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P3

  ..续本文上一页塔寺大钟记》云:“甬东七塔寺,兴而废,废而兴,不知凡几。于前清光绪十六年,慈运长老受诸绅请,矢志重兴。从此鸠工庀材,运斤伐木,不十年,宝殿巍峨,光辉金碧。兼之龙象济济,辅弼得人,顿与太白天童、育王广利,并驾齐驱矣。乃于二十一年北上,奏请龙藏,渥蒙颁赐,奉旨回山。复念兴工动土,累及枯骸,并怜远近孤魂,超升乏术,爰是铸造钜钟,扬声息苦,无如造经二次,响未远闻。於是诸哲嗣流,集众建议,易铁为铜,重新建造。于民国十一年为始,逐渐集资,经五载,竟称告成。洵知山河大地,无一处非道场;鳞甲羽毛,非一物无佛性。矧兹甬江,为两间之钜丽,顾斯人道,为万物之最灵。讵不顿现净土,而见大士法身者乎。惟斯钟也,宏声巨扣,响震重泉,将见夕梵晨钟,松风水月,皆演无尽法音,必能惊醒尘寰,奚独超拔冥界已也。是为记。”[25]

  从《《七塔寺大钟记》可知,慈运大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7)到北京向朝廷求颁龙藏,朝廷对奖励有加,赐寺额“报恩”。第二年慈运大师七十大寿,他为感谢浩浩皇恩和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特地在寺里传授三坛戒法。第三年建藏经阁,安龙藏,重修开山祖师心镜祖塔。到了第四年,他怜及远近孤魂,超升众生,扬声息苦,在湖南订做大钟一只,重18000余斤。七塔寺是宁波城里湖南籍僧人集中居住的寺院,慈运大师是湖南湘潭人,所以七塔寺与湖南佛教一直有着密切地联系。在铸钟之前,慈运大师曾以南岳祝圣寺著名的五百罗汉像为粉本,塑罗汉像在观音殿周围,钟楼建立以后,他再度在湖南订做大钟一只。这只重18000余年的大钟是用生铁铸造的,悬挂在大殿东大钟楼上,钟楼三层躐角式,大钟悬于最高层,现已不存。民国十一年(1922),七塔寺住持觉圆,监院溥常暨两序再度募资铸铜钟,经过5年的努力,1927年最终完成。铜钟是由上海南市董家渡、浦东沈元吉冶坊铸造的,可惜的是它后来被毁坏了,现亦荡然无存。

  虚云法师到七塔寺,正是七塔寺准备铸钟的时候,这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也就是慈运法师刚过七十大寿之后的时间。慈运法师生前在宁波地区德高望重,在到七塔寺之前,他曾经主持过永宁寺、万寿寺、云龙寺、天童寺的寺务,是一个一方行化的重要高僧。慈运法师法号是皈依,虚云自传里谈到的受皈依老和尚和本来和尚之请,到七塔寺讲经,即是受到了慈运法师及其弟子本来的邀请,说明虚云曾经亲近过慈运法师。但是这是虚云第二次到宁波的事情。虚云似乎与阿育王寺的关系较多。第一次到宁波主要是参拜阿育王寺的舍利二藏,到天童寺则是听经,这是在光绪二年(1876)37岁时刚出外参学的时候,他自述:“由普陀回宁波,至阿育王寺,寄火食,三元一月。拜舍利二藏,以报父母劬劳之恩。至天童,听讲《楞严宗通》。”[26]而这时慈运法师正在天童寺做主持,第二年他就退居离开天童寺到万寿寺了。慈运作为一寺之主,大概没有闲暇参加讲经的活动,虚云只是一介外来僧人,到寺院只是听经,所以可能没有亲近到慈运法师。虚云第二次到宁波,仍然住在阿育王寺,到七塔寺是因为作为讲经僧受请去的,于是他和慈运法师见了面。

  慈运法师德高望重,但是却从不愿担任寺里的领导职务,即虽作住持之事,却不挂住持之职。慈运在世时,曾经让七位弟子担任过七塔寺的代理住持,每位任期三年。本来法师是慈运在七塔寺的大弟子,归依皈慈运法师后,取名宏淳,为第十支报恩堂上第二代正宗四十世传人。本来也是湖南宁乡人,生于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九日,圆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四,世寿五十。传法嗣于雪峰戒慧。他是在光绪十六年即43岁开始任七塔寺代理住持之职三年。[27]这一年正是慈运法师开始到七塔寺主事的时候,所以他是慈运法师接手七塔寺之后的第一位住持。按惯例他也应是慈运法师带去的人,是慈运法师最相信的人之一,不然慈运法师不会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他。慈运法师在七塔寺的头三年里,解决了全寺僧人的吃饭问题,又使重修寺院的工程全面开工,寺院开始进入良性运转,而这些成就肯定与本来法师等人的协助是分不开的。本来法师退居后,并没有离开慈运法师,一直在协助慈运法师的工作。七塔寺铸大钟需要办讲经法会,筹措资金和扩大影响,讲经说法是重要的佛事活动内容之一,慈运法师已经七十多岁,本来法师只有40多岁,他应是这次讲经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之一。

