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刍論▪P2

  ..續本文上一頁之夕袁(禦史中丞袁愍孫)不能窮,于是敬以爲師,令子弟悉從受戒。”釋僧喜“亦善唱說,振譽于宋末齊初。”釋慧重“常自爲唱導,……大明六年勅爲新安寺出家,于是專當唱說。”釋法願“又善唱導,及依經說法率自心抱,無事宮商,言語訛雜,唯以適機爲要,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釋法鏡“于是研習唱導有邁終古,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唱導”在民衆中擁有廣泛地影響,許多著名的唱導師都是當時皇帝和宮廷的座上客,士衆歸依,地位尊極。《高僧傳》評論唱導:“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談無常則令心形戰栗,語地獄則使怖淚交零,征昔因則如見往業,核當果則已示來報,談怡樂則情抱暢悅,敘哀戚則灑淚含酸,于是阖衆傾心,舉堂恻怆,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彈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後夜鍾漏將罷,則言星河易轉,勝集難留。又使人迫懷抱,載盈戀慕,當爾之時導師之爲用也。”唐代以後,以宣唱爲特點的唱導漸漸與梵呗相結合,明清以後,隨著世俗的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唱導爲特點的佛事活動也頹變爲與民間曲牌相結合和具有地域性、更具佛教音樂文化的一種形式,並先後分成了南北兩大流派。當然,這種典型的佛教文化活動,隨著佛教人才的匮乏,而漸漸地改變了它的初始形式,但是他的初衷依然未改,仍然在民間擁有影響。

  由上可見,唱導本身就具有悠久的曆史性,其文化內涵深厚,不僅僅是佛教的儀式之一,而且還具有表演藝術的特點,並且一直紮根于佛門,影響波及整個社會,佛教僧人通過口述心傳,將其沿續下來,予以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這門儀式與藝術,也正在變得萎縮,目前正需要我們加以保護和整理。

  叁、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佛教儀式之保護問題

  佛教儀式傳到現在,已經成爲定規,並被逐漸統一起來。近年來,佛教界人士正在不斷努力提升佛教的文化品位,佛教的儀式也在這一提升的過程中得到了強化,特別是在強調道風建設的思想指導下,佛教的儀式正在被佛門人士關注,誦經念佛,坐禅拜忏已經在整個佛教界裏蔚然成風。但是社會畢竟正在發生大的變化,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正在得到有關方面人士的重視,有複興的的趨勢,佛教界也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大的發展,然而從總體上言,佛教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尚不可能達到中古時期;就宗教來說,佛教在整個社會上的影響還是有限的。現在的中國社會,佛教更多的是依附在發展旅遊經濟的情況下而得到了生存空間,它並不是在廣泛意義上,依靠自己的影響力而走向社會,它也沒有在整個社會的大衆中間進行傳播。佛教界人士是更多的是在寺廟裏面活動。因之其空間是極其有限的。少林武術之所以不能夠被批准爲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除了在服從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也與佛教的影響力及其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裏面有很重要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形勢下,佛教的禮製不可能在社會上普及,其影響已經不可與往日相提並論,特別是隨著掌握佛教儀式的老一輩僧人正在離我們而去,已有千余年佛教曆史的儀式也在這個大背景下處在瀕危的狀態,亟待挽救。近年來一些學者與熱心佛教居士,以及教內人士關注這方面的內容,佛教儀軌的整理與發揚有所恢複,然而總體下滑的趨勢仍然是存在的,其形勢還是嚴竣的。

  聯合國提出的能夠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申報要有叁個基本條件,即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于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我們理解,就是凡是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應該是原生態的文化類型,並且正在處于邊緣化的情況,就像現在全國一些地方政府將剌繡,甚至陝北民歌、無錫惠山泥人等等都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而提出申請,那麼對佛教來說,欲要將自己的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中,也要遵循這一規定。

  一千余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使之成爲一個龐大的體系。僅就佛教儀式來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佛教界不可能全部申請,也做不到這一點,正確的思路是從中選擇符合聯合國提出的叁個基本條件,而且是當前最需要保護的項目,將其作爲自己的申請對象。像上述的“唱導”儀式就可以被列爲申請的項目之一,因爲“唱導”是中國僧人創立的一種原生態的文化活動,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然而現在佛門裏面已經很少有人再去使用與關注,其真正地處于瀕危的狀態。此外也有人提出像佛教的“過堂”等儀式也可以申請列入,在此聊備一說。

