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所治之病,俱全先破我执为第一步功夫。”三教之间的关系是:“儒,吾履也;道,吾冠也;释,吾衣也。”儒者的天命,即凡圣共有之妙性,众人与圣贤皆同一此性。“若能依道修习,忘情合性,则众人亦可以至于圣贤也。”故“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的中第一义谛也。”
三教之间最显著的相同处还在于伦理道德功能的发挥。由于儒释道三教都讲为善去恶,讲积德行善,因此佛教认为佛教的道德有助于王化,有助于社会道德的建立,契嵩和尚就曾经“以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附,宣称佛教讲孝,收拾人心,虽然人们通常把佛教看作是出世间的学说,儒道二家是入世的学说,但是佛教强调自己首先还是入世的,是在入世之后才出世的,即没有入世,就谈不上出世,所以说到底佛教还是世间的学说,这样就更好地把入世和出世之间给统一起来了。佛教强调,“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由是说明了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三教一家,同佐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但从五乘次序观来看,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佛教是超凡之圣,因此世人所要求圣人,最后非佛不行,如不入佛,就不能安于佛法。
佛教的传统哲学如华严哲学、天台哲学和禅宗哲学仍然受到了佛教界人士的重视,也被儒道二家人士大量引用和研究。但是一些佛教僧人在谈论三教合一的思想时,很多人除了承认三教合一的趋势之外,又对三教又作出分判,有意识地将佛教与儒道二教分别开来,将佛教突出出来。他们认为儒教是人乘,道教是天乘,佛教超出了人天之乘。或者说儒教是通教,道教是别教,佛教是圆教。佛教徒说孔子设仁义礼智教化百姓,定名分,正上下,没有离开分别认识的判断。老子比孔子进一步,以绝情弃智,忘形去欲,以无为为宗极,但他还是未打破生死之窠臼,只有佛教的唯识一心观,才真正勘破了生死,是大圆满法。因此老庄的学说,不能不靠佛教来进一步证明,其学说和最高境界,不出佛家的唯心识观的影响。佛教中的唯心识观是最全面、最圆满的。在修行上,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儒家之说,似为顿悟,道教之学拟为渐修,儒家胜道教一筹。执儒家说法,有如陷于狂禅,执道教之理,而无实证。所以“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可同;以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也。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出世故也,约权,则功夫同而到家异,谓亦同亦异可也。”
从学说的特点而言,佛教是内学,儒家和道教是外学,内学是解决性命之学,外学虽谈性命未及乎唯心,谈报应,未及乎三世,因此域内中土之学是外教,治于身;域外佛教之学是内教,治于心,所以内教高于外教,这种立场随着时间越往后越明显,以致于到清代时,雍正皇帝亲自下断语:“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与此相似的说法还有无尽居士《护法论》曰:“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髓。”
对自宋代以来的一些儒者指责佛教,佛教徒一方面强调儒家汲取佛教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又用佛教的理论来驳斥儒者对佛教的攻击。如对古代一直有人误解佛教不讲孝,因为出家人不奉伺父母,断绝六亲;又剃发毁肤,违反了儒家所说身之所授之父母,不得毁伤的传统古训。佛教解释说,佛教也是讲孝的,而且“皆以孝顺为宗”。不过佛家讲孝,是以戒为名,而且佛教的“出世间孝”中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供佛做佛事,只是小孝;了脱生死,只是中孝;解脱众生,才是大孝,所以佛教的孝道是无上大道。以此证明佛教的孝最高。
这一时期的佛教哲学还表现在佛教界内部的融和思潮,具体地说就是禅净合流,宗教合一。“宗”意谓“宗通”,特指禅宗;“教”为言教,即所谓“教说”,特指教下诸宗。“融通宗教”在佛教界内部非常流行。宋代张商英曾听圆悟克勤讲华严教义和禅宗机语后说:“夫圆悟融通宗教若此,故使达者心悦而诚服,非宗说俱通,安能尔耶。”克勤也曾自许说:“老汉生平,久历从席,遍通知识,好穷究诸宗派,虽不十分洞贯,然十得八九。”可见他的思想和修学已达到了融通宗说的境地。正是基于这样的修学和思想修养,克勤写出了影响巨大的“宗门第一书”《碧岩录》。憨山认为“古今开辟,本末贯通,借曰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他对禅净双修有独特见解,说:“所云坐禅,而禅亦不属坐。若以坐为禅,则行住四仪又是何事
殊不知禅乃心之异名,若了心体寂灭,本自不动,又何行住之可拘
苟不达自心,虽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则非大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又何出入之有
”他劝人念佛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 无异元来说:“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正确的理解应是有宗有教,得到了宗,则对佛教的一言一字都作了最好的理解,所以诸教中有宗旨。如果不知宗旨,只拘泥于文字,则宗就是教,并没有真正掌握佛法。教有千差万别,但宗旨却一,教的特点是博通文义,宗则是直下真参,“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参无顷刻之间。非一日之功,寻其流也。无顷刻之间,得其源也。”寻流得源不在教,则在人也。所以宗与教既一而二,也二而一,真参固然是第一义,但教中也有具载,不可偏废,而且得教之后,才能得到纲领。禅与净土的关系也是不二的,“禅净无二,而机自二。”止观法门摄收包括三藏在内的全部佛教,而全部佛教中又可以概括为止观二字,“若人精修止观,可谓寻流而得其源也。”明本在提倡“看话禅”的同时,还极力倡导“四宗一旨”。“四宗”就是密宗、禅宗、律宗和包括天台、华严和唯识三宗的教门。“一旨”就是说这四宗都是“一佛之旨”,弘扬的都是“佛心”。他说:“密宗乃宣一佛大悲拔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传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既然四宗都是一佛之心,所以它们都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下优劣之分。他还用一年四季比喻四宗互不可缺,说:“夫四宗共传一佛之旨,不可缺也。然佛以一音演说法。教中谓惟一佛乘,无二无三,安容有四宗之别耶
谓各擅专门之别,非别一佛乘也。譬如四序成一岁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岁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对以往不重经教重修行的思想,佛教界人士也作了修正,认为“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正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即以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如来一代时教。蕅益曾说“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现前一念名为念佛。”由此可见,融合诸宗的思想特点是合三归一,即合禅教律归于净土一门。他的这种思想实际就包含着禅教一致,禅净一致的内涵。认为禅教不可分裂,关键在于根机。禅净之间“应机不同而功用无别。”对教门分宗的关系,元贤指出,如禅宗“门风之别,所宗有五,其实皆一道也。”“禅教律三宗,本是一源,后世分之为三,乃其智力弗能兼也。以此建立释迦法门,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合之则俱成,离之则并伤。……三宗之中,难莫难于禅,教次之,律又次之。”等等。
