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所相披糜。“佛頂”系佛教中密宗的用語,原指無人能見的佛之頂相,因爲佛是尊貴的,又是至尊中的最上者,故稱爲“無頂尊”。《大佛頂首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略稱《楞嚴經》、《大佛頂經》。由唐中宗時來華的印度僧人般剌密帝在華譯出,一共十卷。全經的中心內容是佛陀放光,遣文殊師利以神咒保護阿難免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同時又回答波斯匿王、富樓那等的提問,強調修禅定能斷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等。衆生通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由低至高的種種修行階次,即可到達方盡妙覺,“成無上道”的境界。經裏特別強調了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心的重要性,而且除了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外,第七大“見大”也是煩惱無明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抉擇真妄,認識到五陰身心爲假,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才能顯本覺真如,開發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由于《楞嚴經》內容廣泛,既說常住真心性清淨體,與天臺和華嚴宗的教義相合,又說了禅定的理論,對修禅者有幫助,禅宗也重視它。經中還談到了念佛的理論,對淨土宗也有重要的補益。經中的楞嚴咒成爲寺院裏的早課之一,在一些法會上也作爲重要咒語施念。所以它受到了中國佛教各個宗派的重視,稱爲“此經爲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32]從宋代以後,開始盛行于中國佛教。
虛雲法師在齋會開示《楞嚴經》,其主旨是強調破除邪見,樹立正見的必要性。不管見聞如何,世人都跳不出有或無之斷見與常見的巢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不執著于斷常二見,才能“隨緣度日,任運逍遙”,得大自在。他進一步舉例,就像七塔寺門前的七塔,它代表了楞嚴叁昧,代表了千手觀音,代表了全身佛頂。這叁種聖物之所以能夠結爲一體,具有不可思議的妙相,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們之間通過了密因而達到的。所謂的“密因”,是指佛具有一種秘密藏的德相,有因必有果,秘密藏是果,能夠獲得這種秘密藏之因就是密因。又因爲楞嚴咒語是通過特殊的秘密途徑獲得,並非一般人都能掌握,既是秘密,也就具有一種因的作用了。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執有爲常見,那麼楞嚴和佛頂的密因應該存在,可是它們的真正相貌是什麼樣呢?如果執無爲斷見,那麼七塔寺的觀音就在眼前,這也不合認識。怎樣才能將有無二種見破除呢?只能開發原有的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心,認識世界本空是假之虛幻性,不要有任何執著,就像崇壽寺(即七塔寺)裏,所有的活動都是首楞嚴叁昧的真正之因,在此前提下,才有報恩與化德的高尚的行爲。今天有居士辦齋會,齋請衆位僧人,打梆聲是佛以身口意叁業碾摧衆生的惑業苦,引領人們趣向寂淨之道,一缽之食無不含受了計功多少、己身德行、防心顯過、正事良藥、爲成道業、五種觀想,[33]難道不應該贊歎嗎。
虛雲又在七塔寺講律聽衆設齋請上堂時雲:
拈柱杖雲:佛慈垂化示叁身,開權顯實露天真,若能言下契斯旨,何必添泉月入瓶。 所以昔日盧行者薙發,受智光律師滿分戒,正謂富嫌千口少;高沙彌知這般事便休,所謂貧恨一身多。今日崇壽七塔寺,四衆雲集,聽講戒經,須知戒性如虛空,持犯非言道,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富者得之而不驕,貧者得之而無乏,向這裏直下知歸,穩坐沒底船,直達菩提岸。如或不然,五篇叁聚從頭說,黃葉金錢君自看。今諸學戒上座等,設齋請法,爲祈戒根清淨,且道即今慶贊一句作恁麼道?良久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34]
這是虛雲法師用六祖慧能禅宗自性佛和自性戒的理論來宣講佛法。他說佛祖慈悲,以應身、法身、報身叁身來顯示他的存在,又采用方便說法來顯示佛法的真谛,衆生在佛下即刻應機契得佛之旨意,與佛證同,即得解脫。其它的過程無異于在瓶內裝水看月多此一舉。所以昔日六祖慧能剃發出家時,智光法師爲他授具足戒,此正是精神富裕者說得再多也不嫌少。襄陽高氏子神會大師見慧能,不知自見本性之理,慧能多方啓發,才最後悟得。這是精神貧乏者,恨自己一身悟性太少。[35] 今天大家在七塔寺聽經,就是要知道戒的本性還是虛空,持戒或犯戒並不是真正之道。對衆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持自性戒。此戒廣大,無處不在,無處不得,如天普蓋,似地普擎。自性戒對富者來說,得到了也不會有貢高驕慢,對貧者來說,得到了也不覺得缺少什麼。所以得自性戒者勇往直下即知歸路,既使坐在沒有底的船上,也不會下沈,直達覺悟的彼岸。如果得不到,那麼當犯五種重戒(五篇)[36]和大乘叁聚淨戒[37]只能重頭說起,是黃葉還是金錢由在座的各位自己體會吧。因爲衆生“若言行相違,縱有所說,藥不對症,人參也成毒藥。你沒有黃金,買不到他的白銀。有黃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識寶,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沒有黃金。”[38]總之,虛雲強調學戒者當知,佛性本有,自性清淨,本來存在,無處不在。這是典型的六祖禅的理論。
