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

  

  内容提要:虚云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在他一生传奇的生涯中,曾经与宁波著名寺院七塔寺有过重要的交往。本文考察了虚云与七塔寺僧人慈运老和尚的一段因缘,同时又分析了虚云法师在七塔寺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虚云法师是怎样用禅宗的义理来宣讲佛法,以及他对禅宗理论的掌握程度。

  作者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中国佛教在宗门上是最讲传承的,从东晋开始,佛教僧人就以释为姓,禅宗创立后,以祖师为传承法系的制度在宗门内一直奉行。又在中国当代佛教史上,在思想上影响最大的是太虚大师,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针对当代佛教的改革思想,特别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但是按僧伽传承系统,虚云老和尚所传的一系,也占有一席之地。当代著名的高僧本焕法师、一诚法师、净慧法师、佛源法师等人都是虚云法师的弟子,他们或修建寺院,或传禅安业,或举扬学术,对中国当代佛教的再次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虚云大师的生平与贡献

  虚云,俗姓萧,字德清,湖南湘乡人。出家后,名古岩,又名演彻。传说他的祖上是南朝梁武帝后裔。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徒,他执政期间,兴建佛寺,广造文书,生前曾经几次舍身出家,大臣拿出巨额的金钱将其赎回。特别是梁武帝生前下诏《断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戒荤吃素,对后世的佛教影响甚大,1500余年来仍然为后世佛教徒尊奉。这是历史上至今仍然有效的最长的诏书。虚云的父亲萧玉堂,母亲颜氏夫人。清朝道光初年,萧玉堂到福建做官,全家迁到了福建永春。这时他们夫妻已经年过四十,膝下仍然无子,心里感到忧虑。一天母亲到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到寺宇破败,桥梁倾颓,于是发愿要将寺桥修复。传说当晚夫妻在梦里同时看见一位留着长髯的人骑着老虎顶礼观音,一跃登上了睡榻。两人醒来惊绝,认为这是好兆头。不久母亲有了身孕,道光二十一年(1840)母亲在泉州生下了一个肉团,全家大惊,母亲也在难产中死去。后来在一位卖药翁的帮助下,剖得一个男孩,虚云诞生,被庶母王氏养大。虚云从小就愿意吃素,不喜欢读世俗的典籍,见佛像和梵书则生欢喜心。

  由于父亲一直在福建各地做官,虚云的童年也在泉州、漳州等地渡过。道光三十年(1850)虚云11岁,父亲将他过继给叔叔,家里又为他定了二门亲。虚云13岁随父亲回家乡安葬祖母,见到来家里做法事的僧人和法器心生欢喜,翻阅家里收藏的佛教的《香山传》和观音菩萨成道故事的书,印象很深。这时他跟着叔叔去南岳烧香,见到寺庙庄严,佛像安祥,产生过遍游各地寺院的想法,但是摄于叔叔的威严,他不敢提出来。父亲看他对世外的问题有兴趣,为他聘请了道学先生,让他学习道教的书和气功等,但是虚云不喜欢这些。咸丰六年(1856),虚云已经17岁了,他偷偷地离开家到南岳去,准备出家,半途被家人截回。叔叔管不了他,就将他和弟弟富国一起送到泉州父亲处,父亲为儿子的事情伤透了心,为了能把他拴住,让他出家的念头不再产生,于是将早已订下的田、谭二位女子接来,为他举行了婚礼。但是虚云决心已定,结婚后,虽与二位夫人虽同住一处,但却不近女色。他向夫人宣说佛法,二位夫人最终也接受了佛教。他的弟弟也与他一样有出尘之心,全家上下充满了佛情。

  咸丰八年(1858),19岁的虚云下决心出家。他和弟弟暗中做好准备,打听到福州鼓山的路程,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向二位夫人告别,与弟弟一起到鼓山涌泉寺,礼拜常开老人披剃出家。第二年,兄弟二人依妙莲和尚受戒。虚云兄弟出家,引起家庭的轩然大波,父亲当时在泉州,派人四处寻找,弟弟受戒后就开始云游,最终不知所去。虚云则躲藏在鼓山后山的岩洞里,整日礼佛,不敢出山。三年以后,父亲告老回到湖南,虚云才得以出山,在涌泉寺生活。不久,父亲逝世,庶母王氏和田、谭二位夫人也一同出家。

