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桂侖法師與七塔寺▪P2

  ..續本文上一頁寺居住,佛教協會也從延慶寺遷至七塔寺玉佛閣辦公。雖然極“左”思想肆虐,寺像毀壞,法物蕩然,但是佛門僧人不懼壓力,信仰不改。桂侖以豁達的心態面對這場浩劫,相信一定會有重開迷霧的一天到來,那時佛教的*輪將會再轉。他在佛教協會創辦的工廠做工,自食其力,維持生計。

  1979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叁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被土産公司占用,作山貨堆放倉庫的七塔寺主要殿堂被逐步收回,七塔寺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翌年,甯波七塔寺修複小組成立,月西法師出任組長,桂侖協助月西法師,致力于七塔寺的恢複建設,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下決心要在今世爲重新光大這座養育自己幾十年的祖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經過了十余載的辛勞,千年唐刹七塔寺,重恢舊貌。

  七塔寺重新修複,桂侖又開始默默地繼續做著他的香燈工作,出家已經五十多年了,經曆了好幾個不的曆史時期,人世間的世事也看得多了,佛門內外百態,世人的爾虞我詐,權利之爭,互相傾軋,人性的弱點充分暴露,所有這一切不是說明佛教仍然對改造社會和改變人心還有著重要的作用嗎。桂侖以出世的心情幹著入世的事情,他繼續精進修行,幾十年的頭陀苦行的實踐,已經讓他的性格磨練得心淨似水,他長期坐禅,既使在晚上也不睡床,這是一般人都達不到的定力。白天他在大殿照看香燭,與居士們聊聊,鼓勵他們修行,增強正信。晚年的桂侖更加熱衷于傳播佛法,對信徒表現出更多的關心,有居士要到五臺山朝山,他主動寫信給五臺山的法師,請求給予關照。有人喜歡香港做的觀音像,他就自己彙錢購買。他雖然不識一字,但是通過自身的曲折經曆,目睹中國佛教在這幾十年的坎坷,已經認識到“宏揚佛法是很不容易的事,這是爲佛弟子報佛恩。西天維摩結居士法身大士,衆生有病他有病,我願衆生不得病。眼睛流淚釋迦佛,佛不滅,僧自滅,所以現時有僧無寶,佛經祖語不見,故僧中無寶。”爲改變佛教不興的的現狀,廣弘佛法,他強調要進行經典的弘揚,特別是要對《金剛經》尤其重視。他告誡:“居士發大慈悲心,能把佛經及祖師語錄多印出來就好了。六祖大師聞聽《金剛》“行無所住而生其心”,中國的佛法後大興。出家在家都看《金剛經》,得大利益。《金剛經》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經書若印字要大點,外面人看了使人歡喜敬重。”

  由于桂侖廣發慈悲,助人予樂,受到了信徒的擁護和愛戴,大家都喜歡他,讓他指導修行,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的不少信徒都拜他爲師。佛教界裏也有不少寺院和法師請他到各寺宣法,助益清修。1989年應悟道老法師之請,桂侖曾暫住浙江岱山。1992年桂侖又老到上海金山縣某寺院弘法,雖然在外面有人侍候,弟子們終日執禮,但是他對七塔寺的感情太深了,心裏放不下七塔寺,始終惦念那尊讓他心儀並使他做出終身決定陪伴的觀音菩薩像。七塔寺就是他的家,就是他的終身托附,七塔寺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能讓他久久不能釋懷,于是他最終還是回到七塔寺。1999年夏,桂侖圓寂于七塔寺,享年92歲,法臘72年。他在七塔寺前後住了60年,寺裏僧衆痛失這位解行雙優的當代禅宗大德,專門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荼毗儀式,身後獲得五彩舍利無數!

  叁

  桂侖與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之間還有著非常感人的一段友誼。桂侖與樸老兩人同庚,但是他們本並不相識。桂侖只是一介普通的衲僧,從來沒有擔任過任何職務。樸老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領導全國的佛教界的工作。桂侖從心眼裏一直感謝樸老多年來嘔心瀝血,到處奔走,爲佛教落實政策的貢獻。因爲有了樸老,中國佛教才走出了困境,才有了今天的繁榮。他曾經數次要求上海弟子郭大棟先生替他去看望樸老,認爲“趙樸初是當代維摩、菩薩再來,你應當去看他。” 1986年郭大棟先生到北京見到了樸老,將桂侖的事迹詳細地做了介紹,樸老聽說後,非常高興,連聲稱贊,願意早日相見。第二年,樸老到甯波,在七塔寺首次與桂侖相見,兩位同庚的老人晤談甚歡,樸老特意作詩《1987年在甯波訪七塔寺所作》盛贊桂侖,詩曰:

