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七塔寺的慈运法师
宁波七塔寺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中国佛教史的缩影。《七塔寺志》记载了它的曲曲折折的命运。在七塔寺的历史上,有过不少的著名人物,他们大到对中国佛教,小到对为浙江的佛教,乃至四明地区的佛教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从寺志可以看到,七塔寺的历史至少有过三次重大转折的时期。心镜祖师是第一个开山者。他在兵燹之际,临危不惧,用定力退兵,保全了寺院。慈运法师是中兴者,光绪年间,原本已经倾圯的寺院,在他的手里重新恢复,“千载唐刹,实赖重光”。月西法师是再次重光者,他忍辱负重,废寝忘食,“七塔香火,兴盛如昔”。三位祖师的功德昭显,各有侧重。心镜祖师开山,功莫大焉。慈运法师中兴祖庭,继往开来。月西法师再现前景,开拓未来。
一
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而得名。这里自古盛产湘莲,唐诗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又有“芙蓉国”之称。又因湘江贯穿全境,也简称“湘”,连称“湖湘”。三湘四水,物华天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喻;“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尤其是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还,湖南出现了不少人才,从屈原到欧阳询、怀素,到王船山、魏源、曾国潘、左宗棠、彭德怀、胡耀邦,到谭嗣同、王闿运、齐白石,到黄兴、蒋翊武、蔡锷、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大家。湖南的风景名胜众多,张家界、岳阳楼、南岳衡山、韶山、君山、桃花源、猛洞河、炎帝陵、苏仙岭、浯溪、九嶷山以及古城长沙的白沙古井和岳麓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扬天下。慈运法师就是出生在这块热土的一位佛教大师!
释慈运(1826—1910年),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母亲郭氏生下兄弟三人,慈运是第二子。湖南是中国佛教的重镇,坐落在长沙城外的麓山寺,就是湖南佛教的源头活水,在山门上,赫然书写了“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揭示了它在湖南佛教及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逶迤800里的五岳之一南岳衡山,是中国名山,也是中国佛教名山。从南朝起,南岳就成为湖南佛教中心之一,寺庙林立,高僧辈出,曾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大放异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佛教。曾在这里生活过的著名高僧有慧思、智顗、怀让、马祖、希迁、楚圆、慧南、承远、日晤、惠开、巨赞等人。也许是特殊的宗教传统情愫的影响,慈运从小就显露了特有的灵性,对佛教非常亲切,充满了宗教情怀。他的家乡湘潭是山区,自然条件不是很好,湖南人自古就有“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品格,为了养家糊口,慈运少年时代就出外做贩米生意,往来于湘鄂之间。他身材伟岸,腰粗膀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一天,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强盗,盗匪惊异慈运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气与武艺,威胁他加入盗团,遭到慈运的严词拒绝。强盗感到震惊,不仅不气恼,反而对他更加敬重,最后不但没有抢了米船,反过来给他们不少的钱。以后,水盗之间流传:“那位朱某是一位奇特的男子,以后大家要是遇到他,一定要谨慎,更不要加害于他。”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运已经是长成18岁的大人了。他感概世事无常,人心不蠱,目睹了人世间种种悲惨,决定走一条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来到西义宁县福田寺,礼拜昌明长老,成为一位沙弥。2年后,他在义宁县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从此,他开始踏上南参北访的漫长路程,足迹遍历各大讲肆,求教禅席,努力学习佛教教法。
道光三十年(1850),慈运到了浙江普陀山,这是著名的南海观音大士道场所,他专程朝拜了观音大士,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不久,他来到鄞县接待寺挂单,在寺院里担任香灯一职。这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逢勃发展的时期,太平军攻入浙江,战争造成了市井荒废,盗贼峰起,寺院也不能幸免,僧人避匿各处,接待寺内空空如也。慈运法师一人独自留在寺院,焚香礼佛,气度闲恬,不为战事生添烦恼。一天,太平军士兵来到寺院,看见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诃斥慈运::“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个留在这里,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你杀掉吗!”慈运笑了笑说:”出家人早已生死度外,宁愿守护寺院受你们杀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军首领觉得慈运是一个义气之人,充满了血气,敬佩之心由然生起,于是送给慈运一面黄旗,让他挂在寺门前的树上,这样其它太平军将士看到后,就不会再侵犯了。正是因为慈运法师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过了一劫,因而保存下来,而当地的其它寺院,则遭到焚劫。