  虚云在涌泉寺里做各种苦行,先后担任了水头(司掌汲水、烧热水供大众盥洗之职称)、园头(司掌栽培耕作菜园之职称)、行堂(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渗茶水的工作,也称行堂师和碗头)、典座(料理饮食杂役等,通常推举志行高洁之僧任之)等职。他办道用功,严格要求自己,不受供养,日食一粥,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但是三年过去,他觉得虽然这种苦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是仍然不能获得开悟,这说明自己的苦行还不够,想想当年玄奘大师为了西行求法,日行百里,求学方言;自绝水草,磨励体肤。于是他效法玄奘,再次散尽衣物,携一衲一裤、一履一蓑,重新潜入后山岩洞修行三年。他不与人交往,饿则食松毛青草,渴则喝山涧的泉水,衣不遮体,只有一衲披身,长长的头发和胡须将整张脸盖住,人一见就吓得跑掉。虚云在山洞里一心观照,以念佛为务,严格的苦行,使他有过不断的小悟,最终得到了大悟,自认为这时已经“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次洒然,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后一年,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1]然而虚云虽然有所悟得,但是对“我是谁”等己身大事仍然未明,他再次出山到处参学。在温州他得到一位禅师的指点,让他到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向融镜老和尚问道。融镜告诉他:“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2]虚云被老人锥到痛处,始知持心比持身更重要。佛法世间得,以前的作为与外道的做法无异,修行功夫再好,顶多做得一个延年益寿,成仙不死的自了汉而已,与作一名佛教徒,要求走菩萨正道,“上求下化,自度度人”为己任的大圆满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矣。他换下衣衫,剃发沐浴,在融镜老和尚身边,一方面作寺庙的杂务,一方面学习天台宗教观,同时认真参“拖死尸是谁”的话头,重新焕发了精神。

  同治十一年(1861)33岁的虚云奉老法师命,往国清寺参学“禅制”,至方广寺习《法华》,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2年后他辞别镜老法师,开始游方全国各地,过着云水生涯。他数次漫游全国各地的寺院,向一些老法师们亲近参学,在佛教名山闭关苦修,或者讲经挂职,还到国外去不丹、锡兰和缅甸等国瞻拜佛教圣地,联络佛教徒的友情。通过艰苦旅行,虚云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感到:“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又于中途所历诸名胜,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黄河,而太行,胜地名山,说之不尽,古今游记,言之甚详,然不及身历其境者之为快。若五台为清凉圣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岩,万年积雪,石桥横锁,楼阁悬空,则非他处所及。予以拜香期内,不及观赏,还愿已毕,稍为涉足,不欲灵山笑也。”[3]“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4]

  晚年的虚云法师看见全国一些寺院破败凋零,有的寺院连僧人的生活都不能保证,他发心修复祖庭,“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5],光大祖业。在海内外居士的护持下,他首先恢复了云南省鸡足山大迦业道场,经过14年的努力,在鸡足山重建了祝圣禅寺、兴云寺、洋萝荃寺等寺院,同时又修复昆明等地的云栖寺、胜因寺、松隐寺、招提寺、太华寺,为云南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又发心重修了已经濒危的禅宗南宗祖庭南华寺、韶关大鉴寺,经过十年的辛苦,使六祖的香火再次旺燃,*轮再转。再次他又修复了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道场广东乳源县大觉禅寺,云门法脉得以相继,宗风光大。最后他重兴了江西禅宗曹洞宗名山云居山真如禅寺,使之成为当代佛教的模范道场。虚云法师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80余处,先后住持禅宗道场15座,但他不住现成寺院,即使是他修复的寺院,也决不据为己有,每当修好一处寺院,他就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又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背架,行脚海内外。在修建寺院时,他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的理论,尽可能让寺院与当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又强调遵守寺院戒规的重要性,整顿僧伽,提倡讲经弘法的文化活动,让佛教久住人间。他的高尚举动,赢得了人心。

  虚云是临济四十三代,曹洞四十七代传人,也是兼承沩仰、法眼第八代、云门十二代传人,一身肩祧五宗。在当代中国佛教只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传世之时,他一生以振兴禅宗为己任,生前除讲述各种经典之外,在禅宗思想的阐述上尤下功夫,留下了不少有关禅宗的论述,特别是在修禅理论上做了通俗的发挥,对传播禅宗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佛教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强调“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就是去掉自心的污染,实现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能德相。如来智能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6]“明心见性”是禅宗理论的特点,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正将自己的自性开发出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的,所以从佛教教义来讲,真正做到“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一次“去掉自心的污染”的活动,也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也是与佛…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