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体的体证过程。他又指出:“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7]在参禅的活动中,他又主张体认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即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8] 因为“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9]所以他要众生学佛就是参透自己那颗一念未生以前的那颗心,由观心而得解脱。只要做到放下一切,即是自见佛性,即可立地成佛。虚云圆融禅净思想,认为“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亦是道。”[10]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11] 因此参禅不可离开净土,念佛也是参禅之一。虚云强调佛教戒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佛教已处于末法时代,他对佛教的未来尤为关切,指出“戒律是佛法之根本”[12],中国佛教的“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能严守戒律,则佛法不致如今之衰败。”[13]所以他告戒众人“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14]“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舍戒之外,莫有出离……故僧尼之于戒律,犹车辆之于轨道也。”[15]直到他行将离世之际,临终遗语也在围绕一个戒字,要求弟子“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16] 以戒为本的思想一直是虚云佛教思想的核心,直到现在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虚云自出家到圆寂,一共在佛门90余年,由于他对佛教的突出贡献,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崇敬,生前得戒渡者万余人。乞戒归依者百十万,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印顺法师在他圆寂后,撰写他的舍利塔铭时赞曰:“体道也深彻,履践也笃实,利生也过化存神。值危难之秋,行难忍之事。若和尚者,可谓不可思议者矣。”

  二、虚云法师与慈运大师

  虚云法师的百余岁生命中,曾经与宁波七塔寺有过一段重要的因缘。据虚云自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59岁的虚云“春初在阿育王寺。因宁波七塔寺铸大钟,归依老和尚、本来和尚,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来阿育王寺,请予附讲,遂往宁波七塔寺。经毕,往宜兴铜棺山,结茅蓬过年。”[17]

  虚云到阿育王寺和七塔寺之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参学20余年了,不仅遍历了全国各地的寺院,还先后亲近和会晤了天宁寺清光和尚、焦山大水和尚、金山寺观心和尚、新林大定和尚、高旻寺朗辉和尚、岐山恒志和尚、宝通寺志摩和尚、海会寺志善和尚、宝华山圣性和尚、九华山戒行精严、定力第一的宝悟和尚、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宜兴仁智和尚、句容法忍和尚、金陵松严上人、终南山东五台和南五台的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等高僧,此外还与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老居士往来,参论因明论与般若灯论。这些法师与居士都是当时中国佛教界各个山头的领袖,在佛教界里享有很高的地位。虚云与他们交往,无疑受到了深深的教益。同时虚云通过东朝南海,北礼五台,登北岳恒山,朝南北仙窟,入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登慈恩寺大雁塔,观摩大秦景教碑和碑林,礼华严寺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礼皇裕寺、青华山、净业寺、宣祖塔,至草堂寺鸠摩罗什法师道场,游汉中各处名胜遗址,拜四川梓潼县文昌庙、新都县宝光寺,成都昭觉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至峨嵋山伏虎寺、九老洞,到金顶进香,下万年寺礼毗庐殿。又西行经打箭炉入西藏境,在拉萨各寺进香,至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南行经不丹国,越雪山至孟加拉,再渡锡兰朝圣地,航海至缅甸朝大金塔,起程回国。至云南大理,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赴九江入庐山,游黄山,朝九华山,礼地藏王菩萨塔、百岁宫,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等,这一系列参学活动,对他一生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言,“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系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18]

  阿育王寺是宁波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传说释迦牟尼佛逝世后,遗体火化的舍利子被阿育王分成84000份,分装在宝塔内分送世界各地。西晋太康(280-289)年间,猎户刘萨诃受梵僧指点,请到舍利塔。舍利塔色青,似金非金,似石非石,高1.4寸,广7寸,灵盘五层,四角挺然,光明腾耀,眩人心目,释迦牟尼的“真顶”舍利就悬在塔内金钟里面。晋义熙元年(405),开始建塔亭覆护,南宋元嘉二年(425)建三级木塔,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才殿阁初备,赐寺额“阿育王寺”,宋代定为禅宗五山之一。虚云法师在35岁时曾经到过阿育王寺拜舍利二藏,又过了20多年,他马上要进入了知天命的时候了,回首往事,他心潮起伏,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里只有惭愧。欲报佛恩,报父母恩,特别是曾经在高旻寺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后来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才慢慢恢复,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又觉得自出生后就从来没有享受到亲生母亲的爱,只是在家时见到了母亲的遗像,每每想到这时,心里感到一阵阵痛楚,思母心切,他发愿要到“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