  明月待圓滿 叁分已二分

   佛殿喜重光 象器一一新

   廊下一僧坐 晝夜不倒單

   終年一布衣 不因冬夏更

   一足無人扶 面色光粼粼

   自言不識字 能說金剛經

   懇懇爲我道 難治衆生病

   雲何病難治 家鬼弄家神

   斯言何凜凜 思之意味深

   興亡與祝福 由已非由人

   拜別七塔寺 七佛鑒我心

  樸老在詩裏贊揚了桂侖“晝夜不倒單”的高超的修行功夫,表揚了他的“終年一布衣, 不因冬夏更”的高尚的爲人品格,肯定了他的“自言不識字,能說《金剛經》”的高度的悟性,指出了他對佛教的“家鬼弄家神,斯言何凜凜,思之意味深”的高度責任感,最後表達了“七佛鑒我心”的深深地敬重。

  1989年,樸老在岱山與桂侖二度重逢。這次兩位老朋友相見,心情格外高興,相對晤談,如坐春風,更加心知。據郭大棟先生回憶,在岱山“樸老見到我後,即招手呼我上前大聲說道:“桂侖老法師真了不起,他的話真有意思啊!”他(案指樸老)老人家如此動容地廛,使周圍的人爲之愕然,因爲桂老禅師是一位鮮有人知的普通老衲子,而樸老則以現量不加思維而言的。”樸老這次高興地詩興大發,拿起手中的毛筆,寫下了《1989年10月20日訪岱山蓬萊仙島慈雲庵有作》:

  始知佛土遍叁千,上仙山,禮金仙,身現重重無盡現華嚴。彈指心開樓閣起,觀大海碧于藍。

  經房一老獨悠然,一再參,殿慈顔,收錄潮音依舊是無言。但記屏緣休歇好,聞用眼耳須觀。

  

  這首詞,前半阙是寫岱山的景色。岱山縣又稱“東海蓬萊”,位于舟山群島中部,爲舟山第二大島。史載方士徐福奉秦始皇派遣,曆經艱險到東南沿海“叁仙島”——瀛洲、方丈、蓬萊尋找長生不老仙藥。自唐以來岱山島即有“蓬萊仙島”之稱。岱山翠島星布,仙霧袅繞,風景如畫。爲省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有:浦門曉日、石壁殘照、燕窩石筍、雙龍戲珠、觀音駕霧、竹嶼怒濤、白峰積雪、魚山蜃樓、鹿欄晴沙、九子沙灘等“蓬萊十景”。佛教和道教在岱山很興盛。磨星山的慈雲寺200多年來修複擴建了很多次,紅牆琉璃瓦的大寺掩映在參天的古樹之中,晨聽頌經,暮傳鍾聲,遠離城市的喧囂。慈雲寺每天要接待數百善男信女,香火不斷。山頂新建的“華藏世界”堪稱我國人文景觀一絕。衢山的觀音山在香客中知名度也很高,傳說是觀音在普陀山做的法場的陪場。除了那些巍峨雄渾的宗教建築,山上的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宜人,登高眺遠,感受一番海闊天空的氣象,也足以令人向往。此外,五代年間古刹超果寺、宋代的岱山書院等名勝古迹也非常著名。 樸老登上了岱山,對這裏的風景非常賞心悅目,“自古名山僧占多”,仙山也是佛山,屬于叁千大千世界之一。無數的高道與高僧相互來此,互相融攝,互相作用,重重無盡,再現華嚴世界。佛教說介子納須彌,漫長的曆史也只是宇宙中的刹那之間,逢萊的樓閣在彈指之間建起,一心之中完成,站臺在樓閣上,觀望碧藍的大海,這是何等的高遠境界。

  樸老談完景之後,將下阙引入到人。這個人就是桂侖。他描寫了桂侖心無旁骛,一心只在禅房裏悠然專心的參禅打座,臉色慈祥紅潤,室外潮水拍打著崖礁,發出轟鳴的吼叫,然而這一切在已經入定的桂侖那裏,是何等的無力,這陣吼的潮音全部被桂侖收攝,無言再現。所以樸老要感歎,雖然屏氣息緣也是一種修練的極好功夫,但是還是要用眼耳來觀,相比之下,桂侖已經超出了這一境界,直入隨心所欲的頓超佛地的上乘境界了。

  此後樸老一直在挂念著桂侖,1992年桂侖在上海郊區金山縣一寺院暫住時,樸老特地寫信給郭大棟先生:

  大棟居士道席:

  接奉函,藉悉桂侖老法師近況,既慰且念。桂老近年數次遷居,因緣非凡情可測。惟金山距滬市較近,有仁者暨諸善知識就近護持,亦是一種殊勝方便。茲寄上二千元(彙上海佛協王永平居士轉)作老法師四事供養之用,敬乞仁者費神料理,爲感。

  承惠黃念祖居士遺著,俟收到轉讀,先此致謝。

  順致

  新年百福

  趙樸初九二、十二、二二

  樸老作爲中國佛教界的領袖,工作繁忙,日理萬機,但是他還是不忘桂侖的起居身體,寫信彙錢安排桂侖的生活,供養一個普通的老法師。1999年桂侖圓寂,翌年樸老也離開了人世,兩位老人一前一後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但是桂侖和樸老兩人相知相契,卻成爲佛教界的一段佳話。

