他同於分别亦是无体,故说此性应断应尽。有如《教授品》第二十二颂云:
“应知缘无相,悉尽诸分别,此中无愿缘,不真分别尽。”《功德品》第三十七颂云:
“若智缘真如,远离彼二执,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尽。”皆可证也。
古学之解释三性,其第二义日,圆成实性兼摄正智也。
果位正智不可断,亦不可尽,故论十二《功德品》第三十颂释七真如,四种如是真实性、谓空相如、唯识如、清净如、正行如。又谓真实性摄者即是真谛。此中空相如谓法无我,唯识如谓无分别智,清净如谓灭谛,正行如谓道谛。故无分别智摄於圆成也。陈译《摄论》第六云:
“由说四清净法应知真实性, 一自性清净,二无垢清净,皆谓真如;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
释谓,“第一二由无变异成真实,第三四由无颠倒成真实。”(《成唯识纶》八无漏有为亦得圆成实名,然於颂中不说)盖同是此义也。
五 心真如(法性心)
《庄严》之释三性,於圆成实又有一要义焉,即目圆成实性为真如,而说有本净、无垢之二相也。论第四《述求品》第十偈:
“二净三譬显”,解云,
“第三真实(真实性真实)应净。”又云:
“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由本来清净故;二者无垢清净,由离客尘故。”
又论第五《述求品》第三十七偈释曰:
“真实谓如也。 一自相,无体体无二,此以无分别体为体。二染净相,非寂静者由客尘烦恼故,寂静者由自性清净故。三无分别相,分别不行故。”
又论第二《真实品》第一义相云:
“非增非减者净染二分起时灭时法界正如是住故,非净者自性无染不须净故,非不净者客尘去故。”
又论第三《菩提品》十八偈云:
如前後亦尔(所谓非净由自性不染故),及离一切障(所谓非不净由後时客尘离故),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
此皆谓圆成有清净相,盖本诸经说心性本净之义。故论第六《随修品》第十八偈云: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净。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
此谓心净非外来,本性净故。然心性言即是真如。故下偈云:
“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藏译作法性心),别有心性净。” 释云:
“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不净之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净清。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以下更有阿摩罗识之说,但梵藏两本皆无此文)
此清净心,旧时所谓第九识也。依此文义,乃以真如当之,而显其本净离垢之相。盖真如虽非是心而是心性,因是心性复假说名心。亲光所谓: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虽为客尘分别所染,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故真如名心、名识,并无不惬。且依唯识古学之义,一切法皆为识性而後成其唯识,故於真如亦立识名而可说有九识。此一义也,盖即由真如、法界、心性、本净心之义理次第而不得不立者。
唯识今学不立第九识,且谓第八净识名无垢,即旧云第九识者也。此说引《功德庄严经》为证,经谓无垢与圆镜智相应故。
然按经文曰: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此实不应依论所解。大圆镜智者,《佛地论》卷四云:
“谓第八净识能现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圆镜能现世间一切影像,智相应故假说名智。”
同论卷三云:
“此应名大圆镜心,以智相应说名为智。”
故无漏智心所,则但名智而已,与智相应第八净识乃名大圆镜也。大圆镜智既为第八净识,若无垢识又为第八净识,即有自体相应之过。又云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与《佛地》五法中净法界解脱诸垢相同,故以无垢识名法界乃顺经义。如今学谓此是第八净识,即无更立第九之必要,以八识各有净识应有十六识故;推古学立无垢识之意并不尔也。
六 二分
《庄严》之解依他、分别二性,又有一要义焉。《述求品》依他说能所取各三光,胪列七识七境而无第八。依他、分别二性,俱概括八识,而此文但言前七者,其意参诸《摄论》乃明。《世亲释》 (奘译)第四云:
“於阿赖耶识亦得安立相见二识,谓阿赖耶识以彼意识及所依止为其见识,眼等诸识为其相识,以一切法皆是识故。”
隋译云:
“亦成立阿梨耶识为相见二识,意识及依止是阿梨耶识见分,眼等识及一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识体故。”
此即以阿赖耶为主,而判前七为能所也。(《中边论》同此)
判识为相分、见分,乃无着依《中边》所推阐。但在《庄严》不说相见,而说所取、能取。此二取者,於依他有之,於分别亦有之。论五《述求品》云:
“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故世尊不说为真实法。”
《随修品》云:
不真分别,於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
论於依他则云能所取光(《述求品》),於徧计则云能所取迷(《述求品》云,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又云能所取实(《述求品》云,二实应远离)。盖依他似现能所,分别迷执实有能所。逆推其义,由徧计中有能所取,而後知依他有能所光为彼所依,亦犹由执实根尘我识推知依他之似现根尘我识也。故分别远离,二光亦息(《述求品》云,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能所取既无,所依依他亦离(《述求品》云,离二及迷依)。故能所取随应可是分别,可是依他,有如次表。此又甚异於今学之一点也。
《成唯识》卷八:
“有义:三界心心所,无始妄熏。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情有理无,说为计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非无,名依他起。……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计所执故。”
疏家判此义属於安慧,其实可为《庄严论》说作注脚也。
上从《庄严论》举三数义,无着世亲之唯识古义已约略可见。难陀谈唯识,谓识所变是所取,所取无故能取亦无;此就依他之似现徧计二取而说,即本於《庄严》旧义。又真谛立第九识,谓依计二性皆空,聚生俱有佛性(此同《庄严》、《菩提品》所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聚生,名为如来藏),亦皆本诸《庄严》。故从二家之言犹可见古学也。夫唯识之有古今学,实行解之差别致之,其问先後精粗,容可作比较,然而是非未易言也。奘门盛传今学,遂将古学概归诸旧译而非之,是因其为古学而非之欤
抑因译家纰缪而非之欤
若谓旧译纰缪,梵本不必同,果可执一衡余以定其是非欤
今谓无着世亲之学,存於难陀等及真谛所传者更多,寻绎真谛等译籍更易得其实在。此不关译文之精当与否,彼此各有学说渊源,实不容轻相是非也。
《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