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七塔寺的慈運法師
甯波七塔寺的曆史,無疑是一部中國佛教史的縮影。《七塔寺志》記載了它的曲曲折折的命運。在七塔寺的曆史上,有過不少的著名人物,他們大到對中國佛教,小到對爲浙江的佛教,乃至四明地區的佛教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從寺志可以看到,七塔寺的曆史至少有過叁次重大轉折的時期。心鏡祖師是第一個開山者。他在兵燹之際,臨危不懼,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運法師是中興者,光緒年間,原本已經傾圯的寺院,在他的手裏重新恢複,“千載唐刹,實賴重光”。月西法師是再次重光者,他忍辱負重,廢寢忘食,“七塔香火,興盛如昔”。叁位祖師的功德昭顯,各有側重。心鏡祖師開山,功莫大焉。慈運法師中興祖庭,繼往開來。月西法師再現前景,開拓未來。
一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而得名。這裏自古盛産湘蓮,唐詩中有“秋風萬裏芙蓉國”之句,故又有“芙蓉國”之稱。又因湘江貫穿全境,也簡稱“湘”,連稱“湖湘”。叁湘四水,物華天寶,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喻;“惟楚有才、于斯爲甚”,熱土潇湘,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尤其是在宋以後,特別是明清以還,湖南出現了不少人才,從屈原到歐陽詢、懷素,到王船山、魏源、曾國潘、左宗棠、彭德懷、胡耀邦,到譚嗣同、王闿運、齊白石,到黃興、蔣翊武、蔡锷、毛澤東,這些人都是在中國曆史上久負盛名的大家。湖南的風景名勝衆多,張家界、嶽陽樓、南嶽衡山、韶山、君山、桃花源、猛洞河、炎帝陵、蘇仙嶺、浯溪、九嶷山以及古城長沙的白沙古井和嶽麓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揚天下。慈運法師就是出生在這塊熱土的一位佛教大師!
釋慈運(1826—1910年),俗姓朱,字隆根,諱靈慧,號皈依,湖南湘潭人。母親郭氏生下兄弟叁人,慈運是第二子。湖南是中國佛教的重鎮,坐落在長沙城外的麓山寺,就是湖南佛教的源頭活水,在山門上,赫然書寫了“漢魏最初名勝 湖湘第一道場”,揭示了它在湖南佛教及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逶迤800裏的五嶽之一南嶽衡山,是中國名山,也是中國佛教名山。從南朝起,南嶽就成爲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廟林立,高僧輩出,曾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大放異彩,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佛教。曾在這裏生活過的著名高僧有慧思、智顗、懷讓、馬祖、希遷、楚圓、慧南、承遠、日晤、惠開、巨贊等人。也許是特殊的宗教傳統情愫的影響,慈運從小就顯露了特有的靈性,對佛教非常親切,充滿了宗教情懷。他的家鄉湘潭是山區,自然條件不是很好,湖南人自古就有“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品格,爲了養家糊口,慈運少年時代就出外做販米生意,往來于湘鄂之間。他身材偉岸,腰粗膀圓,力大無窮,武藝高強。一天,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強盜,盜匪驚異慈運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氣與武藝,威脅他加入盜團,遭到慈運的嚴詞拒絕。強盜感到震驚,不僅不氣惱,反而對他更加敬重,最後不但沒有搶了米船,反過來給他們不少的錢。以後,水盜之間流傳:“那位朱某是一位奇特的男子,以後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謹慎,更不要加害于他。”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運已經是長成18歲的大人了。他感概世事無常,人心不蠱,目睹了人世間種種悲慘,決定走一條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來到西義甯縣福田寺,禮拜昌明長老,成爲一位沙彌。2年後,他在義甯縣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從此,他開始踏上南參北訪的漫長路程,足迹遍曆各大講肆,求教禅席,努力學習佛教教法。
道光叁十年(1850),慈運到了浙江普陀山,這是著名的南海觀音大士道場所,他專程朝拜了觀音大士,了卻了多年的願望。不久,他來到鄞縣接待寺挂單,在寺院裏擔任香燈一職。這時正是太平天國運動逢勃發展的時期,太平軍攻入浙江,戰爭造成了市井荒廢,盜賊峰起,寺院也不能幸免,僧人避匿各處,接待寺內空空如也。慈運法師一人獨自留在寺院,焚香禮佛,氣度閑恬,不爲戰事生添煩惱。一天,太平軍士兵來到寺院,看見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诃斥慈運::“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個留在這裏,難道就不怕我們把你殺掉嗎!”慈運笑了笑說:”出家人早已生死度外,甯願守護寺院受你們殺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軍首領覺得慈運是一個義氣之人,充滿了血氣,敬佩之心由然生起,于是送給慈運一面黃旗,讓他挂在寺門前的樹上,這樣其它太平軍將士看到後,就不會再侵犯了。正是因爲慈運法師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過了一劫,因而保存下來,而當地的其它寺院,則遭到焚劫。