最後,虛雲在七塔寺惟一請上堂法語雲:
寒食來叁天,清明去二日,去時爲萬有,歸來複唯一。萬有斯支蔓,唯一乃真實。甯波橋報恩七塔僧堂前,都與上座相見了也。賓頭盧老比丘,往北俱盧洲抄化,也趨回應齋。沒尾猢狲、無位真人,各受一分饅嚫。適來雙角麒麟,趁個五蹄白馬,在法堂走一趙(遭)。汝等諸人若不見信,問取惟一大師,自然與汝道破去也。良久擊拂子雲:誰料金毛獅子子,爪牙不靈甚希奇。[39]
“寒食來”、“清明去”只是開題語,重要的是去時萬有,歸時唯一。“萬有”是世界紛纭複雜的萬象,有各種支蔓纏藤,正因爲此,去時才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或事情,一矣歸來,這時各種各樣的事情已經處理完了,所有的支蔓纏藤也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不再有任何牽挂的唯一真實。虛雲法師之所以要舉出這一點,就是想說明衆人不要被眼花缭亂的萬有所遮蔽,那些只是假像,去掉各種假像,剩下的不就是那唯一真實不變的空性嗎。賓頭盧是佛弟子,十六羅漢之一,在廟裏通常被塑成白頭長眉相。據說他曾以神通在世間表現,受到佛陀的批評,罰他不許住閻浮提,到西瞿耶尼洲施化,後來他回來,但是佛祖並沒有原諒他,不准他入涅槃,他只能永遠住在南天摩梨山度化衆生。另一種說法是他被佛祖敕免,來到世上爲末法之人作福田,天竺優婆塞國王和長者等人,設法會時常請他來,以食物等供養他。無位真人是禅宗特指的徹見本來面目者,轉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能達到這一境界者,不墮于菩薩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並超越凡聖、迷悟、上下、貴賤等分別,無所滯礙,已得解脫。在七塔寺法會上,賓頭盧、沒尾猢狲、無位真人等都來法會上回齋,接受供養,雙角麒麟、五蹄白馬也來會上走一遭,賓頭盧、沒尾猢狲、無位真人、角麒麟、五蹄白馬都是萬有,也爲`支蔓纏藤,甚而虛幻(如麒麟無角、白馬四蹄無五蹄),衆人在法會上自然不能得見,所見也只能是唯一真實之虛空大師。誰也沒有想到,金毛獅子勇猛,但是爪牙不靈無用,人世間不也是這樣嗎,表面現象並不等于真實之唯一!
虛雲大師59歲在七塔寺講經,這段經曆應該說給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以至于他在晚年116歲時還念念不忘地提到:“少年時候。曾在甯波七塔寺講《法華經》。”[40]但是虛雲是禅門中的修行人,在解行雙修中,他把修看得比解更重要,這種情結到了老年日愈突顯,正如他自己所雲:“我十九歲出家,到今百多歲,空過一生。少時不知死活,東飄西蕩,學道悠悠忽忽,未曾腳踏實地,生死到來就苦了。”[41] 七塔寺這段經曆在他晚年看來,也不過是“我空口講白話,說了一輩子,沒有什麼意味。”[42]一生的曲折經曆,使他最後認識到,只有“老實修行,就是參死話頭,抱定一句“念佛是誰”,作爲根據,勿弄巧妙。”[43]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黃金。
四、結 語
作爲一代大師虛雲法師,他一身肩祧五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受到後人的景仰。他之所以能取得這一切,皆與他行腳各地,苦心清修,努力參學是分不開的。他親近各地的高僧大德,到各個寺院參拜佛菩薩,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在宗教修行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虛雲法師與七塔寺因緣殊勝,這段經曆到了他的晚年還不能忘懷,促使他去更加努力地修行。他在七塔寺不僅親近了高僧慈運大師,而且還在七塔寺的法會上宣講佛經,開示法語。他所開示的法語,生動活潑,寓意深長,出典有據,哲理性強,將禅宗的理論發揮淋漓盡致,爲後人作出了一個榜樣。今天我們重新溫習這些法語,仍然感到十分親切,蘊味回長!
--------------------------------------------------------------------------------
[1]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二九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叁九至四0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五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5]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四四八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6] 《虛雲老和尚法彙年譜增訂本》第六二七頁,岑學呂、寬賢等編,臺灣淵明電腦排版公司,1997年2月。
[7] …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