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P4

  ..续本文上一页与《贤愚经·檀腻鞘品》中的国王断案的故事相仿。另外,古代戏曲中常有关于人鬼、阴阳二界的描写,这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例如,南戏的《包侍制判断盆儿鬼》、关汉卿的《包侍制三勘蝴蝶梦》等包公戏,把包公写成通行阴阳二界、为民除害的“包青天”;又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也利用鬼魂做为结构上的一个关键。至于佛教的阴曹地狱、轮回报应的思想,更成为历代戏剧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佛教对于戏曲的影响,还表现在佛曲对于戏曲音乐的影响。佛曲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凋,这种曲调白曹魏时期的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制成鱼山呗后,历代均有所发展,到唐代已有几十种之多。据陈畅《乐书》记载,当时的“胡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阿弥陀佛曲”、“观音佛曲”、“烧香佛曲”、“观法会佛曲”等二十六种曲调。中国的僧徒制造佛曲,自然免不了受中国传统的音乐曲调的影响,但佛曲的广泛流行,又反过来影响了传统的戏曲音乐,我国的许多地方戏曲,至今还带有相当程度的梵呗的痕迹。

  此外,在小说、戏剧背后,人们还应该进一步看到佛教对于作为二者基础的语言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字虽源远流长,但到后来,也有不少外来词汇的传人。这些外来词汇与传统的语言相融合,日深月久,逐渐变成日常用语,我们今天通用的许多日常用语,就是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实际、觉悟、实相、净土、彼岸、因缘、公案、方便、究竟、烦恼,解脱、众生、平等、唯心、回向、天女散花、现身说法、天龙八部、口吸西江、井中捞月、一切皆空、隔靴搔痒、拖泥带水、五体投地、三头六臂、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骑驴觅驴,冷暖白知、唯我独尊、立地成佛,等等。唐宋之后,许多诗客词人还常常用佛教典故和用语入词人诗,赋予新的含义,使人读来别有情趣,如苏东坡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李商隐的“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黄庭坚的“张子耽酒语蹇吃,闻道颍州又陈州。形模弥勒一布袋,文字江河万古流”。龚自珍的“小别胡天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台宗悟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四十年”。等等。

  三 佛教与雕塑建筑

  最后,作为华夏民族艺术瑰宝之一的雕塑、建筑艺术等,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探讨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关系,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建筑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古代的雕塑建筑,历史比佛教更长。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甚至早在佛教产生之前,中国就有绚烂多彩的雕塑艺术。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彩陶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乎。其品种繁多,有彩陶、红陶、灰陶、墨陶、白陶、印纹陶等,这些陶器,无论在选择材料、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中彩陶的装饰花纹丰富多变,黑陶的制作工艺水平极高,被赞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在形象塑造方面,既有猪、狗等动物形象,也有不少的人头塑像。1964年在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塑人头像,整个面部圆而丰满,眼孔刻通,鼻呈三角形,并有两个小鼻孔,给人以淳厚的感觉。此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西安东郊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等地出土的许多陶器、塑像,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雕塑艺术。

  进入殷商之后,由于青铜器的出现,造鼎、纹雕等青铜艺术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至西周时期所铸造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造型典雅、庄重,纹饰优美、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秦汉时代,由于经济发展,艺术更为繁荣,雕塑艺术呈现出一种宏阔、崭新气象。1974年以后陆续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发掘出来的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兵马俑,以其弘大气势、逼真的造型轰动世界艺术界。西汉的雕塑也与强大的帝国相辉映,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的大型石雕,显示了西汉的强盛国力和踌躇满志。

  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佛教的传人和广泛流布,中国古代的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渐成为这时期雕塑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逐渐浸透到汉族地区。最后,融西域和汉地艺术风格于一体,集雕、塑、画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的造像已相当流行。据有关史料记载,释道安曾在襄阳檀溪寺铸造丈六释迦金像,支慧护在吴郡绍灵寺铸丈六释迦金像,戴逵父子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无量寿佛和胁侍菩萨像,初步完成之后隐于幕后,听取反应,再作修改,反复多次,前后经三年才完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许多寺院之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也相继出现,表现各种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的大型群体浮雕也陆续遍布于各种佛教寺院。一时间,以佛教为题材的造像、雕刻艺术成为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雕塑的主要内容。

  除了单身造像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大兴凿窟造像之风。自北魏之后相继出现的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佛教石窟,融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堪称佛教艺术之大观园。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三十里武周山之北崖,开凿于北魏中期,现存洞窟大者21个,小者32个,东西绵延一公里。云岗石雕分前后两期,前期造像通体高大,宽肩粗颈,鼻直眼大,脸形丰满,带有浓厚的印度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的风格,如西部之昙曜五窟之佛像则然;与之相比,制作于后期的西部小洞之飞天则削肩瘦长、衣带飘逸,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刻的纤巧细致的特色。整个石窟是一个综合外来艺术与传统风格的雕塑展览馆。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二十五里处的伊水两岸,开凿子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现存洞窟29个,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十万尊、佛塔近40座。龙门石窟凿于云岗之后,艺术风格与云岗后期的雕塑风格相衔接。从总体上说,已不象云岗石窟(特别是前期造像)那样粗犷浑厚,而向修长秀丽、精雕细刻的方面发展。云岗所体现的北方和西域民族的豪壮气势,在这里变成宽袍大袖,带有六朝名土的风格。从云岗到龙门的转变,反映了佛教雕塑艺术的逐步中国化。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丛山之中,开凿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现存龛窟194个,大型雕像一千余尊,其中多属北朝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雕塑,无论佛像、菩萨或飞天,一般身体都瘦削修长、肩宽腰细、衣纹贴身而流畅,面相清俊秀丽,表情自然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佛教雕塑艺术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发展,已开始变成更合乎华夏民族审美习惯的艺术形式。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县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苻秦建元二年,后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及清诸朝的陆续开凿,现存492窟。,塑像2000多尊,壁画4万多平方米,是一个东方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也是一个多种艺术风格的综合展馆。前期的彩塑受印度犍陀罗造像的影响,与云岗前期的石雕风格相近;后来的造像也日趋细腻精巧且带有强烈的世俗情感,如菩萨造像多如袒露胸臂之女性,宁静、秀美,是中国古代妇女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的化身。这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越是后期的作品,汉化色彩越浓,这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华夏传统文化在同化外来文化方面有很强的力量。

