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P5

  ..續本文上一頁《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六二七至六二八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8]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9]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六二九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0]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一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1]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一二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2]。《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九七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3]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四八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4]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四八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5] 《虛雲和尚法彙》

  [16]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四八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7]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五一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8]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二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9] 《七塔寺志》第十二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0] 《七塔寺志》第十二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1] 《七塔寺志》第十叁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2] 《七塔寺志》第叁五至叁六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3] 《七塔寺志》第叁六至叁七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4] 《七塔寺志》第二一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5] 《七塔寺志》第叁七至叁八頁,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

  [26]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二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7] 參見《七塔寺志》,張秉全主編,1994年七塔寺出版。《七塔報恩寺宗譜》第十八頁,溥常長老發起編輯,民國二十五年九月出版。鎮海陳修榆題寫書名。

  [28] 《虛雲法彙》。

  [29] 《雲門廣錄》。

  [30] 《雲門廣錄》。

  [31] 《虛雲法彙》。

  [32]明智旭《閱藏知津》。

  [33] 佛教認爲,僧侶在用餐時應起的五種觀想,即“食存五觀”。此五觀是: (1)計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墾植、耕除、收獲、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計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貪心,則墮地獄。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墮之,故須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 (3)防心顯過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癡舍。貪重則墮地獄,嫌嗔則生餓鬼不得食,癡舍則墮畜生,故須先觀食,離此過,方能生叁善根。 (4)正事良藥等,即做良藥之想,觀想治饑渴如除故病,及減約飲食如不生新病。(5)爲成道業等,即觀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壽命的相續而成慧命,修叁學以伏滅煩惱。以此五觀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34] 《虛雲法彙》。

  [35]《壇經》雲:襄陽高氏子,年十叁,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爲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禅,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叁下,雲: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一日,師告衆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爲荷澤禅師) 。

  [36]“五篇”是佛戒比丘犯戒之五種重戒。它們是:(一)波羅夷,戒律中最重之罪,犯者如斷頭,永遠擯棄僧團之列。(二)僧殘,次于波羅夷重罪,犯者如被他人所殘,僅存咽喉,只有殘命,得賴僧衆爲其行忏悔以除其罪。(叁)波逸提,犯者墮于寒熱地獄。(四)波羅提提舍尼,犯者須向其他比丘忏悔。 (五)突吉羅,犯者身口二業所犯過錯。

  [37] “叁聚”是佛教“叁聚淨戒”的簡稱,爲大乘佛教僧俗的通行戒。主要內容有(一)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這是舍斷一切諸惡的止惡門。(二)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這是趣向一切菩提道的戒。 (叁)攝衆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衆生益戒,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衆生的戒。

  [38]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一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9] 《虛雲法彙》。

  [40]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一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1]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0九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2]《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一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3]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一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