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黄夏年

  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于公元前后传入我国,至今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00年的路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的影响,同时也经过中国佛教徒的消化吸收、创新改造之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佛教。回顾中国佛教在教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探索和发挥创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理论的引进与消化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后汉书》记载楚王英“尚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浮屠”是“佛陀”的音译,这是说像贵族楚王刘英这样的人,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遵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牟子理惑论》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

  得道身灭尔。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说,佛教的“道”,使人至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这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非常相近,因此“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佛教与老子都是以“无为”为其特点,“无为”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以周公、孔子为特点的儒家之学主张积极入世,积极参与国家与社会的各种事务,这是“有为”;而佛教与道教则主张远离现实社会,修仙得道或进入涅槃境界,顺其自然,即是“无为”。此外,以佛教禅修为特点的禅数学也主张修安般定或数息观,所以佛教也被理解成“息意去欲”四个字,我们的祖先就说过:“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玄学泛滥,大乘佛教般若学也开始传入汉地。般若学以谈空为宗旨,主张空不离有,有不离空,空有双遣。玄学谈论的是有无、自然等思想,因此言虚无的玄学和谈空有的般若学有一定的共通性,注定了早期传入的般若学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系统地般若学著作还没有全部译介出来,人们对般若学的理解一是根据中国的传统经典来附会,这种方法叫作“格义”.另一种方法是将多种译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叫作“会本”.东晋释道安法师就是较早采用这两种方法来会解佛教义理。在佛门内部因理解般若空义的不同,则出现了六家七宗之不同的派别。据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研究,这些谈空论有的派别主要表现在,或主空无,或主色无,或主心无,他们都偏离了佛教所说的非有非无的中道认识论。一直到了后秦鸠摩罗什来华系统地译出了般若类经典,人们对佛教的空之思想才有了真正的、完全的理解,罗什的弟子僧肇评点了六家七宗,确立了佛教的正确空观,将中国佛教哲学引向深入,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北朝的佛教形势是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实践。佛性思想是南朝佛教的又一重要思潮。由于它关系到佛教徒能不能成佛之信仰和果报的问题,因此在当时显得十分重要。东晋慧远曾提出“形尽神不灭”的主张,认为神识虽然无形无迹,但能感应到它的存在,所以可以证明它是轮回报应的主体。南朝宋初开始形成了形神问题的讨论,到了梁朝这个争论达到了最高峰,以梁武帝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灵魂不灭,因果报应是存在的,范慎提出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识有灭,不存在因果报应的问题。不久,随着《涅槃经》的传入,佛性思想论说在中国佛教界众说纷纭,据说达十一家之多,不异于魏晋时代般若学的繁盛。释道生明确倡导“一切从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断了善根,不愿出离的众生也可成佛。这个佛性说一方面是继两汉以来的灵魂不灭讨论的延续,另一方面又把儒家的人性论结合起来,同时还为以后隋唐时期出现的心性论打下了基础。

  北朝佛教重视实践的结果,是给中国佛教史和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一大批东方艺术瑰宝。禅修也成为北朝佛教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禅学是北朝佛学的特点之一,以少林寺菩提达磨一系的禅学的发达对后世的影响甚深,后出的中国民族化佛教宗派,影响最大的宗派之——禅宗就与这时的禅学有着直接而紧密地联系。而南朝的禅学以慧思达到了高峰,慧思通过研究禅学和般若学等,创立了自己的止观禅修法门和理论,对后来出现的天台宗有着重要的影响,慧思因此被后来的天台宗弟子奉为天台宗开山祖师。

  南北朝译经的是非常繁荣和发达的,很多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都被陆续翻译出来,如《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伽经》、《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大乘起信论》等等,这些经典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促进了佛教义学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在佛教界内部还产生许多专门研习某一经典或以印度佛教的一派经典为主的师派学说。重要的有:涅槃学派、成实论师、南北地论师等等,这些学派同样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后来佛教理论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民间下层,观音信仰和弥勒信仰,以及净土信仰也弥漫各地。

