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所治之病,俱全先破我執爲第一步功夫。”叁教之間的關系是:“儒,吾履也;道,吾冠也;釋,吾衣也。”儒者的天命,即凡聖共有之妙性,衆人與聖賢皆同一此性。“若能依道修習,忘情合性,則衆人亦可以至于聖賢也。”故“四書五經中,無一句一字,不是佛法的中第一義谛也。”
叁教之間最顯著的相同處還在于倫理道德功能的發揮。由于儒釋道叁教都講爲善去惡,講積德行善,因此佛教認爲佛教的道德有助于王化,有助于社會道德的建立,契嵩和尚就曾經“以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把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相比附,宣稱佛教講孝,收拾人心,雖然人們通常把佛教看作是出世間的學說,儒道二家是入世的學說,但是佛教強調自己首先還是入世的,是在入世之後才出世的,即沒有入世,就談不上出世,所以說到底佛教還是世間的學說,這樣就更好地把入世和出世之間給統一起來了。佛教強調,“爲學有叁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此叁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由是說明了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叁教一家,同佐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但從五乘次序觀來看,孔子是人乘之聖,老子是天乘之聖,佛教是超凡之聖,因此世人所要求聖人,最後非佛不行,如不入佛,就不能安于佛法。
佛教的傳統哲學如華嚴哲學、天臺哲學和禅宗哲學仍然受到了佛教界人士的重視,也被儒道二家人士大量引用和研究。但是一些佛教僧人在談論叁教合一的思想時,很多人除了承認叁教合一的趨勢之外,又對叁教又作出分判,有意識地將佛教與儒道二教分別開來,將佛教突出出來。他們認爲儒教是人乘,道教是天乘,佛教超出了人天之乘。或者說儒教是通教,道教是別教,佛教是圓教。佛教徒說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百姓,定名分,正上下,沒有離開分別認識的判斷。老子比孔子進一步,以絕情棄智,忘形去欲,以無爲爲宗極,但他還是未打破生死之窠臼,只有佛教的唯識一心觀,才真正勘破了生死,是大圓滿法。因此老莊的學說,不能不靠佛教來進一步證明,其學說和最高境界,不出佛家的唯心識觀的影響。佛教中的唯心識觀是最全面、最圓滿的。在修行上,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儒家之說,似爲頓悟,道教之學擬爲漸修,儒家勝道教一籌。執儒家說法,有如陷于狂禅,執道教之理,而無實證。所以“今約叁聖立教本意,直謂可同;以無非爲實施權故也,約叁教施設門庭,直謂異可也。以儒老但說權理,又局人天,佛說權說實皆出世故也,約權,則功夫同而到家異,謂亦同亦異可也。”
從學說的特點而言,佛教是內學,儒家和道教是外學,內學是解決性命之學,外學雖談性命未及乎唯心,談報應,未及乎叁世,因此域內中土之學是外教,治于身;域外佛教之學是內教,治于心,所以內教高于外教,這種立場隨著時間越往後越明顯,以致于到清代時,雍正皇帝親自下斷語:“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與此相似的說法還有無盡居士《護法論》曰:“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髓。”
對自宋代以來的一些儒者指責佛教,佛教徒一方面強調儒家汲取佛教的內容來充實自己的理論,另一方面又用佛教的理論來駁斥儒者對佛教的攻擊。如對古代一直有人誤解佛教不講孝,因爲出家人不奉伺父母,斷絕六親;又剃發毀膚,違反了儒家所說身之所授之父母,不得毀傷的傳統古訓。佛教解釋說,佛教也是講孝的,而且“皆以孝順爲宗”。不過佛家講孝,是以戒爲名,而且佛教的“出世間孝”中還可以分爲叁個層次,供佛做佛事,只是小孝;了脫生死,只是中孝;解脫衆生,才是大孝,所以佛教的孝道是無上大道。以此證明佛教的孝最高。
這一時期的佛教哲學還表現在佛教界內部的融和思潮,具體地說就是禅淨合流,宗教合一。“宗”意謂“宗通”,特指禅宗;“教”爲言教,即所謂“教說”,特指教下諸宗。“融通宗教”在佛教界內部非常流行。宋代張商英曾聽圓悟克勤講華嚴教義和禅宗機語後說:“夫圓悟融通宗教若此,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非宗說俱通,安能爾耶。”克勤也曾自許說:“老漢生平,久曆從席,遍通知識,好窮究諸宗派,雖不十分洞貫,然十得八九。”可見他的思想和修學已達到了融通宗說的境地。正是基于這樣的修學和思想修養,克勤寫出了影響巨大的“宗門第一書”《碧岩錄》。憨山認爲“古今開辟,本末貫通,借曰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他對禅淨雙修有獨特見解,說:“所雲坐禅,而禅亦不屬坐。若以坐爲禅,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
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