总之,佛教界在宋元明清以后,在思想上对外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三教合一的主流道路,但是同时也在注意自己的地位,坚持佛教本位和主体性,对内则全面走向融合诸宗的道路,反映了中国佛教在发展自己的思想的真实情况。
四、学习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目的与意义、方法
从世界宗教与印度宗教的发展史上来看,各种宗教的礼仪仪轨与修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有共通之处,唯其有着根本区别或不同的地方,还是在于理论形态的根本差异,说到底就是世界观不同。佛教注重世界观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世界观学说,它既是丰富了世界思想知识的宝库,也是对人类思想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
人们常说佛教是一种讲智慧的宗教,这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理论的特点与实质。在佛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话,由是说明佛教是非常注重教义理论思想建设工作的。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没有一个好的思想指导,这个宗教是没有生命力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了2500余年,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流传,除了佛教的宽容性和文化性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教的理论吸引了广大的信众,于是它才有了如此不衰的长久生命力。
佛教主张人人得道觉悟,佛本人就是大觉者。既要觉悟,除了亲自参与修行实践外,还要从理论上了解佛教的义理,要知道佛教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知其源,又知其变,只有才能完全掌握和领会佛教的根本道理。仅有佛教的修行实践的工夫,对佛教的义理不知道,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因为实践是要依靠理论来指导的,离开了理论的实践,犹如盲人摸象,犹如在黑暗的长夜中永远看不见光明,始终不能走出来。
所以,我们学习佛教的教义理论,目的就是建立佛教的世界观,用佛教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通过“开智”,即打开智慧之门,让我们的头脑和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清醒,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学习佛教理论,正确区分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坚持正信,反对迷信,不被一些假象和邪教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维护佛教。
中国佛教是世界佛教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一、时间长。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而且一直没有断过;二、影响大。佛教在中国不仅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还对亚洲其它国家的社会文化与宗教发生过深刻地影响,现在又对世界宗教与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影响;三是形态全。在世界佛教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各种不同的佛教派别,重要的有中国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支。这三种形态的佛教在我国都存在,至今仍在流传,这在世界各个佛教国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佛教的特点,了解了中国佛教的历史,掌握了各个宗派的思想特点和理论形态,就会对过去久远的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会为中国佛教先哲的深邃智慧和探索理论的勇气折服,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于是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为弘扬佛法一往无前。
学习佛教教义和理论,最初感到困难的是佛教派别众多,理论繁杂,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做起?要改变这种情况,有几点是应当必须具备的基础。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佛教基础知识。佛教的名相特殊,含义甚广,需要有一定的佛学的基本知识才能理解,如果连最起码的佛教知识都不具备,不可能学习佛教的理论。其次,要有佛教史的基本常识。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各个历史阶段,佛教思想想史上的从小乘到大乘,从般若空性到一切唯识,从涅槃佛性实有到隋唐佛学的心性论,再到宋元以后的三教融合都是这些历史阶段的理论变化的产物,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就能根据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情况,正确理解它的思想理论的特点,于是面对佛教的繁杂理论,就不会再被视为畏途。第三,要有一定的基本语言的训练,特别是古代汉语的知识。佛教的基本经典,大部分是来自于印度,这是用古印度梵文撰写的,后来中国人将它们译成汉文等文字,保存至今。梵文佛经现在已经很少了,一般人不容易看到,既使见到也读不懂,因为梵文现在也基本不用了,只有少数专家仍在使用,把它作为一种学问而加以研究。中国的佛经,不管是翻译的还是由中国人撰述的,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所以要了解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教义理论,必须要阅读原典,没有这一能力,同样也不能顺利进入学习的阶段。最后,还要有一定的佛教以外的各种基本知识。佛教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各个社会连为一体,并且互相影响。学习佛教,既要知道印度历史的基本常识,也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常识,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家、道教与儒家文化与佛教一直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要深入了解佛教的教义理论思想,不懂儒道二家的文化也不行。此外,当代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知识对学习佛教教义理论,分析它的特点,把握其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样重要。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