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大意
说诸事素呾缆藏,说别解脱及相应法毗奈耶藏,以种种相无倒显示诸法摩呾理迦藏。 (本论二十) 故于法善巧应学素呾缆毗奈耶,于法相善学应学摩呾理迦。瑜伽一论,十七地备陈宗要,四摄决取精微,摩呾理迦正宗在是。(本论六)然而该摄汪洋, 异说交绾,非夫上智,或怖广文。唯显扬论依趣圣教,撮其大端,辞约义繁, (本论一) 意存总略。(本论六云十种义为总略本母,五云此论摄十种义。) 傥谓法相枢机,大论肝髓,其在斯欤。
今谈论要,初通,后别。通义又三﹕曰圣教,曰瑜伽,曰法相,所显,能显,正宗,意各别故。
初圣教者,诸佛所说, (本论十七) 言诠所表 (本论二十)。正法离言,智随顺取,诸佛如来因智有说。 (本论十七) 此则教说染净, (本论四) 而摄于二谛,依四谛分别故。 (本论十九) 法依二谛, (本论五)而归诸一胜义,由言离言是胜义相,为顺胜义说世俗故。(本论五) 摄事九种,二十九种,而归诸闻依学觉四事,(本论二十又六) 总为得清净故。 (本论十三) 教导十二差别,(本论六) 而归诸事想二门,语言差别乃无量故。(本论四)以是圣教宗于四含,通乎诸乘。 四事总摄九事即依杂含而说,事分别于增十广义集异门三经即依长含而说。 (旧译长含二经,曰众集,十上) 乃若二谛即摄四谛,中观初颂,显扬重成,无大无小,无空无有,同其宗依。故以四含为教,二谛为教,教则是一。今论所显扬者唯此。
次瑜伽者,因行应理,能依所依悉名瑜伽。故行者,正行,依地,人事处三成瑜伽道。 (本论四又二十) 然论其体唯有般若波罗蜜多,即此正慧菩提方便得瑜伽名(本论十七)以是三学六度贯摄以般若, 即贯摄以瑜伽,即一即二教有诚言,龙猛慈尊宣说无异。若泥迹象,瑜伽中观饮水分河,抑又末矣。十七地瑜伽备境行果,今但言因行者何耶﹖曰﹕因行贯境果故,行依闻起有持任瑜伽,则摄诸一切境。行趣所期有转依瑜伽,则摄诸一切果。举行瑜伽,意无不尽。今论能显扬者唯此。
后法相者,云何法,云何相﹖法谓诸事法,别解脱法,即诸契经之所详说。弟子分别,厥有三类﹕谓依,谓染,谓净。昔贤拟论阿含,归三法度。 (旧论三法度译为依、恶、德)。 今论九事,同此凭依。克求所本,无过五法,心心所色不相应行以及无为。 论曰摄菩萨藏,不曰唯菩萨藏,盖在声闻亦说五事。(见世友品类足论)由此应知佛及弟子所分别法。法有其相,佛根本说,广以十一,归纳于三,世俗,胜义,觉分,境行三各别故。 (本论五又二十) 略以五相,自共假等, (本论四) 此成摩呾理迦。弟子决择广以十相,数相别等, (本论十七) 此顺阿毗达磨。约以三相,增益相等, (本论一) 此顺佛说密意,堪用解释一切大乘。 (见摄论所知相分) 由是应知佛及弟子所分别相。此法此相,今论正宗。
说通义已,次别义者,初分判大文,后逐文决择。
初判文者,论十一品,义有二类。经论所详,摄于三品,谓摄文摄义也。入道精微,成于八品,谓待建立而知也。故于诸摄品应知其约论依教存要去繁,于诸成品应知其补苴阐发详昔未详。然十一品如彼次第,何耶﹖曰﹕所简择者法相是论体性,故先列事法则有摄事品,次出义相则有摄净义品。能简择者瑜伽是论所依,故先明所缘则有成善巧品,次明简择方便则有成无常成苦成空成无性四品,次明正简择则有成现观品, (本论十三简择法相为现观), 次明简择法体则有成瑜伽品,次明简择所离则有成不思议品,次明简择胜义则有摄胜决择品,故十一品如彼次第。
后逐文决择,初摄事品,论说九事以为法体,与经九事云何异耶﹖经九事者,系于弟子结集如彼品目如彼次第,而举九事以概佛说。实则类例不一,或是所说,或是能说,或所为说,义无次第。今论据瑜伽地别出诸事,散摄经言,不拘文段。故所谓事不同,所以有九事亦不同。
谓论九事,据瑜伽地,何耶﹖瑜伽十七地,判境行果,各有所详。今论分依染净,次第举彼。一切事是五识身地意地所说,界事杂染事谛事是有寻有伺地所说,依止事是三摩囗多地所说,觉分事补特伽罗事果事功德事是声闻地乃至有无余依地所说故。有无心地是诸地通相故论不别出,然闻所成等地诸事不厕杂间列,何耶﹖彼地或说通相,应是总分别摄,或说别相,应是净义摄故。瑜伽一论以地系义,法若法相文便而明,至于显扬事义厘然,纲斯举耳。
