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P2

  ..续本文上一页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悲愿精神,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想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众中最具吸引力之处。

  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如上所述,观世音信仰一般都注重于他的大悲愿,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强大的救助和庇护,而对于他的修证三昧和教化法门则注意得甚少。其实,在不少佛经中都提到了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教化法门,以下择其要点做一介绍。

  首先,我们从《心经》看,观世音是一位深通般若波罗蜜法的菩萨。《心经》开首即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其中心思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9)这些完全是般若中观学实相论的基本立论,正因为此,世人把《心经》视为般若学最精要的经典。其实,以观音为般若法门的证得者和宣扬者,不仅是《心经》一部经。在《观音授记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对观世音和得大势两位菩萨的授记,说他们证得了“如幻三昧”。而“如幻三昧”的具体内容,据该经的介绍是:

  “谓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一切诸法,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无有生法。随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如是通达无生法者,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悯度脱一切众生。善能深解如是义已,则知一切诸法如幻,但以忆想语言造化法耳。然此忆想语言造化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达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巧方便,能化其身, 随众形类所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种诸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生无所生,究竟悉空的“如幻三昧”,也正是般若三昧。不仅如此,此经通过观音得此“如幻三昧”,还为他的随类化身,发大慈悲心,找出了修证上的根据。以后属密教的一些观世音经也很注意这一“如幻三昧”(10)。

  观世音菩萨,无疑也是密教的重要信仰对象之一,这从现存大量以观世音菩萨为经名的事实即可得到证明。在密教中,观世音增加了许多新的称号,如千手千眼观世音、圣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如意轮观世音、马头观音等,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密教陀罗尼神咒方面的内容。这种情况在疑伪经《楞严经》中有较为综合的反映。《楞严经》卷六讲到观世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圆通法门”。经文前面部分讲三十二应化身和十四施无畏,与《法华经》等大致相同,末后讲到观世音菩萨由获“圆通”“无上道”,而又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时,其中的第一“妙德”即是:“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以下列举现一首、三首、乃至千首、万首和二臂、四臂,二目、四目,乃至千臂、万臂,千目、万目等等。 《楞严经》中还没有举出具体的咒,可是在别的观音经中则提出了许多神咒。诸如《请观音经》(11)中的“消伏毒害咒”;《不空羂索咒心经》(12)中的“不空羂索心咒”;《十一面神咒经》(13)中的“十一面心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14)中的“大悲神咒” 等,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关于此六字神咒,在不同的经中又不同的指称和解释。这里只想举出《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对“六字大明咒”的论述,以见其大概。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共四卷,在第三卷末尾,借世尊之口道出了“六字大明咒”,经说:

  “善男子,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有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若有人能称念其名,当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沦。”

  而当问及此“六字大明咒”从何处来时,世尊即告知说:

  “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时解脱。”

  接着,第四卷几乎全部是描述“六字大明咒”的种种神奇功德,而归纳起来就是:

  “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槃地,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度旁生,圆满法味,一切智智,演说无尽。”

  这里最大限度地描述了陀罗尼咒语的神奇而广大的功德,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观世音菩萨在大乘显密两教中,都是最亲近信众的一位菩萨。他发大悲愿救护众生的种种苦难,帮助世人实现种种美好的愿望,反过来,世人也把种种美好的想象赋予了他。经中说,观世音早已成就佛果(15),但为了救度众生,他化身菩萨,游诸国土。又说,他将在阿弥陀佛之后成佛(16)。如此种种,都说明观世音菩萨在三界众生的心目中是永生的。这在大乘佛经信仰中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

  (1)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中止,晨早整服,呼语阿难,汝请诸明士、除恶众及无著履迹等来,今当有上问异要。于是阿难受敕,应时遍宣如来教于四辈人。……诸来明士在会坐者,率皆妙行清心口净,……有明士名无秽王,次复名光景尊,……次复名观音。如是众名,各各别异。”(《成具光明定意经》)据传《心经》最早有三国时吴支谦的译本,则亦早于《法华经》的译出,然此译本亡佚已久。不过鸠摩罗什也译有《心经》,起首即称“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其译出时间与《妙法莲华经》不会相去很远。

  (2) 考现存史料,在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之后,社会上即流传出许多关于观世音信仰的应验故事。如史载东晋简文、孝武帝时人谢敷,编集有《观世音应验记》一书,该书今虽已不存,然在南北朝人的志怪小说中多有引述。《正法华经》中观世音译为“光世音”。又,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所录经目中,当时也有单本别行的《光世音经》。

  (3) 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卷下。

  (4) 关于《楞严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因与本文主题无关,不拟在此多说。吕澂先生撰有《楞严百伪》一文,载《中国哲学》第二辑

   ,

  可供参考。

  (5) 按,此处所引为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卷六十八之文。《六十华严》卷五十二,《四十华严》卷十六中所载内容与此完全相同,文字则稍有不同。

  (6) 这些观世音信仰应验故事,分散在晋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志怪小说和僧传等著作中,流传至今的大约还有六十余则。如清弘赞编的《观音慈林集》中,即收有东晋南北朝时期僧俗信众观音信仰应验故事六十一则,可资参考。

  (7) 见王重民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P.2680和P.3570。

  (8) 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伽梵达摩译)中观世音说:“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9) 此据玄奘译本。《心经》译本甚多,然无论是大本还是小本,以及其中名数译文多有不同,而经文主体部分的基本思想则都是相同的。

  (10) 如《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一卷,不空译)中说:“金刚手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臂,双膝著地,顶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足,白观自在菩萨言:圣者住大悲解脱如幻三昧,能除一切有情苦恼,与世出世利益安乐。”

  (11) 《请观音经》的全名是《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东晋难提译。

  (12) 此经译本很多,这里引的是唐菩提流志译本。

  (13) 此经译本很多,这里引的是唐玄奘译本。

  (14) 唐伽梵达摩译。

  (15) 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就说:“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

  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16) 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佛为授记说:“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后当成正觉,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