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的秘密▪P2

  ..續本文上一頁西川,一會兒東壠,南北奔竄,究竟安住在何處呢?大略歸納起來,我們的心就住在以下叁個地方:

  (一)心住在五欲六塵

  人心最難駕馭的就是五欲塵勞,心之所以漂泊不定,即發端于對五欲六塵的追逐。佛經上有所謂十二處的說法,指的就是六根六塵,六根攀緣六塵,産生種種的執取造作,痛苦于焉形成。《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由因緣和合而成,只是一種形相的假合,沒有實體自性,但是我們的心愚闇不明,終日在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上盤桓,眼喜愛美色,耳喜聽佳音,鼻喜聞香味,舌喜嘗肴膳……而這外界的六塵千變萬化,難以把握,心也只有跟著上窮碧落下黃泉,動蕩不安了。如果我們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把心從根境的虛幻之中超拔出來,自然能享受大自在。

  (二)心住在天堂地獄

  當我們翻開電話簿查閱某人的通訊處時,可以發現到地址有分布于都市鄉村之別,不僅人的住處有熱鬧喧嘩的都市與幽靜僻遠的鄉村之分,就是人心的住所也有天堂與地獄的不同。當我們清晨起身,鳥鳴于窗,花香飄室,精神爲之一爽,此時心如晴空明鏡,纖塵不染,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愉悅。但是吃飯的時候,看到菜肴不合口味,便生怨憎,倘若有人又對我們出言不遜,就更加憤懑難平,此時心就掉進大熱地獄,受瞋火煎迫。我們的心刹那間,忽而逍遙于天堂,忽而淪落于地獄,上上下下,載浮載沈,好不痛苦,究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念無明所成。如果能夠善護心念,便能常住天堂,獲大快樂。

  (叁)心住在十法界、一念之間

  天臺宗說:“一念叁千,百界千如。”心就住在十法界之中,所謂十法界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十種迷悟境界,而每一法界各具十法界,是爲百界;每一界又各具十種事理,即爲千如;器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一一具有千如,合爲叁千。

  有一句話:“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我們的心就像脫缰的野馬,到處奔竄,我們的心在寬闊浩瀚的法界中奔馳,如果沒有一個依止憑借的地方,如何能安定下來呢?那麼我們的心究竟要系止于何處呢?迷亂、覺悟與否,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臺家說只要我們稍一動念,包羅萬象的叁千大千世界諸法,就一一浮現在我們眼前。譬如饑便思食,寒即欲衣。而有些人不能攝護正念,任憑妄心浮動,看到別人華廈轎車,便嫌自己屋子簡陋,車子破舊,甚至铤而走險,作奸犯科,這一切都導源于一念之差。

  從前有一個人和鄉人逃難來到了外地,不巧當地又碰到兵荒馬亂,只剩下一座空蕩蕩的城堡。數日來寸米未進,正在饑餓難當的時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園,大家爭先恐後摘取果實來充饑,只有此人紋風不動地坐在樹下,有人于是問他:

  “你怎麼不摘果子吃呢?難道你不餓嗎?”

  “這果園有主人,我雖然饑腸辘辘,怎麼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

  “唉喲!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管他什麼主人不主人的,也許這家的主人也逃難去了呢?”

  “這園子的主人雖然逃難去了,但是我不能欺騙心中的主人。”

  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于一念的無明,而鑄下終身的憾恨。我們成聖成凡與否,就端看我們如何攝持正念,時時與正道相應,而不逐塵隨浪,忘失本心。

  現在科技文明發達,電腦普遍運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之間,電腦雖然能夠收納各種方程序,說明千變萬化的事事物物,但是卻無法臆度出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那麼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呢?在佛經裏談論心的地方不勝枚舉,我僅舉出十種來說明:

  1.心如猿猴難控製

  古人形容心說“心猿意馬”,心就像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于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刹那間

  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宇宙寰宇,毫無障礙。譬如動念想去歐、美遊覽,心中馬上浮現歐、美的景致,彷佛身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電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聲色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極盡其所能,四處追逐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于聲色犬馬。

  4.心如盜賊劫功德

  根據經上的描寫,我們的身體是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辛苦苦積聚的善事功德,使我們身敗名裂,白璧染瑕。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身受苦

  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剪熬。經上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無。”所謂罪業深重是就形相而言,彷佛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如此無法改變,只要摯誠懇切忏悔,便可去除。我們的心本具佛性,清淨自在,卻因種種妄念,使我們的軀骸受苦受難。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爲友,情同袍澤。

