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悲願精神,形象地表達了出來,我想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衆中最具吸引力之處。
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
如上所述,觀世音信仰一般都注重于他的大悲願,希望從他那裏得到強大的救助和庇護,而對于他的修證叁昧和教化法門則注意得甚少。其實,在不少佛經中都提到了觀世音菩薩的修證、教化法門,以下擇其要點做一介紹。
首先,我們從《心經》看,觀世音是一位深通般若波羅蜜法的菩薩。《心經》開首即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其中心思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9)這些完全是般若中觀學實相論的基本立論,正因爲此,世人把《心經》視爲般若學最精要的經典。其實,以觀音爲般若法門的證得者和宣揚者,不僅是《心經》一部經。在《觀音授記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對觀世音和得大勢兩位菩薩的授記,說他們證得了“如幻叁昧”。而“如幻叁昧”的具體內容,據該經的介紹是:
“謂一切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一切諸法,因緣而生,若無因緣,無有生法。隨一切法從因緣生,而無所生。如是通達無生法者,得入菩薩真實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憐憫度脫一切衆生。善能深解如是義已,則知一切諸法如幻,但以憶想語言造化法耳。然此憶想語言造化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達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叁昧。得叁昧已,以善巧方便,能化其身, 隨衆形類所成善根,而爲說法,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種諸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生無所生,究竟悉空的“如幻叁昧”,也正是般若叁昧。不僅如此,此經通過觀音得此“如幻叁昧”,還爲他的隨類化身,發大慈悲心,找出了修證上的根據。以後屬密教的一些觀世音經也很注意這一“如幻叁昧”(10)。
觀世音菩薩,無疑也是密教的重要信仰對象之一,這從現存大量以觀世音菩薩爲經名的事實即可得到證明。在密教中,觀世音增加了許多新的稱號,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聖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如意輪觀世音、馬頭觀音等,同時也增加了許多密教陀羅尼神咒方面的內容。這種情況在疑僞經《楞嚴經》中有較爲綜合的反映。《楞嚴經》卷六講到觀世音“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得“圓通法門”。經文前面部分講叁十二應化身和十四施無畏,與《法華經》等大致相同,末後講到觀世音菩薩由獲“圓通”“無上道”,而又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時,其中的第一“妙德”即是:“我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以下列舉現一首、叁首、乃至千首、萬首和二臂、四臂,二目、四目,乃至千臂、萬臂,千目、萬目等等。 《楞嚴經》中還沒有舉出具體的咒,可是在別的觀音經中則提出了許多神咒。諸如《請觀音經》(11)中的“消伏毒害咒”;《不空羂索咒心經》(12)中的“不空羂索心咒”;《十一面神咒經》(13)中的“十一面心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14)中的“大悲神咒” 等,而其中影響最爲深遠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關于此六字神咒,在不同的經中又不同的指稱和解釋。這裏只想舉出《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對“六字大明咒”的論述,以見其大概。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共四卷,在第叁卷末尾,借世尊之口道出了“六字大明咒”,經說:
“善男子,彼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若有人能稱念其名,當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沈淪。”
而當問及此“六字大明咒”從何處來時,世尊即告知說:
“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時解脫。”
接著,第四卷幾乎全部是描述“六字大明咒”的種種神奇功德,而歸納起來就是:
“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議無量禅定相應,即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解脫門,見涅槃地,貪瞋永滅,法藏圓滿,破壞五趣輪回,淨諸地獄,斷除煩惱,救度旁生,圓滿法味,一切智智,演說無盡。”
這裏最大限度地描述了陀羅尼咒語的神奇而廣大的功德,具有濃厚的密教色彩。觀世音菩薩在大乘顯密兩教中,都是最親近信衆的一位菩薩。他發大悲願救護衆生的種種苦難,幫助世人實現種種美好的願望,反過來,世人也把種種美好的想象賦予了他。經中說,觀世音早已成就佛果(15),但爲了救度衆生,他化身菩薩,遊諸國土。又說,他將在阿彌陀佛之後成佛(16)。如此種種,都說明觀世音菩薩在叁界衆生的心目中是永生的。這在大乘佛經信仰中是一個很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
(1)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中止,晨早整服,呼語阿難,汝請諸明士、除惡衆及無著履迹等來,今當有上問異要。于是阿難受敕,應時遍宣如來教于四輩人。……諸來明士在會坐者,率皆妙行清心口淨,……有明士名無穢王,次複名光景尊,……次複名觀音。如是衆名,各各別異。”(《成具光明定意經》)據傳《心經》最早有叁國時吳支謙的譯本,則亦早于《法華經》的譯出,然此譯本亡佚已久。不過鸠摩羅什也譯有《心經》,起首即稱“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其譯出時間與《妙法蓮華經》不會相去很遠。
(2) 考現存史料,在西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之後,社會上即流傳出許多關于觀世音信仰的應驗故事。如史載東晉簡文、孝武帝時人謝敷,編集有《觀世音應驗記》一書,該書今雖已不存,然在南北朝人的志怪小說中多有引述。《正法華經》中觀世音譯爲“光世音”。又,據梁僧祐《出叁藏記集》卷四所錄經目中,當時也有單本別行的《光世音經》。
(3) 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卷下。
(4) 關于《楞嚴經》的真僞問題,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因與本文主題無關,不擬在此多說。呂澂先生撰有《楞嚴百僞》一文,載《中國哲學》第二輯
,
可供參考。
(5) 按,此處所引爲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卷六十八之文。《六十華嚴》卷五十二,《四十華嚴》卷十六中所載內容與此完全相同,文字則稍有不同。
(6) 這些觀世音信仰應驗故事,分散在晉宋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志怪小說和僧傳等著作中,流傳至今的大約還有六十余則。如清弘贊編的《觀音慈林集》中,即收有東晉南北朝時期僧俗信衆觀音信仰應驗故事六十一則,可資參考。
(7) 見王重民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主編《敦煌遺書最新目錄》:P.2680和P.3570。
(8) 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伽梵達摩譯)中觀世音說:“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9) 此據玄奘譯本。《心經》譯本甚多,然無論是大本還是小本,以及其中名數譯文多有不同,而經文主體部分的基本思想則都是相同的。
(10) 如《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一卷,不空譯)中說:“金剛手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臂,雙膝著地,頂禮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足,白觀自在菩薩言:聖者住大悲解脫如幻叁昧,能除一切有情苦惱,與世出世利益安樂。”
(11) 《請觀音經》的全名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東晉難提譯。
(12) 此經譯本很多,這裏引的是唐菩提流志譯本。
(13) 此經譯本很多,這裏引的是唐玄奘譯本。
(14) 唐伽梵達摩譯。
(15) 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說:“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于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
力,安樂衆生故,現作菩薩。”
(16) 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佛爲授記說:“觀世音菩薩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法華經》與觀世音信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