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湖北高僧本煥長老的參禅與念佛說——《本煥長老法彙集——方便開示》述評▪P2

  ..續本文上一頁“從那個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恰恰是抓住了禅宗修行的關鍵,也爲修行的人指出了一個用功的重要方向。

  佛教的修習方法很多,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從禅宗的角度來看,衆生之所以有各種挂礙,不得解脫,皆是因爲心在起作用,因爲有了一顆染汙的心,所以心中就有了執著,終日想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將人本具有的那顆原本清淨的心給遮蔽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執著,將原有的那顆明亮本淨的心給找回來。本煥長老尤其強調了這一點,他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了利益衆生,成就衆生,使衆生離苦得樂。不論用那一法門,都是爲了降伏其心。降伏什麼心呢?就是降伏我們塵勞、煩惱、無明、貢高、嫉妒、人我、是非,這一切一切的心。”

  根據衆生現在的根機,本煥長老把它與古人作了比較,認爲“禅宗這一法,現在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在這門下,依此用功辦道,開悟的人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在過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還有少數開悟的,像虛雲老和尚和來果老和尚都是屬于清朝的——這以後,開悟的都沒有聽到。”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本煥長老指出,這是因爲“我們用功的人要達到這種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當然過去古人、祖師,都是一聞就開悟。一聞就開悟,那是在什麼時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個時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們現在,越到後來,衆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聞就開悟的人,已經走了很遠的路。”本煥長老的這個結論,並不是沒有道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過得越來越好,享受程度也越來越高。物質的進步,不僅讓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多,相對來說,對精神的追求則越來越少,于是在這種環境下,能夠真正去思考人生的真谛,爲了解決生死問題的人當然也就不多了,所以在本煥長老眼裏,有善根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善根人雖然比過去少,這就更需要現在的人去更加注重修行,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磨勵,他強調“我們的智慧是修得來的,我們越修,我們的智慧就越大;我們的福德是培得來的,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就沒得!這是個人的事情。我們佛家講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內去求;而不是講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見,實際上什麼都求不到。”在當代物質條件豐厚的環境下,參禅求悟並不是沒有用,因爲精神的追求始終是人們的內心訴求,總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佛教是予人解脫的宗教,它的宗旨就是讓人求得內心的解脫,所以本煥長老勉勵大家:

  不管開悟不開悟,今天大家在這裏真真實實地參禅,一心一意地用功,必定是有好處的。爲什麼?參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總有一天會到家的。像過去那些一聞就開悟的祖師,那是因爲他原本已經走到家了,或只差很少一點兒,一轉過身來,再走一步就到家了。所以我們現在,不論自己是已經走了十裏,二十裏,一百裏,都要打起精神來努力前行。參禅這一法是祖師留下來的,過去有很多人開悟,得到這一法的利益,我們能夠依著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錯的,或早或晚,我們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時有一點要記住,切切不能有執著。宗門下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都要斬得幹幹淨淨的,什麼也不可得,哪怕有一絲一毫的挂念也不行。如果貪念一個什麼東西,這也就是個生死。過去古人講:“去年窮,不算窮,還有卓錐之地;(卓錐之地,就是過去老太婆納鞋底用的錐子那麼大的地方)今年窮,窮到底,卓錐之地也無。”我們參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這個地方,才是真實到家。(《2004年北大演講錄》)

  本煥長老對大家的期望,實質上正是反映了當代佛教出現的問題,這就是怎樣面對現在的衆生來應機說法,社會條件的改善,佛教也要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怎樣去把握,怎樣去適應,不光是佛教,乃是整個傳統宗教都遇到的問題,所以在現代禅宗裏面,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禅法,有現代禅、生活禅等等。本煥長老仍然是堅持了古代傳統的參禅模式,爲了適應現代人的根機,他不僅勸人參禅,而且還做了較爲詳細的說明,認爲“我們用功的人,首先要從靜中,對于我們的功夫有把握。怎麼叫“有把握”呢?靜中你一坐下來,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現前,哪個疑情就現前。但是這個疑情,有時現前,有時不現前。有時提起時間不長,馬上又沒有了。所以我們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慚愧心。古人講,我們用功的人要“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樣,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顆真切的心來修行。所以,古人來求法,來用功,他那種思想可不是隨便的。”有序漸進與有重點的參禅,雖然不能做到“一聞開悟”,但是對現代衆生來說,也不失爲一個較好的辦法,所以本煥長老的開示,自然也包含了禅宗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法門。