  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其目的還是在于保護,使之能夠被後人繼承下來,成爲人類曆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産。中國曆史上,佛教界對保護文物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現在流傳下來的許多重要的文物,一是與佛教有關,像全國各地的藝術雕刻多與佛教有重要的關系。二是佛教寺院一直有收藏文物的傳統,特別是與文字書畫有關的文物,有很多都是通過寺院珍藏之後而傳給後人。叁是,佛教界本身就在創造文物,像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典的寫經與刻經活動,對中國文化的保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在這一文化活動中創造了文物,曆代各種雕造的藏經,對我們來說都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的珍品。此外,與雕造藏經有關的技術,如印刷術、木版雕刻技術等等都是古代具有原生態和藝術價值的項目,目前這一技術也隨著先進的電腦排版,機器印刷而被淘汰,所以它們也可以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中,從而得到應有的保護。

  雖然中國佛教界一直有著保護與創造文物的傳統,但是也應該看到,佛教界所保護的更多的是一些已經成型,具有固化特點的物質,例如佛像雕刻與藏經圖畫等等。但對一些非物質的無形資産,佛教界並沒有意識到要去保護起來,所以佛教界在保護文物的同時,也在忽視自己已經擁有的非固化物質的保護。像佛教儀式就沒有得到佛教界的很好保護,出于各種原因,佛教的儀式儀軌當前正在弱化,出家人中能夠正確掌握與使用儀式,以及正確唱誦的人並不多,特別是一些不常用的特殊儀式或者在大型法會上使用的儀軌,了解的人更不多矣,以致于現在如果某一出家人能夠掌握這方面的技能,就能受到寺院的歡迎,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保護佛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欲要保護佛教界自己的無形資産和品牌,首先要做的還是搶救性的工作,其中搶救人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特別是那些擁有豐富經驗,懂得規矩,滿腹經綸的老一代僧人是佛教界的寶貴資源,尤其值得佛教界的重視。衆所周知,當代中國佛教曾經有過一個斷層,經過“文革”以後存留下來的老一代僧人,到了新世紀時已經所剩無幾,其歲數至少也過了八十,有的甚至已經是九十或者是百歲的老人。筆者曾經在成都某一寺院見過一位八十余歲的老人,他的唱功非常好,改革開放以後,一直在甯波某一寺院擔任維那,主持寺院的法事,後來因爲歲數已大,思鄉心切而告老還鄉。當時筆者曾經想對他做一些口述史的采訪,但是因爲事情太多而暫時放下,事過一年以後再去寺院,告知已經圓寂,爲此筆者深深感到痛心與惋惜。如果我們能在這位老人生前讓他培養一些弟子,或者將他的絕活——唱誦予以錄像或記錄下來,至少我們能夠在這方面留下一些珍貴的資料,這對整理佛教的儀軌必將有莫大的幫助。雖然現在學術界和佛教界都在致力于保護前輩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産,特別是一些學術單位正在忙于口述史和錄像的工作,但是由于經費和種種其它原因,這些工作並沒有全面展開,只是一些熱心人士在做一些盡可能做的工作而已。其實這項工作最應該做的還是佛教界自身,只有佛教界對這些寶貴的無形資産重視了,才能徹底改變當前弱化的局面,所以要說保護,首先是對人才的搶救性保護。像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對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能的老人實施特別的保護政策,無錫市對能夠製做惠山泥人的老一輩藝術家都專門撥出經費數萬元,請他們帶弟子,讓他們手中的絕活能夠傳世。許多地方都把老一代的工藝大師捧爲上賓,爲他們配備具有大學學曆的學生,就是想讓他們把自己的技能傳給後人。這些做法值得佛教界人士借鑒。

  其次佛教界要製定長期的保護計劃。佛教儀式衆多,佛教界人士應該摸底排查,編製名錄,然後依照輕重緩急的次序,製訂規劃,對這些儀式進行有序的保護計劃,同時還要加以整理和研究,讓這些曆史上留傳下來的千年儀軌得到新生。當前對佛教界來說,籌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金並不是難事,關鍵還是在于觀念的建立與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領導層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充分重視,以身作則,推動整個佛教界形成重視文化,愛護遺産的風氣,則千年的佛教非物質文化遺産才能得以流傳下來,嘉惠後人。

  中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民族衆多,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肯定是不能窮盡的。申請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固然重要,佛教界要將自己的項目納入這個活動是必然趨勢,但是也應看到,這需要過程,並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關鍵還是要在這方面做一些紮紮實實的工作,爲將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做好准備,打下基礎。可喜的是現在整個社會與政府都在重視搶救文化遺産的工作,各地政府都在努力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或者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佛教界也要順潮流而行,乘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東風,對屬于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進行整理,如果有更多的寺院參與,整個佛教界都能動員起來,那麼佛教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春天就會早日來到,而且能夠取得成功。我們寄希望于佛教界早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動取得成功,實現佛教界在這方面的零的突破!

  

《佛教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刍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