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桂仑法师与七塔寺▪P2

  ..续本文上一页寺居住,佛教协会也从延庆寺迁至七塔寺玉佛阁办公。虽然极“左”思想肆虐,寺像毁坏,法物荡然,但是佛门僧人不惧压力,信仰不改。桂仑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这场浩劫,相信一定会有重开迷雾的一天到来,那时佛教的*轮将会再转。他在佛教协会创办的工厂做工,自食其力,维持生计。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实。被土产公司占用,作山货堆放仓库的七塔寺主要殿堂被逐步收回,七塔寺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翌年,宁波七塔寺修复小组成立,月西法师出任组长,桂仑协助月西法师,致力于七塔寺的恢复建设,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下决心要在今世为重新光大这座养育自己几十年的祖庭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经过了十余载的辛劳,千年唐刹七塔寺,重恢旧貌。

  七塔寺重新修复,桂仑又开始默默地继续做着他的香灯工作,出家已经五十多年了,经历了好几个不的历史时期,人世间的世事也看得多了,佛门内外百态,世人的尔虞我诈,权利之争,互相倾轧,人性的弱点充分暴露,所有这一切不是说明佛教仍然对改造社会和改变人心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吗。桂仑以出世的心情干着入世的事情,他继续精进修行,几十年的头陀苦行的实践,已经让他的性格磨练得心净似水,他长期坐禅,既使在晚上也不睡床,这是一般人都达不到的定力。白天他在大殿照看香烛,与居士们聊聊,鼓励他们修行,增强正信。晚年的桂仑更加热衷于传播佛法,对信徒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有居士要到五台山朝山,他主动写信给五台山的法师,请求给予关照。有人喜欢香港做的观音像,他就自己汇钱购买。他虽然不识一字,但是通过自身的曲折经历,目睹中国佛教在这几十年的坎坷,已经认识到“宏扬佛法是很不容易的事,这是为佛弟子报佛恩。西天维摩结居士法身大士,众生有病他有病,我愿众生不得病。眼睛流泪释迦佛,佛不灭,僧自灭,所以现时有僧无宝,佛经祖语不见,故僧中无宝。”为改变佛教不兴的的现状,广弘佛法,他强调要进行经典的弘扬,特别是要对《金刚经》尤其重视。他告诫:“居士发大慈悲心,能把佛经及祖师语录多印出来就好了。六祖大师闻听《金刚》“行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的佛法后大兴。出家在家都看《金刚经》,得大利益。《金刚经》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经书若印字要大点,外面人看了使人欢喜敬重。”

  由于桂仑广发慈悲,助人予乐,受到了信徒的拥护和爱戴,大家都喜欢他,让他指导修行,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不少信徒都拜他为师。佛教界里也有不少寺院和法师请他到各寺宣法,助益清修。1989年应悟道老法师之请,桂仑曾暂住浙江岱山。1992年桂仑又老到上海金山县某寺院弘法,虽然在外面有人侍候,弟子们终日执礼,但是他对七塔寺的感情太深了,心里放不下七塔寺,始终惦念那尊让他心仪并使他做出终身决定陪伴的观音菩萨像。七塔寺就是他的家,就是他的终身托附,七塔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能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于是他最终还是回到七塔寺。1999年夏,桂仑圆寂于七塔寺,享年92岁,法腊72年。他在七塔寺前后住了60年,寺里僧众痛失这位解行双优的当代禅宗大德,专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荼毗仪式,身后获得五彩舍利无数!

  三

  桂仑与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之间还有着非常感人的一段友谊。桂仑与朴老两人同庚,但是他们本并不相识。桂仑只是一介普通的衲僧,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朴老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领导全国的佛教界的工作。桂仑从心眼里一直感谢朴老多年来呕心沥血,到处奔走,为佛教落实政策的贡献。因为有了朴老,中国佛教才走出了困境,才有了今天的繁荣。他曾经数次要求上海弟子郭大栋先生替他去看望朴老,认为“赵朴初是当代维摩、菩萨再来,你应当去看他。” 1986年郭大栋先生到北京见到了朴老,将桂仑的事迹详细地做了介绍,朴老听说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愿意早日相见。第二年,朴老到宁波,在七塔寺首次与桂仑相见,两位同庚的老人晤谈甚欢,朴老特意作诗《1987年在宁波访七塔寺所作》盛赞桂仑,诗曰:

