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恰恰是抓住了禅宗修行的关键,也为修行的人指出了一个用功的重要方向。
佛教的修习方法很多,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众生之所以有各种挂碍,不得解脱,皆是因为心在起作用,因为有了一颗染污的心,所以心中就有了执著,终日想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将人本具有的那颗原本清净的心给遮蔽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执著,将原有的那颗明亮本净的心给找回来。本焕长老尤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那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根据众生现在的根机,本焕长老把它与古人作了比较,认为“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和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焕长老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本焕长老的这个结论,并不是没有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越来越好,享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物质的进步,不仅让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多,相对来说,对精神的追求则越来越少,于是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真正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了解决生死问题的人当然也就不多了,所以在本焕长老眼里,有善根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善根人虽然比过去少,这就更需要现在的人去更加注重修行,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磨励,他强调“我们的智慧是修得来的,我们越修,我们的智慧就越大;我们的福德是培得来的,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就没得!这是个人的事情。我们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讲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在当代物质条件丰厚的环境下,参禅求悟并不是没有用,因为精神的追求始终是人们的内心诉求,总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佛教是予人解脱的宗教,它的宗旨就是让人求得内心的解脱,所以本焕长老勉励大家: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家了,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着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下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不行。如果贪念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纳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家。(《2004年北大演讲录》)
本焕长老对大家的期望,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当代佛教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怎样面对现在的众生来应机说法,社会条件的改善,佛教也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怎样去把握,怎样去适应,不光是佛教,乃是整个传统宗教都遇到的问题,所以在现代禅宗里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禅法,有现代禅、生活禅等等。本焕长老仍然是坚持了古代传统的参禅模式,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根机,他不仅劝人参禅,而且还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认为“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哪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可不是随便的。”有序渐进与有重点的参禅,虽然不能做到“一闻开悟”,但是对现代众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所以本焕长老的开示,自然也包含了禅宗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门。
参禅是传统禅宗的一个法门,但是到了明代以后,念佛禅开始流行。据说念佛禅的推行,始自于明初的楚山绍琦禅师,之后广为流行在中国佛教界里,到了现在,参禅与念佛成为现代禅佛教的两大法门。所谓的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际兼行念佛的行法,它是禅与净土思想相结合后的产物。按照禅宗的说法,参禅悟道是要有根机的,所以参学禅宗的人不多,因为没有根机的人占有多数。但是不参禅并不等于不可以学佛学禅,根机不够的人,还可以学习念佛禅,通过口念或观想佛名,同样也可以达到登莲台、获解脱的境界。
本焕长老对念佛禅也有修习。他解释念佛的原因说:“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四料简》:“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就是说我们坐禅的人,如果再念佛修净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带了角,那岂不是更厉害嘛!我是1930年出家的,算来出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年来一直习禅,但我自己的回向,还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没有把握说将来一定做什么,所以要念佛,要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摄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我们所居住的现实世界是“秽土”、“尘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净土”、“佛国”,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中之净土。人们只要生前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在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达到解脱。这么好的一个极乐世界,当然是众生所向往的地方,本焕长老与前贤一样,也主张禅净合一的思想,并把念佛作为身后的唯一归宿。他不仅自己念佛,也劝人念佛,既使在寺院里打佛七,坐禅精进修行的时候,他的开示仍然是劝大家念佛,每天开示的最后一句都是以“赶快念佛”作为结束语。他认为:“大家能在此念佛,实在不容易。这是大家宿世福德因缘深厚,善根具足,才能到这里念佛,不然,深圳几百万人,只有您们来这里念佛,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大家要珍惜。”(《1998年弥陀圣诞佛七初日过堂开示》他进一步指出,“因为佛在因地,他去忉利天,给他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很苦,就问佛,有没有好的法门,让娑婆世界的众生学佛,离苦得乐。佛告诉摩耶夫人,西方世界有阿弥陀佛,念他的名号,就可以离苦得乐。后来,佛自己说了《阿弥陀经》,救度十方众生。”(同上)念佛也是一个培福的过程,“我们修行,要培福。培福要心量大,要有大心,不能限于小家,要心想天下,要有无量众生,所以说,要发大心,度无量众生,我等都是佛子,要向佛学。所以今天念佛,不可生私心,要心怀众生,一定要生西极乐世界。” 他尤其强调:
学佛、念佛,最紧要的是信、愿、行。为什么要“信”呢?信是一切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要信,还要有大愿力,日日行终究可以到,于日日中,吃喝拉撒睡都在念佛。一天二十四时,要时时念,心念不断,念念不断,要念成一片,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检查自己是否如此,若思想跑了,即为妄想。若知道妄想还好,是在用功,若不知道用功,就没有功夫。人一生几十年经历的事,大都是妄念所成,念佛时间太少,念佛为粗妄想,妄想又翻业识,有佛无妄想,有妄想无佛。要有佛无妄想,才能打成片。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狂语、不疑语者,一切大愿,一切大行,终能成就,一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大家念佛。(《1998年弥陀圣诞佛七初日过堂开示》)
本焕长老怀揣大志向,发大心,将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与念佛精进的修行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正信与正行的关系,这不仅给了修行者信心,也提升了行者的境界,还将永明延寿提倡的“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的禅净合一的思想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当今禅门世界,实属希有,令人赞叹。
将念佛与普贤精神结合起来,也是本焕长老念佛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本焕长老看来,普贤菩萨的经典是同登西方最好的经典,“《普贤行愿品》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的。为什么呢?它的后面有一段话:“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觉得诵《普贤行愿品》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他又说:“我现在一切时间所念的经,都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本经是成佛的根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是为了我们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很了不起。我们临命终时,世界上的事情都不能跟到我们,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时即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这些大菩萨,诸上善人,共所围绕。”(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脱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思考我从哪…
《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