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所相披糜。“佛顶”系佛教中密宗的用语,原指无人能见的佛之顶相,因为佛是尊贵的,又是至尊中的最上者,故称为“无顶尊”。《大佛顶首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由唐中宗时来华的印度僧人般剌密帝在华译出,一共十卷。全经的中心内容是佛陀放光,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同时又回答波斯匿王、富楼那等的提问,强调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众生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即可到达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的境界。经里特别强调了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心的重要性,而且除了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外,第七大“见大”也是烦恼无明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抉择真妄,认识到五阴身心为假,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才能显本觉真如,开发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由于《楞严经》内容广泛,既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天台和华严宗的教义相合,又说了禅定的理论,对修禅者有帮助,禅宗也重视它。经中还谈到了念佛的理论,对净土宗也有重要的补益。经中的楞严咒成为寺院里的早课之一,在一些法会上也作为重要咒语施念。所以它受到了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重视,称为“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32]从宋代以后,开始盛行于中国佛教。
虚云法师在斋会开示《楞严经》,其主旨是强调破除邪见,树立正见的必要性。不管见闻如何,世人都跳不出有或无之断见与常见的巢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执著于断常二见,才能“随缘度日,任运逍遥”,得大自在。他进一步举例,就像七塔寺门前的七塔,它代表了楞严三昧,代表了千手观音,代表了全身佛顶。这三种圣物之所以能够结为一体,具有不可思议的妙相,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们之间通过了密因而达到的。所谓的“密因”,是指佛具有一种秘密藏的德相,有因必有果,秘密藏是果,能够获得这种秘密藏之因就是密因。又因为楞严咒语是通过特殊的秘密途径获得,并非一般人都能掌握,既是秘密,也就具有一种因的作用了。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执有为常见,那么楞严和佛顶的密因应该存在,可是它们的真正相貌是什么样呢?如果执无为断见,那么七塔寺的观音就在眼前,这也不合认识。怎样才能将有无二种见破除呢?只能开发原有的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心,认识世界本空是假之虚幻性,不要有任何执著,就像崇寿寺(即七塔寺)里,所有的活动都是首楞严三昧的真正之因,在此前提下,才有报恩与化德的高尚的行为。今天有居士办斋会,斋请众位僧人,打梆声是佛以身口意三业碾摧众生的惑业苦,引领人们趣向寂净之道,一钵之食无不含受了计功多少、己身德行、防心显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五种观想,[33]难道不应该赞叹吗。
虚云又在七塔寺讲律听众设斋请上堂时云:
拈柱杖云:佛慈垂化示三身,开权显实露天真,若能言下契斯旨,何必添泉月入瓶。 所以昔日卢行者薙发,受智光律师满分戒,正谓富嫌千口少;高沙弥知这般事便休,所谓贫恨一身多。今日崇寿七塔寺,四众云集,听讲戒经,须知戒性如虚空,持犯非言道,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富者得之而不骄,贫者得之而无乏,向这里直下知归,稳坐没底船,直达菩提岸。如或不然,五篇三聚从头说,黄叶金钱君自看。今诸学戒上座等,设斋请法,为祈戒根清净,且道即今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清净本然,周遍法界。[34]
这是虚云法师用六祖慧能禅宗自性佛和自性戒的理论来宣讲佛法。他说佛祖慈悲,以应身、法身、报身三身来显示他的存在,又采用方便说法来显示佛法的真谛,众生在佛下即刻应机契得佛之旨意,与佛证同,即得解脱。其它的过程无异于在瓶内装水看月多此一举。所以昔日六祖慧能剃发出家时,智光法师为他授具足戒,此正是精神富裕者说得再多也不嫌少。襄阳高氏子神会大师见慧能,不知自见本性之理,慧能多方启发,才最后悟得。这是精神贫乏者,恨自己一身悟性太少。[35] 今天大家在七塔寺听经,就是要知道戒的本性还是虚空,持戒或犯戒并不是真正之道。对众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持自性戒。此戒广大,无处不在,无处不得,如天普盖,似地普擎。自性戒对富者来说,得到了也不会有贡高骄慢,对贫者来说,得到了也不觉得缺少什么。所以得自性戒者勇往直下即知归路,既使坐在没有底的船上,也不会下沉,直达觉悟的彼岸。如果得不到,那么当犯五种重戒(五篇)[36]和大乘三聚净戒[37]只能重头说起,是黄叶还是金钱由在座的各位自己体会吧。因为众生“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38]总之,虚云强调学戒者当知,佛性本有,自性清净,本来存在,无处不在。这是典型的六祖禅的理论。
