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

  

  內容提要:虛雲法師是當代中國佛教的著名領袖,在他一生傳奇的生涯中,曾經與甯波著名寺院七塔寺有過重要的交往。本文考察了虛雲與七塔寺僧人慈運老和尚的一段因緣,同時又分析了虛雲法師在七塔寺的說法,從中可以看出,虛雲法師是怎樣用禅宗的義理來宣講佛法,以及他對禅宗理論的掌握程度。

  作者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編審,《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中國佛教在宗門上是最講傳承的,從東晉開始,佛教僧人就以釋爲姓,禅宗創立後,以祖師爲傳承法系的製度在宗門內一直奉行。又在中國當代佛教史上,在思想上影響最大的是太虛大師,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針對當代佛教的改革思想,特別是人間佛教的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向。但是按僧伽傳承系統,虛雲老和尚所傳的一系,也占有一席之地。當代著名的高僧本煥法師、一誠法師、淨慧法師、佛源法師等人都是虛雲法師的弟子,他們或修建寺院,或傳禅安業,或舉揚學術,對中國當代佛教的再次複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虛雲大師的生平與貢獻

  虛雲,俗姓蕭,字德清,湖南湘鄉人。出家後,名古岩,又名演徹。傳說他的祖上是南朝梁武帝後裔。梁武帝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佛教徒,他執政期間,興建佛寺,廣造文書,生前曾經幾次舍身出家,大臣拿出巨額的金錢將其贖回。特別是梁武帝生前下诏《斷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戒葷吃素,對後世的佛教影響甚大,1500余年來仍然爲後世佛教徒尊奉。這是曆史上至今仍然有效的最長的诏書。虛雲的父親蕭玉堂,母親顔氏夫人。清朝道光初年,蕭玉堂到福建做官,全家遷到了福建永春。這時他們夫妻已經年過四十,膝下仍然無子,心裏感到憂慮。一天母親到城外觀音寺祈子,見到寺宇破敗,橋梁傾頹,于是發願要將寺橋修複。傳說當晚夫妻在夢裏同時看見一位留著長髯的人騎著老虎頂禮觀音,一躍登上了睡榻。兩人醒來驚絕,認爲這是好兆頭。不久母親有了身孕,道光二十一年(1840)母親在泉州生下了一個肉團,全家大驚,母親也在難産中死去。後來在一位賣藥翁的幫助下,剖得一個男孩,虛雲誕生,被庶母王氏養大。虛雲從小就願意吃素,不喜歡讀世俗的典籍,見佛像和梵書則生歡喜心。

  由于父親一直在福建各地做官,虛雲的童年也在泉州、漳州等地渡過。道光叁十年(1850)虛雲11歲,父親將他過繼給叔叔,家裏又爲他定了二門親。虛雲13歲隨父親回家鄉安葬祖母,見到來家裏做法事的僧人和法器心生歡喜,翻閱家裏收藏的佛教的《香山傳》和觀音菩薩成道故事的書,印象很深。這時他跟著叔叔去南嶽燒香,見到寺廟莊嚴,佛像安祥,産生過遍遊各地寺院的想法,但是攝于叔叔的威嚴,他不敢提出來。父親看他對世外的問題有興趣,爲他聘請了道學先生,讓他學習道教的書和氣功等,但是虛雲不喜歡這些。鹹豐六年(1856),虛雲已經17歲了,他偷偷地離開家到南嶽去,准備出家,半途被家人截回。叔叔管不了他,就將他和弟弟富國一起送到泉州父親處,父親爲兒子的事情傷透了心,爲了能把他拴住,讓他出家的念頭不再産生,于是將早已訂下的田、譚二位女子接來,爲他舉行了婚禮。但是虛雲決心已定,結婚後,雖與二位夫人雖同住一處,但卻不近女色。他向夫人宣說佛法,二位夫人最終也接受了佛教。他的弟弟也與他一樣有出塵之心,全家上下充滿了佛情。

  鹹豐八年(1858),19歲的虛雲下決心出家。他和弟弟暗中做好准備,打聽到福州鼓山的路程,一切准備就緒後,他向二位夫人告別,與弟弟一起到鼓山湧泉寺,禮拜常開老人披剃出家。第二年,兄弟二人依妙蓮和尚受戒。虛雲兄弟出家,引起家庭的軒然大波,父親當時在泉州,派人四處尋找,弟弟受戒後就開始雲遊,最終不知所去。虛雲則躲藏在鼓山後山的岩洞裏,整日禮佛,不敢出山。叁年以後,父親告老回到湖南,虛雲才得以出山,在湧泉寺生活。不久,父親逝世,庶母王氏和田、譚二位夫人也一同出家。

