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階位。信行認爲,佛教已經進入了末法期的時代,唯他自己是一乘菩薩,第二、叁階位的人,當信當行當學“普真普正佛法”的叁階教法,即可獲得解脫。
隋朝的曆史不長,總共只有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但是對中國佛教來講,這一時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隋代的幾位皇帝對佛教非常尊敬,隋炀帝從小就由比丘尼撫養長大,禮佛虔誠,因此在他們的護持下,佛教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外部環境。其次經過了長達幾百年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佛經翻譯活動與佛教義學的研習論爭,中國佛教僧人對佛教的理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加之地域性的佛教特點也已形成,這些都是促使出現中國佛教獨立品格的內在原因,因此,佛教的繁榮是必然的。
大唐盛世,社會開放,經濟富庶,思想活躍,佛教在這個大背景下進入了最高的發展階段。除了統治階級尊崇佛教外,在民間佛教也廣泛流傳,每逢佛教節日,街頭人群堵塞,聽經者無數。此外許多士大夫也對佛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結交僧人爲榮。在僧人中有不少學問高深的人,他們爲了學習更多的佛教理論,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西方印度取經留學,回國以後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而由中國僧人撰寫的佛教著作則更多,極大地豐富了佛教的理論寶庫,促進了佛學的繁榮。
唐僧玄奘是唐代佛教第一人。他留學印度17年,遍學大小乘著作,回國後在唐太宗和玄宗的支持下,致力于翻譯印度佛經的工作,譯出不少著名的佛教典籍。玄奘和弟子窺基在長安建立法相宗,以擅長于從分析法相入手來表達佛法而得名。該宗以《成唯識論》、《瑜珈師地論》、《解深密經》爲根本經典。主張“萬法唯識”的思想。認爲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由人的主觀之識而得到的。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賴耶八種識。阿賴耶識最重要,是一切現象的根源,它能變現世界,是“種子識”,所以法相宗又稱“唯識宗”。它還主張,成佛之人有聲聞、緣覺、菩薩、不定、無性五種種姓,這也是由阿賴耶識所決定的,不可更改,而且有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佛。玄奘系統地將因明學傳入中國,對佛教因明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因其理論在思維上有很深的層次,同時又十分煩瑣,因之難于普及。
華嚴宗是在女皇武則天的支持下創宗的,大行于世。該宗因奉《華嚴經》爲根本經典而得名。實際創始人是叁祖法藏。法藏曾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封爲國師,故華嚴宗又名“賢首宗”。該宗主張法界緣起,又名“法界宗”。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理”是事物的本體,成就佛智的認識;“事”是事物的現象,屬于世俗的顛倒認識,所以理事關系是認識世界的主要來源。“一真法界”爲世界一切現象的本源,一切現象皆由“心”隨緣而起,離開了心則別無一物。一切事物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圓融無礙。一與多、總與別、同與異、成與壞六種相雖不相同,但是就其體性而言,是相即相入的情況,在宇宙中每一種事相都體現著六相相輔相成的圓融關系,並且不出達到佛智的十種法門,即十玄門。該宗還認爲,衆生只要離開妄想,佛教所說的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可以現前,于是就可以成佛,得到解脫。在判教理論上,該宗分爲“五教”、“十宗”,認爲自己以圓融爲特點,教法最究竟,是“圓教”,或自稱“一乘圓教”、“圓明俱德宗”及“別乘一教”,其它的派別,包括印度的佛教都是“偏教”。
法相宗與華嚴宗都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創宗立說的,但是由于它們的理論色彩濃厚,教義煩瑣,故流傳不廣,且曆史也不長。而由民間自覺興起的宗派——禅宗與淨土宗,因理論簡捷,修行不難,故流傳廣泛,影響日增。
禅宗因以禅來概括佛教修習的全部內容而得名。又以“傳佛心印”,故又名“佛心宗”。早期禅宗主要有二派。神秀在北方恪守傳統教法,主張坐禅息念,拂塵看淨,漸悟成佛,史稱北宗。慧能在南方傳教,主張不拘形式,不執著于名詞概念,不重坐禅,只要內心直覺頓悟,即心即佛,就可成佛,史稱南宗。最後南宗流行最廣,北宗漸漸不顯。禅宗以《壇經》爲所依的根本經典,《金剛經》也是教徒經常使用的典籍。該宗宣揚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的思想,主張不立文字,不假外求,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淨土宗以信徒往生西方淨土而得名。唐代道綽是淨土宗的真正創始人,他講解《觀無量壽經》200遍,著《淨土論》2卷,將禅定念佛改爲口唱念佛,提倡阿彌陀淨土。弟子善導推行廣化,士女奉者,其數無量,深入民間。該宗以龍樹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世親的《往生論》之“叁經一論”爲所依經典。主張人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是“穢土”、“塵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淨土”、“佛國”,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中之最殊勝者。人們只要臨命終時口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達到解脫。