太平军走后,慈运法师迁移到永宁寺居住。这座寺院一直香火萧条,佛事寥落,破败不堪。慈运来后,坚持晨钟暮鼓,礼诵不辍,寒暑无间,他的虔诚举动,感动了远近的信徒,人们争相传颂他的事迹,跑到寺院来看望他,给他供养,从此香火开始转盛。
同治二年(1863 ),慈运37岁。他离开永宁寺到万寿寺居住。这座寺院比起永宁寺来更凄惨, 斜立三间房屋,不蔽风雨,败椽破瓦,令人心寒。慈运法师目睹一切,不为心动,他坚信只要心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处化缘,全身心投入寺庙恢复建设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几年后,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现在众人的面前,人们被他的一片古道热肠师感动,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同治九年(1870),44岁的慈运大师已经受到了各种锤炼,变得更有经验和更成熟了。这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年青僧人的形象了,成为名闻遐迩的有名高僧。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许多人都自动投入他的门下,拜他为师。这一年,鄞县云龙寺的僧俗两众慕名请他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灯,正式成为临济第三十九世正传弟子。
同治十三年(1874),慈运法师48岁,被太白天童寺推举为推为主席。天童寺是宋代禅宗五山之一,也是清代的四大丛林(另三个是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之一。相传西晋时,僧人义兴在此结茅修行,因业行感动太白老人,化为童子为他担柴提水。唐代僧人法璿把山改名“天童”。宋代山上兴建景德禅寺,成为中国禅宗分支曹洞宗的重要道场。天童山在日本佛教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僧人道元禅师来中国求法,在天童寺从曹洞宗僧人如净禅师学习三年,回日本后建立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因此被日本曹洞宗人士看作祖庭,每年来此朝拜。天童寺位于山凹之中,有人形容它的位置“犹如弥勒端座“座椅”之中”。寺内殿宇宏伟,占地广大,环境洁净。文物有宋碑、竹禅画十八罗汉碑、八指头陀石刻画像等等。这么一座扬气名天下的古寺大庙,也没有躲过风风雨雨的洗劫.这一年,水灾蔓延,瓢泼大雨淹没稻田、冲毁桥梁,整个寺院损失惨重。慈运法师在危难中受任,他不怨天由人,以一颗平常心来默默地践履佛教徒的天职。他珍惜东南名刹天童的地位与名声、决心不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垮掉,发誓要兴复这座有名的古刹。他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修复殿宇、重装佛像,整治水利,强调农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慈运法师在重新修复寺院的活动同时,也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动,他首倡举行给佛像开光仪式,度僧发放度牒,建立水陆道场等等佛事活动,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重新恢复了生气,佛气人气再旺。功德圆满,十方赞叹。但是进入清末时期的佛教,已经时道日衰,法运不济。佛教在社会上被人们看作“死人的宗教”和“鬼的宗教”,僧人有学问的不多,只能做一些经忏活动。佛教在社会的地位很低,同时受到地方政府和一些有地位、有势力的人的欺负。天童寺地区的地方官员和个别人士,反对佛教,挤压佛教,不准天童寺举行正常的佛事活动,要求停止水陆道场的经忏行为。佛事活动是中国佛教的历史传统,也是佛教的标志。水陆道场的经忏行为是佛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天童寺里有僧人数百,每年又要不断地举办施粥赈灾的社会慈善活动,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来支撑,如果一但取消经忏和佛事,寺院只能坐吃山空,无法履行佛教应有的社会责任。慈运法师面对这种情况,亲自出面向一些人晓之以情,据理力争,他的话感动了官员,将发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挽救起死回生。之后天童寺香火渐广,远近的人都高兴而来,天童寺影响重新增大,*轮常转。
光绪三年(1877 ),慈运法师自己掏出衣钵钱,将万寿寺再次整修,这时他已经51岁了,人过五十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考虑更多的是以后的事情,想淡出佛界,给自己找一个养老的地方。光绪十六年(1890),宁波七塔寺僧众礼请慈运法师前去主持寺务.这时他已经64岁了,过了不惑的年龄。历时千年的七塔寺,到了民国时,历经战争的的摧残,人事的变迁,殿宇毁坍,法器荡然全无! 城里的开业医生周文学母子,事佛虔诚,不忍七塔寺破敝,立志要将其修复。周文学的母亲,每夜五更沿路敲木鱼,其子持伞随后保护,为七塔寺募缘,感人至深。无奈他们的影响力有限,资金不足,虽苦行募化,也只建造了二间小屋而已,最后带着终生的遗憾,撒手离开人寰。周文学母子的高尚行为,感动了慈运法师,他想荷担佛法,重兴如来家业,这是自己的己躬大事。周文学母子为了七塔寺的重兴,最后捐出了自己的生命,我怎能撒手不管呢?他决定接下这座寺院,重新光大七塔寺。
慈运法师来到七塔寺,全寺僧人欢欣鼓舞,知道这座千年古寺终于有救了,佛教在宁波城内将再度放出光辉。他百方集资,到处化缘,使建筑工程如期开工。他广纳人材,为寺院注入活力。这时寺里已有僧人上百,开支增大,入不够敷,全寺的人已经无米两个月了,吃饭问题是困扰寺院最重要的大事,关系着寺里生命的维持。慈运急在心里,毫不…
《中兴七塔寺的慈运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