  此外,在七塔寺做过主持,对七塔寺做出过贡献的溥常法师,曾于光绪十九年(1893),在涌泉寺妙莲律师座下受具足戒,与虚云法师同出一个师门。这是虚云法师与七塔寺的另一因缘。不过,溥常法师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6),到七塔寺接了慈运法师的法,取法名宏鉌。他比虚云小26岁,虚云到七塔寺讲经时,溥常法师正在南方各地的寺院参学,两人虽然没有在七塔寺见过面,但是极有可能在其它地方相识过,因为虚云在南方参学时曾经亲近过南京毗卢寺的法忍老人,而这段时间溥常就在法忍老人身边学习,所以他们之间见过面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民国初年,虚云法师邀请溥常法师到云南讲经办学。溥常法师在云南住了五六年,创办僧学校与演说团,成立佛教滇藏支部,在大理观音寺、昆明筇竹寺,举办了传戒活动,与虚云共事,收到很好的影响。之后,溥常到了七塔寺,主持七塔寺的工作,溥常和虚云之间的法谊,使虚云法师与七塔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三、虚云在七塔寺说法

  虚云法师到七塔寺是光绪二十四年的春天,具体的日子是在旧历四月初这段时间。他的自传里记载他曾在四月初八佛诞日被七塔寺请上堂开示曰:

  升座。拈香毕。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执拂子云:年 年有个四月八,人人尽道生悉达。惹得云门不肖儿,白棒无情要打杀。且道释迦老子过在什么处,云门意作么生?众中还有检点分明者么?僧问:世尊画蛇添足,云门雪上加霜,未审和尚如何?师便打。进云:正是雪上加霜。师云:担枷过状。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云:一镞撩天。进云:出世时如何?师云:四楞著地。僧拟议,师打。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随云:觌面风雷白浪翻,满盘璀璨宝珍珠。当机托出难酬价,终不和沙卖与人。上首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28]

  上首白椎所言,是开场白,道出了佛诞日这天七塔寺举行庆典的气氛,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在此,这难道不是一场法味极浓的法筵吗。但是既使是龙象聚会,仍然奉行的是平等的原则,大家所要遵循的并不是以某人所说为准,而是要以佛法为准。因为释迦牟尼在圆寂前就已经说过了,我死之后,你们要依法不依人,以此作为标准,就是“当观第一义”。虚云法师肩祧五宗,在这里他继续用云门宗的禅法来进行说法。云门宗祖文偃禅师曾经有一著名公案:“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文偃)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29]这里文偃并不是有意贬低佛祖,而是按照禅宗的说法来讲,重要的是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要求众人不要去执著外在的表相,重要的是开发自心,即心即佛,所以这个公案被除数后人称为“格外玄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虚云单单掂出这个公案来作为开示的切入,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在于“世尊画蛇添足”,所以“云门雪上加霜”。弟子不明道理,正如已经有罪在公堂上“担枷过状”一样,被人审来审去。史载:“(云门文偃)师示众云:“涵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对。师云:“一镞破三关”。”[30]“涵盖乾坤”是讲天地广大,有一种硕大的气势。“目机铢两”是指丝毫不爽,有一种细微的氖围。“不涉万缘”是说专注一处,为具体的定势。因为云门宗禅法的特点是云门三句,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目机铢两”是随波逐浪,“不涉万缘”是截断众流,因此文偃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此三者融为一体,尤如一箭射出去连续穿透三处(关),众生的心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虚云法师发挥了这个公案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众生心识未明,执著有相。佛未出世,无有遮碍,佛已出世,反有外相。所以眼见四海翻腾和风雷电闪与见到满盘珍珠宝贝,皆为幻相。最珍贵的东西是无价的,掺不点半点假予人。这才是最重要的。释迦牟尼是大法王,他的法是法王法,我们要谛观的就是释迦所说的直指人心,不著外相的法王法。

  七塔寺讲经期间举行斋僧法会,斋主请虚云上堂。虚云开示:

  释迦如来,此时此刻在柱杖头,放光动地,宣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即今诸仁者还见闻么?若道有见有闻,未离常情。若道不见不闻,又成断灭。且道如何出此断常二见去?若会得此事,随缘度日,任运逍遥。若其不然,借柱杖子通个消息。门前七塔,元是楞严。千手观音,全身佛顶。三圣妙相,岂离密因。正恁么时作恁么生?若道有见,楞严佛顶密因,是何相貌?若道无见,七塔观音三圣,俱在目前,将恁么出得有无二见去?会得即今讲经期,主伴交参,尽是修证了义。崇寿寺中,经行坐卧,无非万行真因,方能上报不报之恩,下化不化之德。今有三宝弟子某来寺进香,遇此开经良辰,植福延龄,请法饭僧,且道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梆声高唱三轮寂,钵色全含五观心。[31]

  “首楞严”是梵语的音译,为佛教禅定达到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三昧之名称,在中国意译为勇健定、健行定、健相定。其意思是像军队的幢旗坚固不倒,由此来比喻佛的德性坚固无比,任何魔鬼都不能破坏。据说修行的菩萨得此三昧时,诸种烦恼和恶魔皆奈何不了,尤如将军率领士兵,所到之…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