在唐代還有二個特色的宗派,即律宗和密宗。前者因重視戒律的傳講而得名。其創始人道宣律師晚年在終南山潛心著述,故律宗又名“南山宗”或“南山律宗”。律宗以《四分律》爲根本經典,在教義上把佛教分爲“化教”和“製教”二種。“化教”爲叁學之中的定慧二學,又進一步分成小乘的性空教,講習大乘“淺義”般若經典的相空教和體現大乘“深義”唯識學說的唯識圓教。“製教”是戒學。因對戒體,即修行持戒的主體之看法不同,可分爲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叁宗。南山宗自認爲戒體即是通過一定的儀規薰成于阿賴耶識中之無漏種子,以無表色爲體,故本宗屬于說“深義”的唯識圓教宗。約與道宣同時,在北方還有法礪撰《四分律》舊疏,依《成實論》言戒體爲色法,建立弘律的相部宗。
密宗是受印度晚期佛教“密教”影響後而建立的一個宗派,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在唐都長安創立,主要在上層社會中流傳。密宗所依據的經典是《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前者屬于胎藏部,認爲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造出世界萬物,前“五大”爲“色法”,是胎藏界;後者屬于金剛部,認爲識是“心法”,爲金剛界。色法和心法二者統攝宇宙,色心不二,金胎爲一。佛與衆生皆具色心,同具佛性。衆生修行以手結印契之身密,口誦真言之語密,心觀大日如來之意密,叁密相應,即可成佛。
從上述可以看出,隋唐時代的佛教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非常繁榮的,它的發展理路是經過般若學的空性之學,到涅槃佛性有、萬法唯識,最後至叁密相應。這與印度佛教教義思想的的發展方向是基本上一致的。說明了中國佛教的教義思想始終與印度佛教的教義思想是不能完全脫離開來,既使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族宗派禅宗也在基本教義理論上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響,其所強調的禅學,都是在印度禅定理論基礎上的再創造和發揮而已。隋唐佛教的教義思想的中心是關于成佛的問題,也就是說關心佛性是否存在的重大理論建設,每個宗派都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鮮明見解,例如天臺宗的止觀雙運,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律宗的戒體,禅宗的頓漸等等,這些思想牽涉到心性的問題,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建設提供了重大的啓發意義,因此在不管在中國哲學史還是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隋唐佛教繁榮的標志,是取得了理論上的成就,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一套較完整的學說,以及一套修行的實踐法門,這些成就,又反過來促進了各派之間的競爭與相互取長補短,同時也在進行優勝劣汰。經過實踐的檢驗,一些宗派由于不適應社會情況很快就不再流行了。同時在這些宗派中,每個宗派都有固定的傳教對象,例如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在有文化的士大夫或學問僧中流傳,密宗主要是統治者熱衷,律宗重在佛教僧團,只有禅宗和淨土宗廣泛流傳在大衆中間。到了晚唐唐武宗滅佛後,中國佛教最後只有禅宗和淨土宗流傳下來,其它宗派雖然也有過中興,但最後都沒有完整地繼承下來。但是它們對中國佛教理論所做的創造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而且正是由于這些貢獻,爲佛教思想在中國思想界中爭得了一席地位,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學人。
叁、宋元明清佛教理論的內外融和之思潮
中國佛教理論從中唐以後,與儒學和道學與道教進一步相互融合,步入宋代以後,形成了叁教合一思想的發展主流。佛教界人士高唱叁教合一,認爲儒學、道學和佛學叁家之間都是相通的,目的是一樣的,境界也是相同的。指出叁教皆以無我之體,利生之用爲特點,但在用處上則又有明顯地不同。孔子教人經世治國,要人做堯舜,只化止中國;老子思複太古,遵軒黃爲祖;佛教則恩被叁千世界,至廣至大,無所揀擇。但是後人不知此叁教的同處,卻執于一教,如能破除我執,就能成爲一家。又強調孔老即佛的化身,“是知叁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迹也。”世人若到了心迹兩忘的境界時,則就達到“萬派朝宗,百川一味”了。所以“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只有知道了這一點,才談得上學問。
以佛教界看法,叁教合一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心性論,因爲佛教主張萬法唯心,明心見性,不假外求,反求諸身,儒家主張內聖外王,內聖是轉化心性的功夫;道教主張“性命雙修”,所謂性即心性。因此從本體的層面來就,叁教之間的旨趣是相近的。“儒教教之以窮理盡性,釋教教之以明心見性,道教教之以修真煉性。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是各人胸中處有叁教渾然,切不可向外騎牛覓牛去也。”叁教之間,以一心爲基礎,“要在一心”,而一心又以參禅爲最,是故有了一心之門,天地萬物旨與我一體,因此一心是叁教之精義也。佛教是叁乘止觀和人天止觀,深淺不同,孔子是人乘止觀,老子是天乘止觀,“然雖叁教止觀,深淺不同,要…
《中國佛教理論思想發展史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