  6.心如僮仆諸惱使

  心像僮仆,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逐,産生種種的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叁毒、五蓋、十結、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這些覆蓋、結使,都能蒙蔽我們的智能,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能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如何轉心的仆役爲主人,就看我們如何對心下功夫了。

  7.心如國王能行令

  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帥行權,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産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

  8.心如泉水流不盡

  李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們心中的活水就像解凍的長江黃河,汨汨不絕地流著。當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們便向深山開采礦産,或向海洋探取資源,甚至開發太陽能,但是人們往往忘了我們心中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如果能有效地運用我們的智能源泉,將可免除匮乏的憂懼!

  9.心如畫師描彩畫

  《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手握彩筆,能夠描畫出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能浮現聖賢的風貌;心如凶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刹一般的猙獰,所謂“相隨心轉”,就是此意。

  過去歐洲有一位藝術家,要畫一幅耶稣的畫像,由于耶稣是上帝的兒子,代表著神聖的形象,應該畫得莊嚴肅穆,因此這位畫家便四處尋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兒,千尋萬覓,終于找到了模特兒,並且完成了這幅千古佳作,受到舉世的贊揚。過了幾年,有人提議光有這幅唯妙唯肖的耶稣畫像還不夠,不能顯現耶稣的偉大,如果再畫一張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面貌長得像魔鬼的人要到哪裏裏去尋找呢?最後只好到監獄找一個面相凶惡的囚犯爲對象。當畫家爲他畫像時,這個囚犯突然掩面哭泣起來,畫家就問他說:

  “你怎麼哭了呢?”

  “我是觸景傷情,忍不住悲傷才哭的。”

  “你有什麼哀情嗎?”

  “幾年前我也曾經當你的模特兒,想不到數年後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卻完全兩樣!”原來這個囚犯就是充當耶稣畫像的模特兒,畫家聽了大吃一驚說:

  “你的像貌怎麼變得如此凶狠可怕呢?”

  原來這位囚犯當時得了這筆獎金,吃喝嫖賭,做盡壞事,甚至以身觸法,坐進牢獄,相貌也因此變凶惡了。

  有人說心如其面,我們心是善的話,面貌自然慈祥可親,我們的心是惡的話,自然面目可憎可怕了,不知道握住彩筆的各位,要爲自己畫出如何美麗的心相圖畫?

  10.心如虛空大無邊

  心的本體本來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萬物,包並天地。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至廣,找不到涯岸;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了解諸佛的境界,便應該將心擴充如虛空那麼無邊無際、無牽無挂,才能包容宇宙萬有,覆蔭一切衆生。

  金碧峰禅師世壽已盡,閻羅王派遣鬼卒來捉拿他,奈何禅師在甚深禅定之中,捉拿他不得,鬼卒于是偷走禅師最爲喜愛的缽,引誘禅師出定,禅師終于徹悟貪著的可怖,把缽摔破,並且說了一首偈語說: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虛空無形無相而無所不相,不是有漏世間的鎖鏈所能鎖得住的,一個人如果能把身心提升如虛空那樣遼闊無閡,還有什麼能奈何得了自己呢?

  

  叁.心生萬物隨識變,心有寶藏體無窮 

  經上說:“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世間上的一切現象,不過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的假相而已,本來空幻的事情,由于心念的活動,能生起種種的幻象;已有的幻象,由于心念的平息,也能歸于止滅。譬如黑夜走暗路,看到地上的粗繩,以爲是巨蟒蟠踞;聽到樹上沙沙的響聲,以爲是鬼魅哀號。古人說:“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能夠去除心中的疑懼,一切事象只不過如杯弓蛇影般虛幻,是吾人妄自造作罷了。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想測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獄裏抓來一位人稱擎缽大臣的死囚,並且對他說:

  “現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過我可以給你一線的生機,如果你能依照我的話,手捧著一碗油,頂在頭頂上,在城內的大街小巷繞行一周,假如你能夠不灑落一滴油的話,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擎缽大臣在絕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線的曙光,歡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頂著一碗油,履冰臨淵般地繞行于街衢,但是國王爲了考驗他是否專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處布置了種種的奇觀雜玩,並且挑選國中的美女,在擎缽大臣行經的路旁奏著美妙的音樂,輕歌曼舞,企圖分散他的注意力。擎缽大臣…

《談心的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空說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