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阶位。信行认为,佛教已经进入了末法期的时代,唯他自己是一乘菩萨,第二、三阶位的人,当信当行当学“普真普正佛法”的三阶教法,即可获得解脱。
隋朝的历史不长,总共只有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对中国佛教来讲,这一时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隋代的几位皇帝对佛教非常尊敬,隋炀帝从小就由比丘尼抚养长大,礼佛虔诚,因此在他们的护持下,佛教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其次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佛经翻译活动与佛教义学的研习论争,中国佛教僧人对佛教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之地域性的佛教特点也已形成,这些都是促使出现中国佛教独立品格的内在原因,因此,佛教的繁荣是必然的。
大唐盛世,社会开放,经济富庶,思想活跃,佛教在这个大背景下进入了最高的发展阶段。除了统治阶级尊崇佛教外,在民间佛教也广泛流传,每逢佛教节日,街头人群堵塞,听经者无数。此外许多士大夫也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结交僧人为荣。在僧人中有不少学问高深的人,他们为了学习更多的佛教理论,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西方印度取经留学,回国以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而由中国僧人撰写的佛教著作则更多,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宝库,促进了佛学的繁荣。
唐僧玄奘是唐代佛教第一人。他留学印度17年,遍学大小乘著作,回国后在唐太宗和玄宗的支持下,致力于翻译印度佛经的工作,译出不少著名的佛教典籍。玄奘和弟子窥基在长安建立法相宗,以擅长于从分析法相入手来表达佛法而得名。该宗以《成唯识论》、《瑜珈师地论》、《解深密经》为根本经典。主张“万法唯识”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人的主观之识而得到的。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赖耶八种识。阿赖耶识最重要,是一切现象的根源,它能变现世界,是“种子识”,所以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它还主张,成佛之人有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性五种种姓,这也是由阿赖耶识所决定的,不可更改,而且有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佛。玄奘系统地将因明学传入中国,对佛教因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因其理论在思维上有很深的层次,同时又十分烦琐,因之难于普及。
华严宗是在女皇武则天的支持下创宗的,大行于世。该宗因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实际创始人是三祖法藏。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封为国师,故华严宗又名“贤首宗”。该宗主张法界缘起,又名“法界宗”。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理”是事物的本体,成就佛智的认识;“事”是事物的现象,属于世俗的颠倒认识,所以理事关系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来源。“一真法界”为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一切现象皆由“心”随缘而起,离开了心则别无一物。一切事物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无碍。一与多、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六种相虽不相同,但是就其体性而言,是相即相入的情况,在宇宙中每一种事相都体现着六相相辅相成的圆融关系,并且不出达到佛智的十种法门,即十玄门。该宗还认为,众生只要离开妄想,佛教所说的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可以现前,于是就可以成佛,得到解脱。在判教理论上,该宗分为“五教”、“十宗”,认为自己以圆融为特点,教法最究竟,是“圆教”,或自称“一乘圆教”、“圆明俱德宗”及“别乘一教”,其它的派别,包括印度的佛教都是“偏教”。
法相宗与华严宗都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创宗立说的,但是由于它们的理论色彩浓厚,教义烦琐,故流传不广,且历史也不长。而由民间自觉兴起的宗派——禅宗与净土宗,因理论简捷,修行不难,故流传广泛,影响日增。
禅宗因以禅来概括佛教修习的全部内容而得名。又以“传佛心印”,故又名“佛心宗”。早期禅宗主要有二派。神秀在北方恪守传统教法,主张坐禅息念,拂尘看净,渐悟成佛,史称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教,主张不拘形式,不执着于名词概念,不重坐禅,只要内心直觉顿悟,即心即佛,就可成佛,史称南宗。最后南宗流行最广,北宗渐渐不显。禅宗以《坛经》为所依的根本经典,《金刚经》也是教徒经常使用的典籍。该宗宣扬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思想,主张不立文字,不假外求,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净土宗以信徒往生西方净土而得名。唐代道绰是净土宗的真正创始人,他讲解《观无量寿经》200遍,著《净土论》2卷,将禅定念佛改为口唱念佛,提倡阿弥陀净土。弟子善导推行广化,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深入民间。该宗以龙树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之“三经一论”为所依经典。主张人们所居住的现实世界是“秽土”、“尘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净土”、“佛国”,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中之最殊胜者。人们只要临命终时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往生西方净土,达到解脱。