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
”他勸人念佛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 無異元來說:“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舉一綱則衆目張。”正確的理解應是有宗有教,得到了宗,則對佛教的一言一字都作了最好的理解,所以諸教中有宗旨。如果不知宗旨,只拘泥于文字,則宗就是教,並沒有真正掌握佛法。教有千差萬別,但宗旨卻一,教的特點是博通文義,宗則是直下真參,“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參無頃刻之間。非一日之功,尋其流也。無頃刻之間,得其源也。”尋流得源不在教,則在人也。所以宗與教既一而二,也二而一,真參固然是第一義,但教中也有具載,不可偏廢,而且得教之後,才能得到綱領。禅與淨土的關系也是不二的,“禅淨無二,而機自二。”止觀法門攝收包括叁藏在內的全部佛教,而全部佛教中又可以概括爲止觀二字,“若人精修止觀,可謂尋流而得其源也。”明本在提倡“看話禅”的同時,還極力倡導“四宗一旨”。“四宗”就是密宗、禅宗、律宗和包括天臺、華嚴和唯識叁宗的教門。“一旨”就是說這四宗都是“一佛之旨”,弘揚的都是“佛心”。他說:“密宗乃宣一佛大悲拔濟之心也,教宗乃闡一佛大智開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莊嚴之心也,禅宗乃傳一佛大覺圓滿之心也。”既然四宗都是一佛之心,所以它們都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下優劣之分。他還用一年四季比喻四宗互不可缺,說:“夫四宗共傳一佛之旨,不可缺也。然佛以一音演說法。教中謂惟一佛乘,無二無叁,安容有四宗之別耶
謂各擅專門之別,非別一佛乘也。譬如四序成一歲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別也。其所不能別者,一歲之功也。密宗春也,天臺、賢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單傳之宗冬也。”對以往不重經教重修行的思想,佛教界人士也作了修正,認爲“禅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別覓禅教律,又豈于禅教律外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禅,看教,學律,皆與大事正心正法眼藏相應于一念間。”即以叁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如來一代時教。蕅益曾說“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參禅,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止觀,思維憶持現前一念名爲念佛。”由此可見,融合諸宗的思想特點是合叁歸一,即合禅教律歸于淨土一門。他的這種思想實際就包含著禅教一致,禅淨一致的內涵。認爲禅教不可分裂,關鍵在于根機。禅淨之間“應機不同而功用無別。”對教門分宗的關系,元賢指出,如禅宗“門風之別,所宗有五,其實皆一道也。”“禅教律叁宗,本是一源,後世分之爲叁,乃其智力弗能兼也。以此建立釋迦法門,如鼎叁足,缺一不可,合之則俱成,離之則並傷。……叁宗之中,難莫難于禅,教次之,律又次之。”等等。
總之,佛教界在宋元明清以後,在思想上對外一方面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走叁教合一的主流道路,但是同時也在注意自己的地位,堅持佛教本位和主體性,對內則全面走向融合諸宗的道路,反映了中國佛教在發展自己的思想的真實情況。
四、學習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目的與意義、方法
從世界宗教與印度宗教的發展史上來看,各種宗教的禮儀儀軌與修行實踐在很多地方都有共通之處,唯其有著根本區別或不同的地方,還是在于理論形態的根本差異,說到底就是世界觀不同。佛教注重世界觀的理論建設,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世界觀學說,它既是豐富了世界思想知識的寶庫,也是對人類思想文明作出的傑出貢獻。
人們常說佛教是一種講智慧的宗教,這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理論的特點與實質。在佛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話,由是說明佛教是非常注重教義理論思想建設工作的。一個宗教沒有一個成熟的理論,沒有一個好的思想指導,這個宗教是沒有生命力的,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了2500余年,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流傳,除了佛教的寬容性和文化性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教的理論吸引了廣大的信衆,于是它才有了如此不衰的長久生命力。
