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P2

  ..续本文上一页之夕袁(御史中丞袁愍孙)不能穷,于是敬以为师,令子弟悉从受戒。”释僧喜“亦善唱说,振誉于宋末齐初。”释慧重“常自为唱导,……大明六年勅为新安寺出家,于是专当唱说。”释法愿“又善唱导,及依经说法率自心抱,无事宫商,言语讹杂,唯以适机为要,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释法镜“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唱导”在民众中拥有广泛地影响,许多著名的唱导师都是当时皇帝和宫廷的座上客,士众归依,地位尊极。《高僧传》评论唱导:“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人迫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唐代以后,以宣唱为特点的唱导渐渐与梵呗相结合,明清以后,随着世俗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唱导为特点的佛事活动也颓变为与民间曲牌相结合和具有地域性、更具佛教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并先后分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当然,这种典型的佛教文化活动,随着佛教人才的匮乏,而渐渐地改变了它的初始形式,但是他的初衷依然未改,仍然在民间拥有影响。

  由上可见,唱导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其文化内涵深厚,不仅仅是佛教的仪式之一,而且还具有表演艺术的特点,并且一直扎根于佛门,影响波及整个社会,佛教僧人通过口述心传,将其沿续下来,予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这门仪式与艺术,也正在变得萎缩,目前正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整理。

  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教仪式之保护问题

  佛教仪式传到现在,已经成为定规,并被逐渐统一起来。近年来,佛教界人士正在不断努力提升佛教的文化品位,佛教的仪式也在这一提升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特别是在强调道风建设的思想指导下,佛教的仪式正在被佛门人士关注,诵经念佛,坐禅拜忏已经在整个佛教界里蔚然成风。但是社会毕竟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正在得到有关方面人士的重视,有复兴的的趋势,佛教界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大的发展,然而从总体上言,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尚不可能达到中古时期;就宗教来说,佛教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还是有限的。现在的中国社会,佛教更多的是依附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情况下而得到了生存空间,它并不是在广泛意义上,依靠自己的影响力而走向社会,它也没有在整个社会的大众中间进行传播。佛教界人士是更多的是在寺庙里面活动。因之其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少林武术之所以不能够被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也与佛教的影响力及其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里面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这个形势下,佛教的礼制不可能在社会上普及,其影响已经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特别是随着掌握佛教仪式的老一辈僧人正在离我们而去,已有千余年佛教历史的仪式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处在濒危的状态,亟待挽救。近年来一些学者与热心佛教居士,以及教内人士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佛教仪轨的整理与发扬有所恢复,然而总体下滑的趋势仍然是存在的,其形势还是严竣的。

  联合国提出的能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我们理解,就是凡是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应该是原生态的文化类型,并且正在处于边缘化的情况,就像现在全国一些地方政府将剌绣,甚至陕北民歌、无锡惠山泥人等等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而提出申请,那么对佛教来说,欲要将自己的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定。

  一千余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仅就佛教仪式来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佛教界不可能全部申请,也做不到这一点,正确的思路是从中选择符合联合国提出的三个基本条件,而且是当前最需要保护的项目,将其作为自己的申请对象。像上述的“唱导”仪式就可以被列为申请的项目之一,因为“唱导”是中国僧人创立的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然而现在佛门里面已经很少有人再去使用与关注,其真正地处于濒危的状态。此外也有人提出像佛教的“过堂”等仪式也可以申请列入,在此聊备一说。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其目的还是在于保护,使之能够被后人继承下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佛教界对保护文物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重要的文物,一是与佛教有关,像全国各地的艺术雕刻多与佛教有重要的关系。二是佛教寺院一直有收藏文物的传统,特别是与文字书画有关的文物,有很多都是通过寺院珍藏之后而传给后人。三是,佛教界本身就在创造文物,像中国历史上的佛教经典的写经与刻经活动,对中国文化的保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这一文化活动中创造了文物,历代各种雕造的藏经,对我们来说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珍品。此外,与雕造藏经有关的技术,如印刷术、木版雕刻技术等等都是古代具有原生态和艺术价值的项目,目前这一技术也随着先进的电脑排版,机器印刷而被淘汰,所以它们也可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从而得到应有的保护。

  虽然中国佛教界一直有着保护与创造文物的传统,但是也应该看到,佛教界所保护的更多的是一些已经成型,具有固化特点的物质,例如佛像雕刻与藏经图画等等。但对一些非物质的无形资产,佛教界并没有意识到要去保护起来,所以佛教界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在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非固化物质的保护。像佛教仪式就没有得到佛教界的很好保护,出于各种原因,佛教的仪式仪轨当前正在弱化,出家人中能够正确掌握与使用仪式,以及正确唱诵的人并不多,特别是一些不常用的特殊仪式或者在大型法会上使用的仪轨,了解的人更不多矣,以致于现在如果某一出家人能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就能受到寺院的欢迎,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保护佛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欲要保护佛教界自己的无形资产和品牌,首先要做的还是抢救性的工作,其中抢救人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经验,懂得规矩,满腹经纶的老一代僧人是佛教界的宝贵资源,尤其值得佛教界的重视。众所周知,当代中国佛教曾经有过一个断层,经过“文革”以后存留下来的老一代僧人,到了新世纪时已经所剩无几,其岁数至少也过了八十,有的甚至已经是九十或者是百岁的老人。笔者曾经在成都某一寺院见过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他的唱功非常好,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宁波某一寺院担任维那,主持寺院的法事,后来因为岁数已大,思乡心切而告老还乡。当时笔者曾经想对他做一些口述史的采访,但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暂时放下,事过一年以后再去寺院,告知已经圆寂,为此笔者深深感到痛心与惋惜。如果我们能在这位老人生前让他培养一些弟子,或者将他的绝活——唱诵予以录像或记录下来,至少我们能够在这方面留下一些珍贵的资料,这对整理佛教的仪轨必将有莫大的帮助。虽然现在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在致力于保护前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些学术单位正在忙于口述史和录像的工作,但是由于经费和种种其它原因,这些工作并没有全面展开,只是一些热心人士在做一些尽可能做的工作而已。其实这项工作最应该做的还是佛教界自身,只有佛教界对这些宝贵的无形资产重视了,才能彻底改变当前弱化的局面,所以要说保护,首先是对人才的抢救性保护。像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老人实施特别的保护政策,无锡市对能够制做惠山泥人的老一辈艺术家都专门拨出经费数万元,请他们带弟子,让他们手中的绝活能够传世。许多地方都把老一代的工艺大师捧为上宾,为他们配备具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就是想让他们把自己的技能传给后人。这些做法值得佛教界人士借鉴。

  其次佛教界要制定长期的保护计划。佛教仪式众多,佛教界人士应该摸底排查,编制名录,然后依照轻重缓急的次序,制订规划,对这些仪式进行有序的保护计划,同时还要加以整理和研究,让这些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千年仪轨得到新生。当前对佛教界来说,筹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并不是难事,关键还是在于观念的建立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领导层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充分重视,以身作则,推动整个佛教界形成重视文化,爱护遗产的风气,则千年的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以流传下来,嘉惠后人。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肯定是不能穷尽的。申请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重要,佛教界要将自己的项目纳入这个活动是必然趋势,但是也应看到,这需要过程,并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关键还是要在这方面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将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可喜的是现在整个社会与政府都在重视抢救文化遗产的工作,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佛教界也要顺潮流而行,乘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对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如果有更多的寺院参与,整个佛教界都能动员起来,那么佛教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就会早日来到,而且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寄希望于佛教界早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取得成功,实现佛教界在这方面的零的突破!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