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正好一位老禅师走了过来,年轻人也不起身相迎,禅师问他:
“你看到我来,怎么不理我呢?这么没礼貌!”
年轻人学觉悟了的口气说:
“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老禅师一听,立刻上前啪啪给他两个耳光。年轻人挨了打,不免摀着脸抗议:“你为什么打我呀?”
老禅师双掌一合,若无其事地说:
“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这是说:如果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迷悟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了。
美国夏威夷有一位军人因为参战而殉难了,他的遗属请来一位老禅师为他主持告别式。这时候一般的佛教仪式都要说一些佛法,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等等。老禅师一想,这些都太老套了,我今天要用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为他告别,也让这些外国人亲炙佛法。他想:这个阿兵哥是为了国家战死在沙场上,那么就用最能象征战争的枪声来为他说法。所以禅师开示到最后,就以“碰!碰!碰!”的枪声作结束。在座的人听到这枪声,想到这位朋友是为了护卫国家的安全,才奋不顾身地死于枪口之下,一时大家都闻声痛哭流泪。在场另有一位和尚,看到这三声效果这么好,就依样学了下来,在为另外一位军人举行兵葬仪式时,他也在说法后对空中“碰!碰!碰!”碰了三声,参加仪式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和尚的用意,结果都哈哈哈大笑起来了,成为一场滑稽的告别式。这个和尚没有老禅师的慈悲心和证悟力,同样的枪声由不同的人发出,一个能感动人,一个不能感动人,迷悟之间的不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说:迷者,即是众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相争夺;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着亦无系。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在我们的社会里,凡有破坏性的是迷;凡有建设性的就是悟。
有人用造谣生非来破坏社会的和谐;有人专门从事不法勾结,破坏国家的安全;有的用写文章来揭人阴私、损人名誉……。这些都是仍在迷境妄识里面的现象,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具有破坏性,威胁到社会国家的和平安祥。像不久以前,报纸报导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这些人在国内倒闭了许多人的辛苦钱,自己潜逃到国外一了百了,罔视他人的痛苦,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的执迷不悟。按照佛教的真理,他们是必然会受到因果报应的制裁的。
这种自心迷昧而不知醒悟的人,是不能了知佛法的。从前有一个人应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的殷勤接待,他也老实不客气的对着桌上的几盘菜动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吃到其中一盘,就跟主人说:
“这盘菜太淡了,没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听了,立刻亲切而诚恳的道歉说:
“太淡了吗?那真是对不起,请您稍等,再加一点盐就好了。”于是主人拿了一把盐来搅和,问:
“您再尝尝看,这回不淡了吧?”
那个人吃了一口,不觉拍掌而笑的称赞起来:
“唔!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盐以后,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议!”
他把这件事铭记在心里,回到家以后立刻告诉太太说:
“我今天学会了一种智能,原来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的。稍微放一点盐,就能使乏味的菜肴变得好吃;再多放一些盐,味道一定会更美妙的!”
于是他得意洋洋的拿了一 盐来,大把大把撒进做好的菜肴里,然后高高兴兴一口吞进嘴里……结果呢?满口咸味,害得他急急把刚入口的菜都吐了出来。
佛法讲求觉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种盐──应用得好、用得妥当,人生的滋味无穷;如果矫枉过正,求悟反迷,那么就如同笨人吃盐一样,贪求无益不说,到最后还可能伤到自己,不能觉照万千妙谛。
另外一种人,他处处为你、为我、为他、为大众谋求幸福,为人公正,肯自我牺牲,这种人哪里怕他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一个有证悟的人,是我们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智能者。因此,愚痴、执着、自私的人是迷者;智能、牺牲、公正的人是悟者。迷与悟之间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可能是四万八千里的距离,也就是“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即在目前”。
四.转迷成悟有几人?