  两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虽然开始摆脱了依附于黄老的情况,正在独立出来,与儒道二教鼎立。但是佛教的学说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社会,它与中国传统思想仍然处于磨合的阶段,有时甚至与儒道二教处于对立冲突的情况。儒道二教为了维持正统的地位,经常通力合作,攻击佛教。特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冲突最为明显。南朝的发生的关于夷夏的争论主要就是通过思想论争论形式表现出来的,儒道批评佛是外神,是夷戎的教法,僧人出家,不亲不孝,与中国传统不合。北朝则通过武力的灭佛措施,试图用行政的手段来消灭佛教。佛教与统治阶级也时有矛盾,沙门是否要跪拜国王的问题曾在南朝引起了大争论,这是王权与教权之间的争夺。而北朝则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从传入到走向繁荣的初步阶段,虽然这一时期尚未完全摆脱印度佛教的痕迹,中国佛教理论与哲学仍然带有印度佛教的理论与哲学的影响,但是由于佛教义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研习,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佛教鼎盛期的隋唐佛教理论起到先导作用。

  二、隋唐佛教的中国化佛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鼎盛的时期,佛教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唐代,因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开始成为社会宗教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佛教不仅彻底摆脱了受儒道二教的影响的樊蓠,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哲学、艺术、建筑等等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大唐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国门,流向东亚的朝鲜与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等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并为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隋代起,中国佛教则真正走向自立,这不仅表现在创宗立派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教义理论上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根据本宗派的理论需要,建立了自己的判教理论。“判教”,就是针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以历史或一定的思想逻辑为线索进行梳理、整合,以此来凸显本宗与其它宗的区别。

  智顗建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民族化宗派——天台宗,该宗是以地名命名的佛教派别,尊印度龙树为初祖,以《法华经》为理论依据,奉智顗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基本经典,故又名法华宗。天台宗融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实践的佛学特点,主张止观并用,强调既要重视学习理论,又要重视坐禅修行。在认识世界方面,强调心、真如等同,世界万有,各种事物皆为一心的产物,是为“一念三千”。并以圆融统一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万物,认为虽然世界上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显现空相,是一种假名。但是它不是全空全假,而是非空非假,从中道来认识这种空假,就体现了空假中为一,是名“三谛圆融”。在修行上,天台宗要求“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只有实行了这种观法,才能除掉“无明”,获得涅槃解脱。它还对佛教进行了“判教”。认为自己是最高的法华涅槃时,属于教义圆满的圆教。

  天台宗的出现,标志着传入的印度佛教理论思想的中国化道路正在变得成熟起来。受般若学的影响,以吉藏为代表的研究三论的三论宗也蔚为一时。“三论”是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三部论,所以这是一个以佛教论著为名的宗派。该宗讲空析空,重在义理的细微分别。尤其在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原因时,三论宗教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例如在坚持“一切皆空”的前提下,强调用世俗谛和真谛之二谛来认识世界皆幻的真实不虚的道理,突出“八不中道”的实相义。

  隋代出现的三阶教在理论上也有特点。“三阶”是根据佛教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之三个阶段的理论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主张。所以这是一个根据理论特点而命名的一个宗派。三阶教的创始人是信行,他将佛教从时间的“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佛在世时是第一阶,佛灭1500年内是第二阶,佛灭1500年后是第三阶。此“三阶”也可以被视为概括佛教从创立到成长再到衰灭的全部过程。从世界的组成的“处”划分为:一乘世界是佛教的最好世界,也名莲花藏世界,是第一阶处。第二、第三阶处是三乘世界,也名五浊世界、娑婆世界、盲暗世界、三界火宅,又名三乘众生十恶世界。从根机的“位”划分为:第一阶位是圣贤菩萨阶位,第二阶位是根基不定,可成大乘人,也可成不是大乘人的不定阶位,第三阶位是偏执于空,或偏执于有的邪解邪行的…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