  四

  桂侖法師雖然不識一字,但是他在寺院生活了70多年,長期的寺院生活和宗教修持,薰染了他的心靈,加上他本身就有很高的悟性,于是在日常的僧伽生活裏,信手掂來不少妙語詩文,這些說法文字通俗,言簡意赅,充滿了深邃的思想性,令人回味。

  觀音菩薩在佛教裏代表了慈悲。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意思是觀照世間衆生痛苦,念頌觀音的名號,就會得到觀音菩薩的解救。正是由于觀音有解人于厄的大慈大悲精神,被人們看做救苦救難的救世主,人們親切地稱他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桂侖因到普陀山觀音道場禮拜,從此與觀音菩薩結緣,並且成爲他一生的觀音情結之一。他初到七塔寺,在大殿當香燈,一天到晚坐與吃都在殿上,陪伴著千手觀音菩薩,耳濡目染,佛性流出,隨口頌出:

  大悲道場觀自在,殿堂文殊普賢王。

  香敬叁賢悲智願,燈光遍照十方佛。

  

  現在的“七塔報恩禅寺”的名字是清末光緒年間慈運老法師得到皇帝的賜額後而取的名字。在明代時七塔寺被稱爲“補陀寺”, 是普陀山的前山,凡是到普陀拜觀音菩薩的人,都先來此拜過之後,再坐船到普陀山禮拜。所以七塔寺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七塔寺的大雄寶殿原名圓通寶殿,是主供千手觀音的殿堂。光緒十七年辛卯,慈運長老重修,改爲今名。廣五間,中間供千手觀音菩薩,左供文殊菩薩菩薩和普賢菩薩,殿後又有觀音菩薩像,五百羅漢石刻分于左右及後壁上。大殿爲兩重躐角式,周圍均系方石柱,上镌各種聯語。桂侖厮守著觀音、文殊和普賢諸菩薩,終日上香點燈,敬拜觀音菩薩的悲,文殊菩薩的智,普賢菩薩的行,因此由他點亮的燈光,不僅是對菩薩們的敬意,而且還照亮了十方佛界的道場。桂侖的寥寥四句法語,就將七塔寺大殿的特點和它的宗教意義,以及他的工作性質全部都點出來了,這不是言簡意赅嗎?

  桂侖對觀音菩薩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到七塔寺後,曾經專修觀世音菩薩法門,頌念觀音名號。他在西方殿當香燈,坐參觀音如來名號,即觀世音菩薩,心裏從此豁達,感到“過去正法明如來,進了門梵音海潮音勝比世間音,心裏清淨故,心清淨比海還深,比海還寬,如俗所喻:宰相肚裏能撐船,心是沒有底的。”他不識字,對經文雖不能完全掌握,但是他認爲只要專心頌念,就能得到解脫開悟。他強調:“我念心經常念不好,念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念下句記不起上句。我自思觀察我的心念比天上的星還多,與心經不相應,即自知心在菩薩在,心觀自在觀自在,了無自在無自在。心在菩薩在,心不在菩薩不在。”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予人解脫,到達解脫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大自在。佛教認爲,境由心造,衆生的業皆由心起,因心所做,因心所報,因果關系始終存在,絲毫不爽。因此,心存正念,就是生起正信的基礎。信仰觀音菩薩無論是對己自利或是對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桂侖用自己的實踐來證明了這一道理,“叁門常請淨,寺中觀自在。叁門不清淨,何處有自在?”他得到了大自在,自作詩雲:

  久聞蓮池水,腳跟爛汙泥。

  欲念洗一洗,蓮子十萬生。

  妄想淹死您,二手抱虛空。

  抖開漫開狂,去了當明士。

  打破虛寶殿,遍見觀自在。

  心在菩薩在,念佛田是水。

  眼聞釋迦佛,耳見觀世音。

  門口彌勒佛,叁門叁世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密。

  佛教以蓮花爲其象征。據佛經記載:佛陀降生前,淨飯王的宮廷中現出八種瑞祥之相,百鳥群集在王宮頂上,鳴聲相和。四時花木,悉皆榮茂,池沼內突兀盛開大如車蓋的奇妙蓮花。王後摩耶夫人得到預感退入後宮,凝神靜思。這時,菩薩化作一頭六牙白象來入胎……。佛陀成道後,轉*輪(布道)時坐的座位叫“蓮花座”,相應的坐勢叫“蓮花坐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坐在蓮花上,周圍有六牙小白象向她噴水,代表“入胎”,有時只用一朵蓮花代表。在轉*輪雕像中,佛陀端坐在一朵精雕細刻的大蓮花上,位于池中央,池中錦鱗閃閃,小蓮花圍繞著佛陀開放。其實,印度地處亞熱帶,人們在炎熱天氣中,非常嘉愛綠蔭碧水。水面上碧荷托著粉紅、潔白的蓮花,迎風搖曳,這情景多麽賞心悅目,也適應當地風土民俗及人們審美意識。釋迦牟尼佛主張種姓平等,以俗語傳道,隨機施教,示法中以荷花爲喻,也迎合民衆的愛蓮心理,正是因爲荷花在汙不染、潔身自處的品格,引導教化衆生超凡脫俗是最好的說法比喻。

  

《桂侖法師與七塔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