  在佛教建筑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中国的佛教建筑渊源于印度,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寺”,本为官府之称,《说文》云:“寺,官舍也。”《汉书》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后来,佛徒住处亦称为寺,始于白马寺。此外,据《后汉书》记载,汉献帝时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这正是后来中国楼阁寺木塔之基本式样。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寺塔大兴,据文献记载,仅南朝首都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而北魏境内,佛寺则多达三万多所。据《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有佛寺40多所,以永宁寺为最大,“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塔位于寺门之内,塔后建佛殿,僧房散在四周。后来,佛殿供奉佛像,供信徒膜拜,于是塔、殿并重,但塔仍在寺内。再往后,殿堂成为寺院的主体而在寺旁另建塔院。宋代又有建塔于殿后的布局,或将大塔改为二小塔并列于殿前。唐代寺院内有分院之制,有时多达十余院。及至五代时期,寺庙中增设罗汉殿,供奉五百罗汉像。元代佛教建筑受喇嘛教影响,多塔而少寺。明清以降,佛寺建筑日趋琐杂,斗拱由原来的结构变为装饰,显得精细奇巧,失却原有风格,但更富有民族特色。现在的寺院建筑多为这样的布局:一是三门殿。此为寺院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故称三门殿。三门殿内塑两大金刚像,世俗有时称之为哼哈二将;二为天王殿。殿中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后供韦驮护法神,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吒”,此云持国,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故此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此云增长,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故手中持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故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三是大雄宝殿。此是寺院正殿。大雄是对释迦牟尼佛之尊称,此殿供养佛像,故称大雄宝殿。一般寺院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两比丘立像,这是佛之两个弟子,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也有的寺院在正殿塑三尊佛像,此为三身佛。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右旁一尊是应身佛。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之菩萨像,一般是观音像或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观音骑吼。也有的寺庙在佛像背后塑海岛观音。在观音像两旁塑善财童子和龙女二侍者。一般寺庙在正殿的佛像两旁塑十六罗汉像或十八罗汉像。这是根据佛涅槃前嘱咐十六位大阿罗汉,让他们不要人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的传说而设。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其它宗派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

  佛教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佛塔。“塔”,梵文为stopa,音译为宰堵波、佛图、浮图等,意译为图冢、方坟、灵庙等。原为古印度的坟墓。释迦牟尼逝世后,佛徒把佛骨(或称舍利)埋在窜堵波中并对之顶礼膜拜,此后宰堵波成为佛教徒崇拜对象。

  佛塔一般由台基、覆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中国最早的佛塔出现在东汉白马寺内。后历代都有建造,现存佛塔共二干多座。这些塔形制多样,风格各异,但多带有中国的建筑传统,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没有楼梯、楼板,可以登临远眺。从塔的形制结构看,主要有这样几种样式:

  楼阁式塔:如西安大雁塔。此种塔最富有中国特色,最初出现在南北朝石窟的雕刻中,为木结构,后发展为砖石塔。每层辟有门窗,可登临远眺,白下而上逐渐缩小,整体呈角椎形。唐时平面为方形,后衍为八角形、六角形。一般高达十三层,个别十五层,也有七层或九层。

  密檐式塔:因在较高的塔身上加以层层密檐,故名。这种塔第一层特别高,以后各层骤变低矮,愈收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几乎看不出层次。现存最早的此类塔为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塔共15层,平面为12角形,每角用砖砌出一根印度式样的柱子,柱头、柱脚都用莲花装饰,整体呈炮弹形,线条柔和、华丽动人。

  单层塔:多为墓塔,砖石结构。唐时为方形平面,后衍为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现存山东历城县神通寺的“四门塔”,就是单层塔的优秀典型;又如河南嵩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则是一座充分体现中国建筑气息的单层八角砖塔。

  瓶形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和北海白塔是这类塔的典型。这种塔分三部分:基座、塔身和顶部,基座有很大的须弥座,再上是坛形塔身,最上为宝珠或小铜塔。整体呈瓶形,通体抹白灰,俗称白塔;又因喇嘛教建塔多用这种形式,又称“喇嘛塔”。

  我国古代的佛教寺塔,是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遍布于祖国各地,点缀着名山大川,为山河增辉,使景物增色,搞雕塑建筑的,可以从中得到创作灵感,旅游观光者,更可以因之陶冶情操、涵养心性。作为一种文物,它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古代文明;作为一种艺术,它今天又成为许多名胜的重要标帜。去杭州西湖,不游灵隐寺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游古城西安,不看大雁塔也多少有点美中不足。寺塔,本是佛教的产物,但正如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寺塔不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