  參禅是傳統禅宗的一個法門,但是到了明代以後,念佛禅開始流行。據說念佛禅的推行,始自于明初的楚山紹琦禅師,之後廣爲流行在中國佛教界裏,到了現在,參禅與念佛成爲現代禅佛教的兩大法門。所謂的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際兼行念佛的行法,它是禅與淨土思想相結合後的産物。按照禅宗的說法,參禅悟道是要有根機的,所以參學禅宗的人不多,因爲沒有根機的人占有多數。但是不參禅並不等于不可以學佛學禅,根機不夠的人,還可以學習念佛禅,通過口念或觀想佛名,同樣也可以達到登蓮臺、獲解脫的境界。

  本煥長老對念佛禅也有修習。他解釋念佛的原因說:“永明延壽禅師有一個《四料簡》:“有禅有淨土,有如帶角虎。”就是說我們坐禅的人,如果再念佛修淨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帶了角,那豈不是更厲害嘛!我是1930年出家的,算來出家已經六十多年了。這六十年來一直習禅,但我自己的回向,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呢?因爲我現在沒有把握說將來一定做什麼,所以要念佛,要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攝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1996年在臺灣爲居士開示》)我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是“穢土”、“塵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淨土”、“佛國”,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中之淨土。人們只要生前口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在死後往生西方淨土,達到解脫。這麼好的一個極樂世界,當然是衆生所向往的地方,本煥長老與前賢一樣,也主張禅淨合一的思想,並把念佛作爲身後的唯一歸宿。他不僅自己念佛,也勸人念佛,既使在寺院裏打佛七,坐禅精進修行的時候,他的開示仍然是勸大家念佛,每天開示的最後一句都是以“趕快念佛”作爲結束語。他認爲:“大家能在此念佛,實在不容易。這是大家宿世福德因緣深厚,善根具足,才能到這裏念佛,不然,深圳幾百萬人,只有您們來這裏念佛,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大家要珍惜。”(《1998年彌陀聖誕佛七初日過堂開示》他進一步指出,“因爲佛在因地,他去忉利天,給他母親摩耶夫人說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的衆生很苦,就問佛,有沒有好的法門,讓娑婆世界的衆生學佛,離苦得樂。佛告訴摩耶夫人,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念他的名號,就可以離苦得樂。後來,佛自己說了《阿彌陀經》,救度十方衆生。”(同上)念佛也是一個培福的過程,“我們修行,要培福。培福要心量大,要有大心,不能限于小家,要心想天下,要有無量衆生,所以說,要發大心,度無量衆生,我等都是佛子,要向佛學。所以今天念佛,不可生私心,要心懷衆生,一定要生西極樂世界。” 他尤其強調:

  學佛、念佛,最緊要的是信、願、行。爲什麼要“信”呢?信是一切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信,還要有大願力,日日行終究可以到,于日日中,吃喝拉撒睡都在念佛。一天二十四時,要時時念,心念不斷,念念不斷,要念成一片,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檢查自己是否如此,若思想跑了,即爲妄想。若知道妄想還好,是在用功,若不知道用功,就沒有功夫。人一生幾十年經曆的事,大都是妄念所成,念佛時間太少,念佛爲粗妄想,妄想又翻業識,有佛無妄想,有妄想無佛。要有佛無妄想,才能打成片。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狂語、不疑語者,一切大願,一切大行,終能成就,一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大家念佛。(《1998年彌陀聖誕佛七初日過堂開示》)

  本煥長老懷揣大志向,發大心,將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與念佛精進的修行結合起來,較好地解決了正信與正行的關系,這不僅給了修行者信心,也提升了行者的境界,還將永明延壽提倡的“有禅有淨土,有如帶角虎”的禅淨合一的思想真正發揮出來,這在當今禅門世界,實屬希有,令人贊歎。

  將念佛與普賢精神結合起來,也是本煥長老念佛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本煥長老看來,普賢菩薩的經典是同登西方最好的經典,“《普賢行願品》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爲什麼呢?它的後面有一段話:“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覺得誦《普賢行願品》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1996年在臺灣爲居士開示》)他又說:“我現在一切時間所念的經,都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本經是成佛的根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是爲了我們衆生,爲了利益衆生,教化衆生,很了不起。我們臨命終時,世界上的事情都不能跟到我們,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時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大菩薩,諸上善人,共所圍繞。”(2002年深圳信德圖書館開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脫問題,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要思考我從哪…

《湖北高僧本煥長老的參禅與念佛說——《本煥長老法彙集——方便開示》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