最后,虚云在七塔寺惟一请上堂法语云:
寒食来三天,清明去二日,去时为万有,归来复唯一。万有斯支蔓,唯一乃真实。宁波桥报恩七塔僧堂前,都与上座相见了也。宾头卢老比丘,往北俱卢洲抄化,也趋回应斋。没尾猢狲、无位真人,各受一分馒嚫。适来双角麒麟,趁个五蹄白马,在法堂走一赵(遭)。汝等诸人若不见信,问取惟一大师,自然与汝道破去也。良久击拂子云:谁料金毛狮子子,爪牙不灵甚希奇。[39]
“寒食来”、“清明去”只是开题语,重要的是去时万有,归时唯一。“万有”是世界纷纭复杂的万象,有各种支蔓缠藤,正因为此,去时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事情,一矣归来,这时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所有的支蔓缠藤也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不再有任何牵挂的唯一真实。虚云法师之所以要举出这一点,就是想说明众人不要被眼花缭乱的万有所遮蔽,那些只是假像,去掉各种假像,剩下的不就是那唯一真实不变的空性吗。宾头卢是佛弟子,十六罗汉之一,在庙里通常被塑成白头长眉相。据说他曾以神通在世间表现,受到佛陀的批评,罚他不许住阎浮提,到西瞿耶尼洲施化,后来他回来,但是佛祖并没有原谅他,不准他入涅槃,他只能永远住在南天摩梨山度化众生。另一种说法是他被佛祖敕免,来到世上为末法之人作福田,天竺优婆塞国王和长者等人,设法会时常请他来,以食物等供养他。无位真人是禅宗特指的彻见本来面目者,转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能达到这一境界者,不堕于菩萨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并超越凡圣、迷悟、上下、贵贱等分别,无所滞碍,已得解脱。在七塔寺法会上,宾头卢、没尾猢狲、无位真人等都来法会上回斋,接受供养,双角麒麟、五蹄白马也来会上走一遭,宾头卢、没尾猢狲、无位真人、角麒麟、五蹄白马都是万有,也为`支蔓缠藤,甚而虚幻(如麒麟无角、白马四蹄无五蹄),众人在法会上自然不能得见,所见也只能是唯一真实之虚空大师。谁也没有想到,金毛狮子勇猛,但是爪牙不灵无用,人世间不也是这样吗,表面现象并不等于真实之唯一!
虚云大师59岁在七塔寺讲经,这段经历应该说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以至于他在晚年116岁时还念念不忘地提到:“少年时候。曾在宁波七塔寺讲《法华经》。”[40]但是虚云是禅门中的修行人,在解行双修中,他把修看得比解更重要,这种情结到了老年日愈突显,正如他自己所云:“我十九岁出家,到今百多岁,空过一生。少时不知死活,东飘西荡,学道悠悠忽忽,未曾脚踏实地,生死到来就苦了。”[41] 七塔寺这段经历在他晚年看来,也不过是“我空口讲白话,说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意味。”[42]一生的曲折经历,使他最后认识到,只有“老实修行,就是参死话头,抱定一句“念佛是谁”,作为根据,勿弄巧妙。”[43]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黄金。
四、结 语
作为一代大师虚云法师,他一身肩祧五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后人的景仰。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切,皆与他行脚各地,苦心清修,努力参学是分不开的。他亲近各地的高僧大德,到各个寺院参拜佛菩萨,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在宗教修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虚云法师与七塔寺因缘殊胜,这段经历到了他的晚年还不能忘怀,促使他去更加努力地修行。他在七塔寺不仅亲近了高僧慈运大师,而且还在七塔寺的法会上宣讲佛经,开示法语。他所开示的法语,生动活泼,寓意深长,出典有据,哲理性强,将禅宗的理论发挥淋漓尽致,为后人作出了一个榜样。今天我们重新温习这些法语,仍然感到十分亲切,蕴味回长!
--------------------------------------------------------------------------------
[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二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九至四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五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5]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七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7] …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