  明月待圆满 三分已二分

   佛殿喜重光 象器一一新

   廊下一僧坐 昼夜不倒单

   终年一布衣 不因冬夏更

   一足无人扶 面色光粼粼

   自言不识字 能说金刚经

   恳恳为我道 难治众生病

   云何病难治 家鬼弄家神

   斯言何凛凛 思之意味深

   兴亡与祝福 由已非由人

   拜别七塔寺 七佛鉴我心

  朴老在诗里赞扬了桂仑“昼夜不倒单”的高超的修行功夫,表扬了他的“终年一布衣, 不因冬夏更”的高尚的为人品格,肯定了他的“自言不识字,能说《金刚经》”的高度的悟性,指出了他对佛教的“家鬼弄家神,斯言何凛凛,思之意味深”的高度责任感,最后表达了“七佛鉴我心”的深深地敬重。

  1989年,朴老在岱山与桂仑二度重逢。这次两位老朋友相见,心情格外高兴,相对晤谈,如坐春风,更加心知。据郭大栋先生回忆,在岱山“朴老见到我后,即招手呼我上前大声说道:“桂仑老法师真了不起,他的话真有意思啊!”他(案指朴老)老人家如此动容地廛,使周围的人为之愕然,因为桂老禅师是一位鲜有人知的普通老衲子,而朴老则以现量不加思维而言的。”朴老这次高兴地诗兴大发,拿起手中的毛笔,写下了《1989年10月20日访岱山蓬莱仙岛慈云庵有作》:

  始知佛土遍三千,上仙山,礼金仙,身现重重无尽现华严。弹指心开楼阁起,观大海碧于蓝。

  经房一老独悠然,一再参,殿慈颜,收录潮音依旧是无言。但记屏缘休歇好,闻用眼耳须观。

  

  这首词,前半阙是写岱山的景色。岱山县又称“东海蓬莱”,位于舟山群岛中部,为舟山第二大岛。史载方士徐福奉秦始皇派遣,历经艰险到东南沿海“三仙岛”——瀛洲、方丈、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仙药。自唐以来岱山岛即有“蓬莱仙岛”之称。岱山翠岛星布,仙雾袅绕,风景如画。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浦门晓日、石壁残照、燕窝石笋、双龙戏珠、观音驾雾、竹屿怒涛、白峰积雪、鱼山蜃楼、鹿栏晴沙、九子沙滩等“蓬莱十景”。佛教和道教在岱山很兴盛。磨星山的慈云寺200多年来修复扩建了很多次,红墙琉璃瓦的大寺掩映在参天的古树之中,晨听颂经,暮传钟声,远离城市的喧嚣。慈云寺每天要接待数百善男信女,香火不断。山顶新建的“华藏世界”堪称我国人文景观一绝。衢山的观音山在香客中知名度也很高,传说是观音在普陀山做的法场的陪场。除了那些巍峨雄浑的宗教建筑,山上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宜人,登高眺远,感受一番海阔天空的气象,也足以令人向往。此外,五代年间古刹超果寺、宋代的岱山书院等名胜古迹也非常著名。 朴老登上了岱山,对这里的风景非常赏心悦目,“自古名山僧占多”,仙山也是佛山,属于三千大千世界之一。无数的高道与高僧相互来此,互相融摄,互相作用,重重无尽,再现华严世界。佛教说介子纳须弥,漫长的历史也只是宇宙中的刹那之间,逢莱的楼阁在弹指之间建起,一心之中完成,站台在楼阁上,观望碧蓝的大海,这是何等的高远境界。

  朴老谈完景之后,将下阙引入到人。这个人就是桂仑。他描写了桂仑心无旁骛,一心只在禅房里悠然专心的参禅打座,脸色慈祥红润,室外潮水拍打着崖礁,发出轰鸣的吼叫,然而这一切在已经入定的桂仑那里,是何等的无力,这阵吼的潮音全部被桂仑收摄,无言再现。所以朴老要感叹,虽然屏气息缘也是一种修练的极好功夫,但是还是要用眼耳来观,相比之下,桂仑已经超出了这一境界,直入随心所欲的顿超佛地的上乘境界了。

  此后朴老一直在挂念着桂仑,1992年桂仑在上海郊区金山县一寺院暂住时,朴老特地写信给郭大栋先生:

  大栋居士道席:

  接奉函,藉悉桂仑老法师近况,既慰且念。桂老近年数次迁居,因缘非凡情可测。惟金山距沪市较近,有仁者暨诸善知识就近护持,亦是一种殊胜方便。兹寄上二千元(汇上海佛协王永平居士转)作老法师四事供养之用,敬乞仁者费神料理,为感。