在唐代还有二个特色的宗派,即律宗和密宗。前者因重视戒律的传讲而得名。其创始人道宣律师晚年在终南山潜心著述,故律宗又名“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律宗以《四分律》为根本经典,在教义上把佛教分为“化教”和“制教”二种。“化教”为三学之中的定慧二学,又进一步分成小乘的性空教,讲习大乘“浅义”般若经典的相空教和体现大乘“深义”唯识学说的唯识圆教。“制教”是戒学。因对戒体,即修行持戒的主体之看法不同,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南山宗自认为戒体即是通过一定的仪规薰成于阿赖耶识中之无漏种子,以无表色为体,故本宗属于说“深义”的唯识圆教宗。约与道宣同时,在北方还有法礪撰《四分律》旧疏,依《成实论》言戒体为色法,建立弘律的相部宗。
密宗是受印度晚期佛教“密教”影响后而建立的一个宗派,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在唐都长安创立,主要在上层社会中流传。密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前者属于胎藏部,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造出世界万物,前“五大”为“色法”,是胎藏界;后者属于金刚部,认为识是“心法”,为金刚界。色法和心法二者统摄宇宙,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佛与众生皆具色心,同具佛性。众生修行以手结印契之身密,口诵真言之语密,心观大日如来之意密,三密相应,即可成佛。
从上述可以看出,隋唐时代的佛教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繁荣的,它的发展理路是经过般若学的空性之学,到涅槃佛性有、万法唯识,最后至三密相应。这与印度佛教教义思想的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上一致的。说明了中国佛教的教义思想始终与印度佛教的教义思想是不能完全脱离开来,既使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宗派禅宗也在基本教义理论上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其所强调的禅学,都是在印度禅定理论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发挥而已。隋唐佛教的教义思想的中心是关于成佛的问题,也就是说关心佛性是否存在的重大理论建设,每个宗派都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鲜明见解,例如天台宗的止观双运,法相宗的转识成智,律宗的戒体,禅宗的顿渐等等,这些思想牵涉到心性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建设提供了重大的启发意义,因此在不管在中国哲学史还是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隋唐佛教繁荣的标志,是取得了理论上的成就,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一套较完整的学说,以及一套修行的实践法门,这些成就,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派之间的竞争与相互取长补短,同时也在进行优胜劣汰。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宗派由于不适应社会情况很快就不再流行了。同时在这些宗派中,每个宗派都有固定的传教对象,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在有文化的士大夫或学问僧中流传,密宗主要是统治者热衷,律宗重在佛教僧团,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广泛流传在大众中间。到了晚唐唐武宗灭佛后,中国佛教最后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流传下来,其它宗派虽然也有过中兴,但最后都没有完整地继承下来。但是它们对中国佛教理论所做的创造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而且正是由于这些贡献,为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界中争得了一席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学人。
三、宋元明清佛教理论的内外融和之思潮
中国佛教理论从中唐以后,与儒学和道学与道教进一步相互融合,步入宋代以后,形成了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主流。佛教界人士高唱三教合一,认为儒学、道学和佛学三家之间都是相通的,目的是一样的,境界也是相同的。指出三教皆以无我之体,利生之用为特点,但在用处上则又有明显地不同。孔子教人经世治国,要人做尧舜,只化止中国;老子思复太古,遵轩黄为祖;佛教则恩被三千世界,至广至大,无所拣择。但是后人不知此三教的同处,却执于一教,如能破除我执,就能成为一家。又强调孔老即佛的化身,“是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世人若到了心迹两忘的境界时,则就达到“万派朝宗,百川一味”了。所以“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谈得上学问。
以佛教界看法,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因为佛教主张万法唯心,明心见性,不假外求,反求诸身,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内圣是转化心性的功夫;道教主张“性命双修”,所谓性即心性。因此从本体的层面来就,三教之间的旨趣是相近的。“儒教教之以穷理尽性,释教教之以明心见性,道教教之以修真炼性。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各人胸中处有三教浑然,切不可向外骑牛觅牛去也。”三教之间,以一心为基础,“要在一心”,而一心又以参禅为最,是故有了一心之门,天地万物旨与我一体,因此一心是三教之精义也。佛教是三乘止观和人天止观,深浅不同,孔子是人乘止观,老子是天乘止观,“然虽三教止观,深浅不同,要…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