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P3

  ..续本文上一页变,即把原来作为抽象本体的“心”、“性”、“人心化”、“人性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佛性学说和修行理论只能主张“众生有性”和注重“道由心悟”。到了唐末五代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有所变化。由于儒家的复兴,特别到了宋代,由于新儒学的出现,隋唐佛教从儒家那里吸收来的思想,又被新儒学摄取去,佛教的地盘大大缩小,新儒学则上升为“显学”。而就“心性”理论说,它原就是儒家的“道传”,此时之佛教如果继续在“心性”问题上与儒家纠缠,就很难显出自家之特色,因此,宋元之后的禅宗,在思维方式上便掉头一转,向道家靠拢,由注重“人心”一变而崇尚“自然”,倡“性自天然”、“不加造作”。

  考诸道家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自然”。老子已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二五章)的说法;庄子进一步发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道”进一步泛化、物化、自然化,认为“道”无知无为、无所不在,主张逍遥放任、坐忘成真。老庄哲学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对如下几股社会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道教;二是玄学;三是中国佛教。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又主要表现在对魏晋般若学和后期禅宗(包括后来成为分灯禅主要思想来源的牛头禅)的影响。

  老庄、玄学对牛头禅的影响,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和褚柏思的《中国禅宗史话》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他们称牛头禅为“玄学化的牛头禅”。这种评判是恰切合理的。考牛头法融及其弟子的禅法,不但基本思想与老庄、玄学相近,而且许多字眼也相类似。例如法融的“忘情为修”、“无心合道”,与庄子的“逍遥放任”、“坐忘成真”就很接近。法融后学遗则的思想更是老庄化,如《宋高僧传》叙述遗则的自悟曰:“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而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此中之“天地”、“至人”、“如梦”、“独照”均为老庄语,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

  分灯禅受老庄思想影响更深,其佛性遍在“个个是佛”的思想不但与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相通,而且说法上也颇类似。例如,分灯禅不仅以“墙壁瓦砾”说佛性,而且每况愈下,或曰“厕孔”。或曰“干屎橛”。《庄子·知北游》有一段记述:

  东廓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东廓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

  曰:在瓦壁。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分灯禅谈佛性之每况愈下,与庄子论道之无所不在,何其相似!

  分灯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主张纯任自然、不加造作,这与老庄之强调“自然无为”更是如出一辙。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庄子·天道》)二人都反对雕琢斧凿、造智造巧,而主张逍遥放任、返朴归真。

  分灯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盛行“棒喝”、“机锋”、拳打脚踢甚至斩蛇杀猫、烧佛烧经,这与庄子的“鼓盆而歌”和玄学家的放浪形骸也多有相类相通之处。

  总之,分灯禅之深受老庄、玄学的影响正如祖师禅之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一样,都是无可置疑的。如果说,祖师禅因受到儒家心性学说的影响而提倡“即心即佛”、“道由心悟”,那么,分灯禅则在老庄自然学说的影响下,走上了佛性遍在、纯任自然的道路。

  四

  那么,祖师禅与分灯禅究竟哪一个更能代表中国禅

  换句话说,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禅

  对于这个问题,先哲时贤各有看法,言人人殊,较有代表性的有二说:胡适博士认为中国禅宗史上最关键的人物是菏泽神会;印顺则主张“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如果把此二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祖师禅、分灯禅对应而言,那么,胡适博士主张祖师禅是真正的中国禅;而印顺则倾向分灯禅才是真正的中国禅。对于这二种说法,笔者既赞成又不完全赞成,理由是:

  诚然,按照印顺的思路,牛头禅是一种老庄化、玄学化的禅法,而老庄玄学乃是一种道地的华夏文化,因之,牛头禅才是真正的中华禅。这种看法很有道理,无可厚非。问题是,祖师禅所受的影响,也是一种道道地地的华夏文化——儒学。既然老庄化玄学化的牛头禅是真正的“中华禅”,那么,儒学化的祖师禅也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中国禅。胡适博士的看法也有类似的问题,不可因肯定了儒学化的祖师禅而排除或忽视了老庄化的分灯禅。客观地说,由于儒学与老庄、玄学都是一种道道地地的华夏文化,因此,不管是儒学化了的祖师禅,还是老庄化、玄学化了的分灯禅,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国禅。

  值得指出的是,胡适博士和印顺对于中国禅的有关说法,却使我们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区分中国禅和日本禅

  或者说,中国禅与日本禅各有一些什么特点

  上面所说的二种禅法均属中国禅,因此它们的特点也就是中国禅的特点;

  那么,日本禅又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从铃木大拙和柳田圣山的有关著述看,日本禅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崇尚自然。

  铃木认为:“离开佛教,遑论日本文化。”(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5页)而当他具体论述是佛教的哪些宗派或思想对日本的文化产生影响时,铃木又进一步把它归结为“禅”。

  铃木和柳田在许多书中都一再指出,禅对日本文化诸如小说、俳句、建筑、绘画以及茶道、剑道、武士道等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以在日本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俳句为例,他们认为,对俳句作理性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俳句是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直觉表述,其最大特点是诗人的“心情已同自然的变化融为一体”(同上,第183页);绘画亦然,日本的禅画最重“身与竹化”、“与自然合一”,画家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并发自内心地摸写自然”(同上,第27页),“处处都蕴藏着“山与云的精神””(同上,第27页);日本的建筑也反对刻意雕琢,而注重自然之美。总之,受禅深刻影响的日本艺术,“向往原始而纯朴的、近乎自然的生活状态”,注重“返归自然的怀抱”(同上,第18页);至于武士道,铃木认为关键是“离生死之心”,达到一种“无心”的境界;闻名世界、作为日本文化一大特色的茶道,铃木把它归结为四个字——“和、敬、清、寂”,并且认为通过茶道,人们可以“安心静思那神秘的自然,与整个自然环境同化并求得最终的满足”(同上,第17页),是一种本心与自然合一的妙境。总之,铃木、柳田笔下的日本禅和日本文化,注重自然、崇尚自然是它的最大特点。

  如果把我们上面所论述的中国禅与日本禅作一个比较,人们不难发现,日本禅与注重心性的祖师禅不同,而与崇尚自然的分灯禅更接近。此一现象与日本禅宗史的史实是相吻合、相一致的。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禅学,主要是分灯禅。公元十二世纪,日本和尚荣西把临济一系禅法传人日本;十三世纪道元和尚带回日本的则是曹洞禅。此后,日本禅似一直以自然为出发点和归趣,而与中国佛教自近现代以来因受儒家人本主义思潮影响提倡以人为本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颇多异趣。关于日本佛教的“自然禅”与中国佛教的“人生禅”、“生活禅”,笔者拟另文探讨,此不赘。

  

  

《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