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七至六二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9]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0]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一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2]。《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九七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4]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5] 《虚云和尚法汇》
[1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7]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五一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9] 《七塔寺志》第十二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0] 《七塔寺志》第十二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1] 《七塔寺志》第十三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2] 《七塔寺志》第三五至三六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3] 《七塔寺志》第三六至三七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4] 《七塔寺志》第二一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5] 《七塔寺志》第三七至三八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7] 参见《七塔寺志》,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七塔报恩寺宗谱》第十八页,溥常长老发起编辑,民国二十五年九月出版。镇海陈修榆题写书名。
[28] 《虚云法汇》。
[29] 《云门广录》。
[30] 《云门广录》。
[31] 《虚云法汇》。
[32]明智旭《阅藏知津》。
[33] 佛教认为,僧侣在用餐时应起的五种观想,即“食存五观”。此五观是: (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34] 《虚云法汇》。
[35]《坛经》云: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
[36]“五篇”是佛戒比丘犯戒之五种重戒。它们是:(一)波罗夷,戒律中最重之罪,犯者如断头,永远摈弃僧团之列。(二)僧残,次于波罗夷重罪,犯者如被他人所残,仅存咽喉,只有残命,得赖僧众为其行忏悔以除其罪。(三)波逸提,犯者堕于寒热地狱。(四)波罗提提舍尼,犯者须向其他比丘忏悔。 (五)突吉罗,犯者身口二业所犯过错。
[37] “三聚”是佛教“三聚净戒”的简称,为大乘佛教僧俗的通行戒。主要内容有(一)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这是舍断一切诸恶的止恶门。(二)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这是趣向一切菩提道的戒。 (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的戒。
[3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9] 《虚云法汇》。
[40]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0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2]《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