  承惠黄念祖居士遗著,俟收到转读,先此致谢。

  顺致

  新年百福

  赵朴初九二、十二、二二

  朴老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袖,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但是他还是不忘桂仑的起居身体,写信汇钱安排桂仑的生活,供养一个普通的老法师。1999年桂仑圆寂,翌年朴老也离开了人世,两位老人一前一后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但是桂仑和朴老两人相知相契,却成为佛教界的一段佳话。

  四

  桂仑法师虽然不识一字,但是他在寺院生活了70多年,长期的寺院生活和宗教修持,薰染了他的心灵,加上他本身就有很高的悟性,于是在日常的僧伽生活里,信手掂来不少妙语诗文,这些说法文字通俗,言简意赅,充满了深邃的思想性,令人回味。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代表了慈悲。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念颂观音的名号,就会得到观音菩萨的解救。正是由于观音有解人于厄的大慈大悲精神,被人们看做救苦救难的救世主,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桂仑因到普陀山观音道场礼拜,从此与观音菩萨结缘,并且成为他一生的观音情结之一。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当香灯,一天到晚坐与吃都在殿上,陪伴着千手观音菩萨,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随口颂出:

  大悲道场观自在,殿堂文殊普贤王。

  香敬三贤悲智愿,灯光遍照十方佛。

  

  现在的“七塔报恩禅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绪年间慈运老法师得到皇帝的赐额后而取的名字。在明代时七塔寺被称为“补陀寺”, 是普陀山的前山,凡是到普陀拜观音菩萨的人,都先来此拜过之后,再坐船到普陀山礼拜。所以七塔寺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七塔寺的大雄宝殿原名圆通宝殿,是主供千手观音的殿堂。光绪十七年辛卯,慈运长老重修,改为今名。广五间,中间供千手观音菩萨,左供文殊菩萨菩萨和普贤菩萨,殿后又有观音菩萨像,五百罗汉石刻分于左右及后壁上。大殿为两重躐角式,周围均系方石柱,上镌各种联语。桂仑厮守着观音、文殊和普贤诸菩萨,终日上香点灯,敬拜观音菩萨的悲,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因此由他点亮的灯光,不仅是对菩萨们的敬意,而且还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场。桂仑的寥寥四句法语,就将七塔寺大殿的特点和它的宗教意义,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全部都点出来了,这不是言简意赅吗?

  桂仑对观音菩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到七塔寺后,曾经专修观世音菩萨法门,颂念观音名号。他在西方殿当香灯,坐参观音如来名号,即观世音菩萨,心里从此豁达,感到“过去正法明如来,进了门梵音海潮音胜比世间音,心里清净故,心清净比海还深,比海还宽,如俗所喻:宰相肚里能撑船,心是没有底的。”他不识字,对经文虽不能完全掌握,但是他认为只要专心颂念,就能得到解脱开悟。他强调:“我念心经常念不好,念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念下句记不起上句。我自思观察我的心念比天上的星还多,与心经不相应,即自知心在菩萨在,心观自在观自在,了无自在无自在。心在菩萨在,心不在菩萨不在。”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予人解脱,到达解脱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大自在。佛教认为,境由心造,众生的业皆由心起,因心所做,因心所报,因果关系始终存在,丝毫不爽。因此,心存正念,就是生起正信的基础。信仰观音菩萨无论是对己自利或是对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桂仑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了这一道理,“三门常请净,寺中观自在。三门不清净,何处有自在?”他得到了大自在,自作诗云:

  久闻莲池水,脚跟烂污泥。

  欲念洗一洗,莲子十万生。

  妄想淹死您,二手抱虚空。

  抖开漫开狂,去了当明士。

  打破虚宝殿,遍见观自在。

  心在菩萨在,念佛田是水。

  眼闻释迦佛,耳见观世音。

  门口弥勒佛,三门三世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佛教以莲花为其象征。据佛经记载:佛陀降生前,净饭王的宫廷中现出八种瑞祥之相,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沼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入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入胎……。佛陀成道后,转*轮(布道)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坐在莲花上,周围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喷水,代表“入胎”,有时只用一朵莲花代表。在转*轮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细刻的大莲花上,位于池中央,池中锦鳞闪闪,小莲花围绕着佛陀开放。其实,印度地处亚热带,人们在炎热天气中,非常嘉爱绿荫碧水。水面上碧荷托著粉红、洁白的莲花,迎风摇曳,这情景多麽赏心悦目,也适应当地风土民俗及人们审美意识。释迦牟尼佛主张种姓平等,以俗语传道,随机施教,示法中以荷花为喻,也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正是因为荷花在污不染、洁身自处的品格,引导教化众生超凡脱俗是最好的说法比喻。

  

《桂仑法师与七塔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