我们如果只知道愚昧、自私地执着于人生的一切假象,是永远也不能解脱超生的。
五通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在深山悬崖边行走的时候,不小心脚下滑了一步,就从悬崖边直直坠落下去了。当他失魂落魄跌下的一瞬间,随手抓住一棵小树的枝干,竟然绝处逢生,整个人中止了坠落而悬挂在半空中摇幌不定,非常危险。梵志眼看头上的树干快要支持不住他的体重了,心里十分恐慌,就大喊:“救命啊!救命啊!”
恰巧佛陀路过此地,听到他的求救声,就赶来救他。佛陀说:“我实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会照我的话去做。”
梵志指天誓地的说:“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赶快救我,您说什么我一定听!”
佛陀说:“好!你把手放开!”
梵志一听,低头看看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心都吓飞了,很害怕地说:“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干,您怎么反而要我放开?我一放手,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我怎么能放手呢?”
佛陀摇摇头说:“梵志,放下!放下啊!”
梵志仍然死命的抓着不放。
这则故事是说众生执着痴迷,既不肯放下贪、瞋、痴,又要求得解脱,终究还是永远困在迷境妄识里面,不能证悟得道、古德说:“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齐着力,桃花三月看飞红”,千百年来,人间真正能转迷成悟的又有几人呢?
佛经里面说:“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不仅双手尽离贪、瞋、痴诸烦恼的枝干荆棘,而提升至一片光明欢喜的悟者境界,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古往今来许多转迷成悟的禅师事迹太多了,他们都是在这个惺惺不昧的向上一念中解脱,寻到本来面目的。
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都是“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逍遥!
灵佑禅师自称要投生做老牯牛,超越了物我之分,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临济禅师栽松,要为后人做标榜,更是把他悟得的古道热肠分与众生共享。
古贤大德的契悟,给我们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在我们的社会中,也有一些悟得大智能的人,把他们的精神、力量都投注在全民的福祉上,这就是我们现代的悟者。
除了有慧根的人能够转迷成悟以外,就是十恶不赦的人,若能及时回头,痛改前非,他仍然可以算是一个悟者,能够获得宁静、安祥的解脱。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坏人,无恶不作,有一天被警察抓到了,却怙恶不悛不知悔改,一个失手把警察也打死了;逃亡了五、六年,在别的地方又犯下案子被逮捕起来。大家一看,他就是五、六年前在某地杀死警员的人,就把他押回原地去法办。当他下火车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听说犯人捉到了,都跑到火车站去等,他一下车,大家就愤怒地丢石头,要打死他。押他的警员叫大家冷静下来,把他押到一手抱小孩的妇人面前,对那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说:
“孩子!他就是杀死你父亲的人,他害你一生出来就没有爸爸!你要不要打死他?”
小孩子没有讲话,只拿着眼睛看那个坏人,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这个犯人本来是个穷凶极恶的人,此时看到这一对母女流着无辜的眼泪默默望过来,心里不觉万分惭愧,就朝地上一跪,痛苦的说:“我是世间上的罪人,请您原谅我,我情愿被枪毙,以死来谢罪,请您原谅我!”
这时原来想打死他的老百姓看到他这样真心忏悔,不但不打他了,还跟着他哭起来。
所以,一念之差执迷,害人害己;一念之间觉悟,大家接受他、同情他,就算他最后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的心境也是平坦、无憾的;大家对他原先再怎么样的鄙视痛恨,此时也是赞赏、感动的。在慈悲包容之前,再如何顽迷凶恶的人,也会幡然醒悟的。
悟,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愚智贵贱,人人都可以转迷成悟。那么悟后的境界,又是怎么样的风光呢?我以无门和尚的一首诗偈来向大家说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我们心中能不住一法,不着万有,不为纷扰杂染的世相所迷惑,便能享受光风霁月的悟境之乐。所谓“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便是这个道理。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沾被佛陀的法喜,我祝福大家都能离迷成悟,共同创造人间的好时节!
《谈迷说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