  宁波七塔寺,原为江西分宁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为寺,心镜祖师居之,初名东津禅院,奉敕改名为栖心寺。之后“历年既久,兴废叠更”,[19]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崇寿寺。明洪武十九年,成为普陀山前寺,名宝陀寺,是为观音道场也。到了永乐年间,改称今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寺再度倾圯,到了光绪年间,得以重兴。“文革”期间,“寺像毁坏,法物荡然”,[20]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重告修复。崇栖榤阁,焕然一新。”[21] 这座至今已经有了1000多年历史的寺院,中经几颓几兴,最终还是保存下来,在当代中国焕发出青春。

  七塔寺历史上有过几只钟。最早的钟是宋代宋绍兴四年(1134)铸造的。据志寺载:“悬于钟楼。上下较直,呈竹筒形。双首龙钮,沿、波纹状,钟高二公尺。口、直径一公尺三十五,壁厚十公分,重八千斤。周刻楷书大字曰“皇帝万岁”“人民丰乐”“国界晏安”“文武千秋”,钟有小字铭识,浅刻,磨灭难辨,惟“宋绍兴四年岁在甲寅孟夏已巳十二日铸就,住持比丘善方谨志”廿六字犹依稀可辨。”[22]其次是宋嘉定十一年(1218)铸造,寺志载:“悬于圆通宝殿,钟呈喇叭形。钮、双首龙纹。沿、波纹状。钟高二公尺二十,口直径一公尺三十,壁厚九公分,重七千斤。不著年月。从钟铭有“戊寅夏五朔旦,修治洪钟”,推算,知铸于宋嘉定十一年。钟两边刻“皇帝万岁”、“国泰民安”八字,楷书而大,并镌细楷铭文一篇,文曰:“翠山宝积移忠资福禅寺,以戊寅夏五朔旦,修治洪钟,菩萨戒弟子曹说,为之铭。铭曰:“阳五经,阴一纬。集众志,成伟器。宝惟金,积乃备。水土和,火房沸,鲸坚以木五行会。端而(月+庸),虚而不匮。在五天,曰犍椎。一击圣贤萃;二击鬼神罢;对三击,万物育、天地位。示有节于城中;廓无明于界外。成就不思议,无量佛事,岂直清韵度山翠”。沿海制置司,兼知庆元府赵孟传,朝散大夫,张倬恭愉史氏,百九八娘。将仕郎张初倩。安人郑氏,冉三十娘,安人张氏,重十一娘、安人周氏净坚,判县罗季庄。比丘文靖、可止。钟内壁有小楷款识:“太师大资参政,张六三相公,秦国夫人,徐四六娘子,魏国夫人,韩五九娘子,秘阁寺丞,张百十七正议,硕人汤七娘子,硕人杨一娘子,奏院张百十九府君,太君周氏,中奉大夫郑万十六致政,令人楼九五娘子,周氏千四娘子,赵氏百七县主,恭公翁氏三三娘子,宝章大监史,千七九府君,孺人俞氏二娘子,安人徐三七娘子,支使文林张小四府君,安人高氏七娘子,提干通直张百九府君,楼千十四提总”,上列款识,皆宋时官职、辈行。录之聊备格古之士参考。”[23] 明代天顺六年(1462)七塔寺也铸过钟,寺志转载“《鄞县志》卷六十页十一云:“补陀寺钟题字,在七塔寺·二月十九日造”。今已无存。”[24]

  清初战火让七塔寺已经凋零,顺治年间,重建方丈楼。康熙年间,重修佛殿及钟楼和大悲殿。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攻入宁波城,宁波佛教遭到最重创,宁波城区,旧有七塔、观宗、延庆、白衣、观音、万寿、寿昌、天宁、天封、宝云、施洋、西方等寺均废弃,惟七塔独存。残存的七塔寺已经破败不堪,仅剩有一个大殿。曾经有热心人周氏母子昼夜打更募集建寺资金,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将寺院恢复。光绪十六年(1890)慈运大师受请来七塔寺主院事,历二十余载,建佛殿、造钟楼、建两廊、立禅堂、请龙藏、树法堂、造经楼、后又募建华严阁、云水堂,寺之规模,灿然大备,蔚为浙东巨刹,甬上名蓝。七塔古刹得以中兴。慈运大师在建好钟楼后,即开始着手铸钟的工作。当代名僧谛闲大师撰《七…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