太平軍走後,慈運法師遷移到永甯寺居住。這座寺院一直香火蕭條,佛事寥落,破敗不堪。慈運來後,堅持晨鍾暮鼓,禮誦不辍,寒暑無間,他的虔誠舉動,感動了遠近的信徒,人們爭相傳頌他的事迹,跑到寺院來看望他,給他供養,從此香火開始轉盛。
同治二年(1863 ),慈運37歲。他離開永甯寺到萬壽寺居住。這座寺院比起永甯寺來更淒慘, 斜立叁間房屋,不蔽風雨,敗椽破瓦,令人心寒。慈運法師目睹一切,不爲心動,他堅信只要心誠,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處化緣,全身心投入寺廟恢複建設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幾年後,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現在衆人的面前,人們被他的一片古道熱腸師感動,更加敬重他的爲人。
同治九年(1870),44歲的慈運大師已經受到了各種錘煉,變得更有經驗和更成熟了。這時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年青僧人的形象了,成爲名聞遐迩的有名高僧。人們對他發自內心的尊重,許多人都自動投入他的門下,拜他爲師。這一年,鄞縣雲龍寺的僧俗兩衆慕名請他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燈,正式成爲臨濟第叁十九世正傳弟子。
同治十叁年(1874),慈運法師48歲,被太白天童寺推舉爲推爲主席。天童寺是宋代禅宗五山之一,也是清代的四大叢林(另叁個是鎮江金山寺、常州天甯寺、揚州高旻寺)之一。相傳西晉時,僧人義興在此結茅修行,因業行感動太白老人,化爲童子爲他擔柴提水。唐代僧人法璿把山改名“天童”。宋代山上興建景德禅寺,成爲中國禅宗分支曹洞宗的重要道場。天童山在日本佛教史上據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僧人道元禅師來中國求法,在天童寺從曹洞宗僧人如淨禅師學習叁年,回日本後建立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因此被日本曹洞宗人士看作祖庭,每年來此朝拜。天童寺位于山凹之中,有人形容它的位置“猶如彌勒端座“座椅”之中”。寺內殿宇宏偉,占地廣大,環境潔淨。文物有宋碑、竹禅畫十八羅漢碑、八指頭陀石刻畫像等等。這麼一座揚氣名天下的古寺大廟,也沒有躲過風風雨雨的洗劫.這一年,水災蔓延,瓢潑大雨淹沒稻田、沖毀橋梁,整個寺院損失慘重。慈運法師在危難中受任,他不怨天由人,以一顆平常心來默默地踐履佛教徒的天職。他珍惜東南名刹天童的地位與名聲、決心不讓它在自己的手中垮掉,發誓要興複這座有名的古刹。他以身作則帶領僧衆修複殿宇、重裝佛像,整治水利,強調農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慈運法師在重新修複寺院的活動同時,也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動,他首倡舉行給佛像開光儀式,度僧發放度牒,建立水陸道場等等佛事活動,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時間裏就重新恢複了生氣,佛氣人氣再旺。功德圓滿,十方贊歎。但是進入清末時期的佛教,已經時道日衰,法運不濟。佛教在社會上被人們看作“死人的宗教”和“鬼的宗教”,僧人有學問的不多,只能做一些經忏活動。佛教在社會的地位很低,同時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有地位、有勢力的人的欺負。天童寺地區的地方官員和個別人士,反對佛教,擠壓佛教,不准天童寺舉行正常的佛事活動,要求停止水陸道場的經忏行爲。佛事活動是中國佛教的曆史傳統,也是佛教的標志。水陸道場的經忏行爲是佛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天童寺裏有僧人數百,每年又要不斷地舉辦施粥赈災的社會慈善活動,所有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力量來支撐,如果一但取消經忏和佛事,寺院只能坐吃山空,無法履行佛教應有的社會責任。慈運法師面對這種情況,親自出面向一些人曉之以情,據理力爭,他的話感動了官員,將發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挽救起死回生。之後天童寺香火漸廣,遠近的人都高興而來,天童寺影響重新增大,*輪常轉。
光緒叁年(1877 ),慈運法師自己掏出衣缽錢,將萬壽寺再次整修,這時他已經51歲了,人過五十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他考慮更多的是以後的事情,想淡出佛界,給自己找一個養老的地方。光緒十六年(1890),甯波七塔寺僧衆禮請慈運法師前去主持寺務.這時他已經64歲了,過了不惑的年齡。曆時千年的七塔寺,到了民國時,曆經戰爭的的摧殘,人事的變遷,殿宇毀坍,法器蕩然全無! 城裏的開業醫生周文學母子,事佛虔誠,不忍七塔寺破敝,立志要將其修複。周文學的母親,每夜五更沿路敲木魚,其子持傘隨後保護,爲七塔寺募緣,感人至深。無奈他們的影響力有限,資金不足,雖苦行募化,也只建造了二間小屋而已,最後帶著終生的遺憾,撒手離開人寰。周文學母子的高尚行爲,感動了慈運法師,他想荷擔佛法,重興如來家業,這是自己的己躬大事。周文學母子爲了七塔寺的重興,最後捐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怎能撒手不管呢?他決定接下這座寺院,重新光大七塔寺。
慈運法師來到七塔寺,全寺僧人歡欣鼓舞,知道這座千年古寺終于有救了,佛教在甯波城內將再度放出光輝。他百方集資,到處化緣,使建築工程如期開工。他廣納人材,爲寺院注入活力。這時寺裏已有僧人上百,開支增大,入不夠敷,全寺的人已經無米兩個月了,吃飯問題是困擾寺院最重要的大事,關系著寺裏生命的維持。慈運急在心裏,毫不…
《中興七塔寺的慈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