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西川,一会儿东壠,南北奔窜,究竟安住在何处呢?大略归纳起来,我们的心就住在以下三个地方:
(一)心住在五欲六尘
人心最难驾驭的就是五欲尘劳,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即发端于对五欲六尘的追逐。佛经上有所谓十二处的说法,指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攀缘六尘,产生种种的执取造作,痛苦于焉形成。《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由因缘和合而成,只是一种形相的假合,没有实体自性,但是我们的心愚闇不明,终日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盘桓,眼喜爱美色,耳喜听佳音,鼻喜闻香味,舌喜尝肴膳……而这外界的六尘千变万化,难以把握,心也只有跟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荡不安了。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心从根境的虚幻之中超拔出来,自然能享受大自在。
(二)心住在天堂地狱
当我们翻开电话簿查阅某人的通讯处时,可以发现到地址有分布于都市乡村之别,不仅人的住处有热闹喧哗的都市与幽静僻远的乡村之分,就是人心的住所也有天堂与地狱的不同。当我们清晨起身,鸟鸣于窗,花香飘室,精神为之一爽,此时心如晴空明镜,纤尘不染,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愉悦。但是吃饭的时候,看到菜肴不合口味,便生怨憎,倘若有人又对我们出言不逊,就更加愤懑难平,此时心就掉进大热地狱,受瞋火煎迫。我们的心刹那间,忽而逍遥于天堂,忽而沦落于地狱,上上下下,载浮载沈,好不痛苦,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念无明所成。如果能够善护心念,便能常住天堂,获大快乐。
(三)心住在十法界、一念之间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心就住在十法界之中,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十种迷悟境界,而每一法界各具十法界,是为百界;每一界又各具十种事理,即为千如;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一一具有千如,合为三千。
有一句话:“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我们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到处奔窜,我们的心在宽阔浩瀚的法界中奔驰,如果没有一个依止凭借的地方,如何能安定下来呢?那么我们的心究竟要系止于何处呢?迷乱、觉悟与否,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天台家说只要我们稍一动念,包罗万象的三千大千世界诸法,就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譬如饥便思食,寒即欲衣。而有些人不能摄护正念,任凭妄心浮动,看到别人华厦轿车,便嫌自己屋子简陋,车子破旧,甚至铤而走险,作奸犯科,这一切都导源于一念之差。
从前有一个人和乡人逃难来到了外地,不巧当地又碰到兵荒马乱,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城堡。数日来寸米未进,正在饥饿难当的时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园,大家争先恐后摘取果实来充饥,只有此人纹风不动地坐在树下,有人于是问他:
“你怎么不摘果子吃呢?难道你不饿吗?”
“这果园有主人,我虽然饥肠辘辘,怎么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
“唉哟!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管他什么主人不主人的,也许这家的主人也逃难去了呢?”
“这园子的主人虽然逃难去了,但是我不能欺骗心中的主人。”
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铸下终身的憾恨。我们成圣成凡与否,就端看我们如何摄持正念,时时与正道相应,而不逐尘随浪,忘失本心。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电脑虽然能够收纳各种方程序,说明千变万化的事事物物,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那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在佛经里谈论心的地方不胜枚举,我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难控制
古人形容心说“心猿意马”,心就像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刹那间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寰宇,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彷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电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声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极尽其所能,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4.心如盗贼劫功德
根据经上的描写,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白璧染瑕。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归化柔顺,便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剪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所谓罪业深重是就形相而言,彷佛真实存在,但是就其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皆空无自性,因此罪业也是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空,不是永远如此无法改变,只要挚诚恳切忏悔,便可去除。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骸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情同袍泽。
6.心如僮仆诸恼使
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逐,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智能失去清明,使我们的心灵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7.心如国王能行令
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尽
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心中的活水就像解冻的长江黄河,汨汨不绝地流着。当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们便向深山开采矿产,或向海洋探取资源,甚至开发太阳能,但是人们往往忘了我们心中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源泉,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9.心如画师描彩画
《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手握彩笔,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过去欧洲有一位艺术家,要画一幅耶稣的画像,由于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代表着神圣的形象,应该画得庄严肃穆,因此这位画家便四处寻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儿,千寻万觅,终于找到了模特儿,并且完成了这幅千古佳作,受到举世的赞扬。过了几年,有人提议光有这幅唯妙唯肖的耶稣画像还不够,不能显现耶稣的伟大,如果再画一张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面貌长得像魔鬼的人要到哪里里去寻找呢?最后只好到监狱找一个面相凶恶的囚犯为对象。当画家为他画像时,这个囚犯突然掩面哭泣起来,画家就问他说:
“你怎么哭了呢?”
“我是触景伤情,忍不住悲伤才哭的。”
“你有什么哀情吗?”
“几年前我也曾经当你的模特儿,想不到数年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却完全两样!”原来这个囚犯就是充当耶稣画像的模特儿,画家听了大吃一惊说:
“你的像貌怎么变得如此凶狠可怕呢?”
原来这位囚犯当时得了这笔奖金,吃喝嫖赌,做尽坏事,甚至以身触法,坐进牢狱,相貌也因此变凶恶了。
有人说心如其面,我们心是善的话,面貌自然慈祥可亲,我们的心是恶的话,自然面目可憎可怕了,不知道握住彩笔的各位,要为自己画出如何美丽的心相图画?
10.心如虚空大无边
心的本体本来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万物,包并天地。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尽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找不到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金碧峰禅师世寿已尽,阎罗王派遣鬼卒来捉拿他,奈何禅师在甚深禅定之中,捉拿他不得,鬼卒于是偷走禅师最为喜爱的钵,引诱禅师出定,禅师终于彻悟贪着的可怖,把钵摔破,并且说了一首偈语说: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虚空无形无相而无所不相,不是有漏世间的锁链所能锁得住的,一个人如果能把身心提升如虚空那样辽阔无阂,还有什么能奈何得了自己呢?
三.心生万物随识变,心有宝藏体无穷
经上说:“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世间上的一切现象,不过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本来空幻的事情,由于心念的活动,能生起种种的幻象;已有的幻象,由于心念的平息,也能归于止灭。譬如黑夜走暗路,看到地上的粗绳,以为是巨蟒蟠踞;听到树上沙沙的响声,以为是鬼魅哀号。古人说:“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能够去除心中的疑惧,一切事象只不过如杯弓蛇影般虚幻,是吾人妄自造作罢了。
过去印度有一位国王想测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狱里抓来一位人称擎钵大臣的死囚,并且对他说:
“现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的生机,如果你能依照我的话,手捧着一碗油,顶在头顶上,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绕行一周,假如你能够不洒落一滴油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擎钵大臣在绝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线的曙光,欢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履冰临渊般地绕行于街衢,但是国王为了考验他是否专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处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并且挑选国中的美女,在擎钵大臣行经的路旁奏着美妙的音乐,轻歌曼舞,企图分散他的注意力。擎钵大臣…
《谈心的秘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