佛教主張人人得道覺悟,佛本人就是大覺者。既要覺悟,除了親自參與修行實踐外,還要從理論上了解佛教的義理,要知道佛教說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既知其源,又知其變,只有才能完全掌握和領會佛教的根本道理。僅有佛教的修行實踐的工夫,對佛教的義理不知道,算不上一個合格的佛教徒,因爲實踐是要依靠理論來指導的,離開了理論的實踐,猶如盲人摸象,猶如在黑暗的長夜中永遠看不見光明,始終不能走出來。
所以,我們學習佛教的教義理論,目的就是建立佛教的世界觀,用佛教的思維和認識方法來看待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通過“開智”,即打開智慧之門,讓我們的頭腦和思想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清醒,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提高。學習佛教理論,正確區分佛教與其它宗教的區別,堅持正信,反對迷信,不被一些假象和邪教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立場,維護佛教。
中國佛教是世界佛教的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特點是:一、時間長。中國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曆史了,而且一直沒有斷過;二、影響大。佛教在中國不僅全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還對亞洲其它國家的社會文化與宗教發生過深刻地影響,現在又對世界宗教與文化有了更廣泛的影響;叁是形態全。在世界佛教史上,曾經先後出現過各種不同的佛教派別,重要的有中國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叁支。這叁種形態的佛教在我國都存在,至今仍在流傳,這在世界各個佛教國家中也是獨樹一幟的。當我們了解了中國佛教的特點,了解了中國佛教的曆史,掌握了各個宗派的思想特點和理論形態,就會對過去久遠的中國佛教的思想發展有一個清晰的線索,會爲中國佛教先哲的深邃智慧和探索理論的勇氣折服,爲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所出的貢獻而感到驕傲,于是就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爲弘揚佛法一往無前。
學習佛教教義和理論,最初感到困難的是佛教派別衆多,理論繁雜,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做起?要改變這種情況,有幾點是應當必須具備的基礎。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佛教基礎知識。佛教的名相特殊,含義甚廣,需要有一定的佛學的基本知識才能理解,如果連最起碼的佛教知識都不具備,不可能學習佛教的理論。其次,要有佛教史的基本常識。佛教經曆了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各個曆史階段,佛教思想想史上的從小乘到大乘,從般若空性到一切唯識,從涅槃佛性實有到隋唐佛學的心性論,再到宋元以後的叁教融合都是這些曆史階段的理論變化的産物,如果我們知道了這一思想理論發展的基本線索,就能根據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的情況,正確理解它的思想理論的特點,于是面對佛教的繁雜理論,就不會再被視爲畏途。第叁,要有一定的基本語言的訓練,特別是古代漢語的知識。佛教的基本經典,大部分是來自于印度,這是用古印度梵文撰寫的,後來中國人將它們譯成漢文等文字,保存至今。梵文佛經現在已經很少了,一般人不容易看到,既使見到也讀不懂,因爲梵文現在也基本不用了,只有少數專家仍在使用,把它作爲一種學問而加以研究。中國的佛經,不管是翻譯的還是由中國人撰述的,都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所以要了解印度和中國的佛教教義理論,必須要閱讀原典,沒有這一能力,同樣也不能順利進入學習的階段。最後,還要有一定的佛教以外的各種基本知識。佛教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各個社會連爲一體,並且互相影響。學習佛教,既要知道印度曆史的基本常識,也要了解中國曆史和中國文化的常識,特別是中國文化中的道家、道教與儒家文化與佛教一直有緊密地聯系,因此要深入了解佛教的教義理論思想,不懂儒道二家的文化也不行。此外,當代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知識對學習佛教教義理論,分析它的特點,把握其特征,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樣重要。
《中國佛教理論思想發展史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