  虛雲在湧泉寺裏做各種苦行,先後擔任了水頭(司掌汲水、燒熱水供大衆盥洗之職稱)、園頭(司掌栽培耕作菜園之職稱)、行堂(每日用齋時,爲大衆添飯菜、滲茶水的工作,也稱行堂師和碗頭)、典座(料理飲食雜役等,通常推舉志行高潔之僧任之)等職。他辦道用功,嚴格要求自己,不受供養,日食一粥,得到了大家的贊揚,但是叁年過去,他覺得雖然這種苦行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但是仍然不能獲得開悟,這說明自己的苦行還不夠,想想當年玄奘大師爲了西行求法,日行百裏,求學方言;自絕水草,磨勵體膚。于是他效法玄奘,再次散盡衣物,攜一衲一褲、一履一蓑,重新潛入後山岩洞修行叁年。他不與人交往,餓則食松毛青草,渴則喝山澗的泉水,衣不遮體,只有一衲披身,長長的頭發和胡須將整張臉蓋住,人一見就嚇得跑掉。虛雲在山洞裏一心觀照,以念佛爲務,嚴格的苦行,使他有過不斷的小悟,最終得到了大悟,自認爲這時已經“萬物皆備于我,心中歡悅,自以爲四禅天。我今並一缽而無之,無礙自在,因之胸次灑然,體力日強,耳目聰明,步履如飛,自問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後一年,乃隨心所欲,隨意所之。”[1]然而虛雲雖然有所悟得,但是對“我是誰”等己身大事仍然未明,他再次出山到處參學。在溫州他得到一位禅師的指點,讓他到天臺山華頂龍泉庵向融鏡老和尚問道。融鏡告訴他:“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爲,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棲谷飲,壽命萬年,亦不過如楞嚴十種仙之一,去道尚遠。即進一步,證到初果,亦不過自了漢耳。若菩薩發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間不離世間法。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2]虛雲被老人錐到痛處,始知持心比持身更重要。佛法世間得,以前的作爲與外道的做法無異,修行功夫再好,頂多做得一個延年益壽,成仙不死的自了漢而已,與作一名佛教徒,要求走菩薩正道,“上求下化,自度度人”爲己任的大圓滿境界相差十萬八千裏矣。他換下衣衫,剃發沐浴,在融鏡老和尚身邊,一方面作寺廟的雜務,一方面學習天臺宗教觀,同時認真參“拖死屍是誰”的話頭,重新煥發了精神。

  同治十一年(1861)33歲的虛雲奉老法師命,往國清寺參學“禅製”,至方廣寺習《法華》,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2年後他辭別鏡老法師,開始遊方全國各地,過著雲水生涯。他數次漫遊全國各地的寺院,向一些老法師們親近參學,在佛教名山閉關苦修,或者講經挂職,還到國外去不丹、錫蘭和緬甸等國瞻拜佛教聖地,聯絡佛教徒的友情。通過艱苦旅行,虛雲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感到:“除爲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曆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又于中途所曆諸名勝,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黃河,而太行,勝地名山,說之不盡,古今遊記,言之甚詳,然不及身曆其境者之爲快。若五臺爲清涼聖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岩,萬年積雪,石橋橫鎖,樓閣懸空,則非他處所及。予以拜香期內,不及觀賞,還願已畢,稍爲涉足,不欲靈山笑也。”[3]“心月孤懸,體力增強,步履輕捷,不特不覺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謂讀萬卷書,須行萬裏路,良有以也。”[4]

  晚年的虛雲法師看見全國一些寺院破敗凋零,有的寺院連僧人的生活都不能保證,他發心修複祖庭,“只想爲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爲寺院守祖德清規,爲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5],光大祖業。在海內外居士的護持下,他首先恢複了雲南省雞足山大迦業道場,經過14年的努力,在雞足山重建了祝聖禅寺、興雲寺、洋蘿荃寺等寺院,同時又修複昆明等地的雲棲寺、勝因寺、松隱寺、招提寺、太華寺,爲雲南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他又發心重修了已經瀕危的禅宗南宗祖庭南華寺、韶關大鑒寺,經過十年的辛苦,使六祖的香火再次旺燃,*輪再轉。再次他又修複了禅宗五宗之一雲門宗的道場廣東乳源縣大覺禅寺,雲門法脈得以相繼,宗風光大。最後他重興了江西禅宗曹洞宗名山雲居山真如禅寺,使之成爲當代佛教的模範道場。虛雲法師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80余處,先後住持禅宗道場15座,但他不住現成寺院,即使是他修複的寺院,也決不據爲己有,每當修好一處寺院,他就交給別人管理,自己又是一笠一拂,一鏟一背架,行腳海內外。在修建寺院時,他嚴格按照中國傳統風水的理論,盡可能讓寺院與當地的自然風光融爲一體。又強調遵守寺院戒規的重要性,整頓僧伽,提倡講經弘法的文化活動,讓佛教久住人間。他的高尚舉動,贏得了人心。

  虛雲是臨濟四十叁代,曹洞四十七代傳人,也是兼承沩仰、法眼第八代、雲門十二代傳人,一身肩祧五宗。在當代中國佛教只有禅宗和淨土兩宗傳世之時,他一生以振興禅宗爲己任,生前除講述各種經典之外,在禅宗思想的闡述上尤下功夫,留下了不少有關禅宗的論述,特別是在修禅理論上做了通俗的發揮,對傳播禅宗的理論産生了重要的影響,爲佛教的健康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強調“參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見性,就是去掉自心的汙染,實現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能德相。如來智能德相,爲諸佛衆生所同具,無二無別。”[6]“明心見性”是禅宗理論的特點,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真正將自己的自性開發出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的,所以從佛教教義來講,真正做到“明心見性”實際上就是一次“去掉自心的汙染”的活動,也是一次靈魂的升華,也是與佛…

《虛雲大師與七塔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