九事依五法不依三科,何耶﹖摩呾理迦分别法相总略五事, (本论一百) 阿毗达磨次第法相遵依三科,今论则宗摩呾理迦故。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有以异耶﹖曰摩呾理迦摄一切了义经推源佛说,阿毗达磨则唯弟子无倒宣扬。 (本论十二译文稍晦,应勘大论八十一) 摩呾理迦释经宗趣,法义所本,阿毗达磨遵以简择类分,唯务其末。 (本论十二) 以是大论总摄诸佛言教三事有摩呾理迦而不说阿毗达磨, (本论十三,又八十五,又一百), 决择如来言音三种亦出摩呾理迦而不说阿毗达磨, (大论七十八引深密经), 惟声闻藏随转理门阿毗达磨列于三藏,然犹兼举摩呾理迦而言。 (大论二十五) 盖文判本末,义殊广略,说摩呾理迦可摄阿毗达磨,但说阿毗达磨则不足以相概。梵土古学于此辨析似甚精严,以故义理决择自杂含戒本摩呾理迦 (大论摄事分所引)繁衍极于瑜伽本地,皆集经要, (瑜伽论释作如是说) 理无不涵,义无不尽。次第决择自诸根本阿毗达磨推阐至于婆沙诸家,皆随分释,智慧拣别不踰八门。 (摄相应成就因缘果,自相、共相见入论) 而在小执,经量有部异宗,罽宾外国异说,大抵与此区别相关。 (如经部宗,阿毘达磨传是佛说,意在推崇摩呾理迦。顺正理宗则以阿毘达磨摄彼,谓集异门法蕴施设是其种类。此殆各本罽宾外国诸师异说而然。) 乃若大乘二类异同,杂集显扬取譬亦迩。
因论生论,摩呾理迦若出佛说,彼瑜伽论亦佛说耶﹖六十四说,十七地四摄是摩呾理迦所摄。伦记一解,佛说摩呾理迦如是五分,弥勒重明,即同佛说。又解,弥勒释尊同揆,佛说无妨。今勘最胜子释,弥勒集经为论经即有名瑜伽师地,安知五分十七地者不出彼经,而论循环研核摄于圣言﹖以是佛说摩呾理迦,瑜伽亦通。摩呾理迦总要五事,彼品类足阿毗达磨非说五事耶﹖曰﹕彼论本事不尽于五,故复说处,说界等七,是犹依三科也。阿毗达磨宗说三科,今显扬摩呾理迦,非于善巧有蕴等耶﹖曰﹕此因想差别而明, (本论四) 即是义相所摄, (本论五) 固不以为本事。
论依五事,数相决择,若彼何耶﹖依圣言故。心心所法大小最异,今摄菩萨藏最胜义说。心识有八,对声闻乘唯六,唯一,故引佛说为教证成。心所有五十一,对声闻乘四十五,或四十九等,复引诸经为教证成。心王诸教解深等等非小共许,故云薄伽梵说而不举经。心所诸教皆在阿含,大小同诵,故云经说而鲜举薄伽梵。自余色等法亦大小互异,而不引教证者,论崇心法,意乐故尔。 (世友说五事,犹依五蕴,先色后心,显扬百法乃俱以心心所导首,用意可知。) 诸法依一切事,彼一切亦有依耶﹖曰﹕有阿赖耶识为依,大论说八识,先五识身而后意地,今论列八识,先阿赖耶而后余识,意以赖耶为余法依。故说眼等识谓从赖耶种子所生,说心所亦谓从赖耶种子所生,色等则有彼执受执持之义,心不相应行则有彼非一异义,乃至无为又有彼法性义,故一切法得依赖耶,所知依体固不待摄论始建立已。
说五法已,复说三相,亦法与法相文便而明耶﹖论意在说一切法自性,而不在相,说相能显彼性故,彼性是一切法所有故。一切法中无为亦有遍计性耶﹖即彼是遍计因,似彼而有遍计,亦说无为遍计性。无为又有依他性耶﹖虚空无为,心相变似而缘。亦说无为依他性。兔角龟毛遍计所执,亦有有彼法耶﹖彼无体有所依,即所依法有彼性。
界杂染合说为染,何耶﹖成能所依故。所依诸界,能依杂染,以是烦恼杂染则有三界所系,业杂染则身语意有三界所摄,生杂染则于三界设施,杂染与界故合为染。
云何谛说六耶﹖成通别相故。通相世俗胜义二谛,别相苦等四谛,合以为六。五十五非说四谛唯胜义摄耶﹖五十五于共相一苦说胜义谛,彼集灭道亦成胜义。今于八苦分别说有世俗,彼集灭道亦成世俗。今论意以二谛赅诸言教,分别故尔。
依止事说等引,云何唯静虑无色耶﹖清净瑜伽惟依止此,余复是此所生定功德故。 (六十四)建立依止备引经说,何耶﹖摄经宗要,显示论体,故于大论所略更详。经文出处,勘法蕴足。
觉分等事详三乘行果,亦有别耶﹖曰﹕三十七觉分行通三乘,发心等行唯大乘别。无量等果德通三乘,相好等唯大乘别。补特伽罗及果则三乘合说。引释诸经,随应可勘。
九事料简,事据三经,何耶﹖弟子集法,最详尽故。正法思惟,算数,称量, (二十五), 故结集四含终于增一,佛教应知处相亦由增十法门,数相立言三经其先例已。想依四颂,何耶﹖闻思修义,大略具故。初二颂摄闻,三颂摄思,四颂摄修。闻依于句,大小所释不同。小乘释句通诸毗昙,而其次第与身子毗昙相近,三科以入为首故。大乘释句概括一菩萨地,彼文当于菩萨藏摩呾理迦故。有二料简,而后知蕴界处等唯想分别,相名等亦唯想分别,克求体性,无过心等五事,论说为依则此意也。摄事品决择竟。
次摄净义品。义云净者,何耶﹖具四清净故。内明胜相,四净尽摄,故大论 (六十四) 标目,今文别详。义有九十等异者,分别瑜伽知法知义 (七十七引解深密) 是所依故。此品说相,九义指前九事染净等义 (本论四),与九事法亦不相杂。
说四净德二颂,论自解为显示胜相, (本论十三末) 余有五颂显论自体,二谛分别…
《显扬圣教论大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