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P3

  ..续本文上一页,不依一切见闻所解,不依一切门路所入,所以云教外别传。”(注叁五)

  至此,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说五祖分灯后的禅宗有一种逐渐从“不立文字”转向“不离文字”的倾向,那幺,大慧倡导的“看话禅”又出现一个转机,开始从“文字禅”中摆脱出来,提倡直指见性;如果说超佛越祖的分灯禅较之前期禅宗注重心悟言,更主张“纯任自然、无证无修”,那幺,宗杲以后的“看话禅”则又开始强调“顿悟”,当然这种“顿悟”是在专参某一公案话头、经过“大死一番”后“蓦然”而得的。

  不过,说“看话禅”使中国禅宗的禅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丝毫不等于说宋元时期的禅宗是“看话禅”的一统天下,实际上,在赵宋一代,除了大慧宗杲所倡导的“看话禅”之外,当时的禅宗,另有一股禅风也颇具影响,这就是由宏智正觉倡导的“默照禅”。

  (叁)从达磨之“面壁”到宏智之“默照”

  “默照禅”的最大的特点,是以看心静坐为根本本,认为无须多少文字语言,只要默默地静坐,便可萌生般若智慧,洞见诸法本源,这有如宏智正觉在《默照铭》和《语录》中所说的:“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廓尔而灵,本光自照,寂然而应,大用现前。”(注叁六)

  从某种角度说,“默照禅”带有向传统禅学复归的色彩。它与达磨的“面壁而坐,终日默默”很相类似,所不同的是,“默照禅”也拈、颂公案,如宏智本人就有《颂古百则》留传于世,且颇有影响。当然,后来的“默照禅”禅师可能就不太注重公案之参究,而更注重于摄心静坐,潜神内观,也许正由于这一点,导致了后来“看话禅”对“默照禅”的批评和攻击。

  就私交说,大慧宗杲与宏智正觉的个人关系不错,宏智在临终前曾把后事托与宗杲;但就禅学思想说,二者则颇多差异。因此,二禅之间终于出现了论争和相互指责,宗杲本人就曾直接批评“默照禅”。他说:“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默梧鱇则。”(注叁七)《五灯会元》中也记载有宗杲对默照禅的攻击:

  少林九年冷坐,刚被神光 破;如今玉石难分,只得麻缠纸裹。…… 老胡九年话堕,可惜当时放过;致令默照之徒,鬼窟长年打坐。(注叁八)

  宗杲的这段话把“默照禅”与“达磨禅”联系起来是不无道理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默照禅”确实带有达磨“面壁而坐,终处默默”的特点。更有甚者,宗杲还斥责“默照禅”最后只能落得个二乘甚至外道的境界。在《答陈少卿书》中,宗杲指出:“邪师辈教士大夫摄心静坐,事事莫管,休去歇去,岂不是将心休心,将心歇心,将心用心。若如此修行,如何不落外道二乘禅寂断见境界,如何显得自心明妙受用、究竟安乐、如实清净、解脱变化之妙?”从这段话看,一个是注重“摄心静坐”,另一个则强调“自心明妙受用”。如果把它们放到禅宗史上去考察,则前者无疑较接近于传统禅学的“禅定”,而后者则无疑更接近于中国化了的禅宗的“道由心悟”。

  至此,我们不妨对宋元时期禅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如果说前期禅宗曾经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在中国佛教界独树一帜,那幺,宋元禅学由于出现了许多“公案”、“机锋”以及对这些“公”、“机锋”进行注解的“评唱”、“击节”,从而使这时期的禅学走向前期禅学的反面,出现了注重义解、不离文字的“义理禅”、“文字禅”。但是,所谓“禅”者,塬属“佛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悟得”,不可“理解”的,

  因此,“义理禅”、“文字禅”在相当程度上失却了禅宗“以心传心”的本色,故尔后来有大慧宗杲的提倡“看话禅”。如果说,出现于晚唐五代、盛行于赴宋的分灯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前期惠能祖师禅的否定(如佛性理论和修行方法等),那幺,大慧的“看话禅”则是对这种否定的再否定,而向前期祖师禅注重“道由心悟”、提倡“直指见性”修行方法的复归。当然,赴宋一代的禅学非止“看话禅”一家,宏智正觉所弘扬的“默照禅”就是一种与“看话禅”有着很大差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对立的禅法---与“看话禅”是对祖师禅的复归不同,“默照禅”带有向“达磨禅”复归的色彩。就思想影响而论,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默照禅”均不及“看话禅”,真正对宋元以后之禅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是“看话禅”。而“看话禅”的盛兴、流行,则使中国禅宗自宋元之后更加走向非理性主义的道路。

  ‐‐‐‐‐‐‐‐‐‐‐‐‐‐‐‐‐‐‐‐‐‐‐‐‐‐‐‐‐

  注 释

  注一:中峰和尚:《山房夜话》卷上。

  注二:《五灯会元》卷一。

  注叁:《文献通考》卷二二七。

  注四: 谭:《荦绝老人颂古直注序》。《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二套,第叁册,第

  二五叁页。

  注五:《五灯会元》卷一五。

  注六:《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注七:《大正藏》卷四八,第224页。

  注八:《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

  注九:同上。

  注一0:同上,卷二。

  注一一:《五灯会元》卷九。

  注一二:《高峰和尚禅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七套,第四册。

  注一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

  注一四:宗杲:《示信洪居士》。《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七套,第四册。

  注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

  注一六:《禅家龟镜》。

  注一七:《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七套,第四册。

  注一八:同上。

  注一九:同上。

  注二0:《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四之上。

  注二一:同上。

  注二二: 《示成都雷公悦居士》

  注二叁:高峰塬妙:《示众》。

  注二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

  注二五:同上。

  注二六:《示璨上人》。《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五套,第四册。

  注二七:同上。

  注二八:《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注二九:高峰塬妙:《示众》。《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七套,第四册。

  注叁0:同上。

  注叁一:《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六。

  注叁二:《示璨上人》。《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五套,第四册。

  注叁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0套,第四册。

  注叁四:《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五之下。

  注叁五:《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一一之上。

  注叁六:《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一。

  注叁七:《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六。

  注叁八:《五灯会元》卷一九。

  

《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中国文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