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渐增加,至二万岁,乃至八万岁。若众生作恶多端,又没有佛的教化,则寿命又将依百年减十岁的速度,逐渐减少,直至仅有十岁为止。住劫中的第二小灾,起在人寿十岁时,此时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斗争开始,直至四方诸国间的互相讨伐,刀兵横行,杀气冲天,尤其是在劫末最后七日中,众生横尸遍野,死亡无量。此时也有一人集合阎浮提内男女万人,留为未来人种。七日过后,刀兵一时停歇。众生又辗转行善,从十岁至二万岁,乃至八万岁。住劫中第三小灾是大饥饿,与上面两小灾一样,也是在后七日中众生饿死无数,只留有一万人种,也是七日过后饥饿即时停止,众生又由十岁逐渐增至八万岁。关于三灾经历时间的长短,一些经典的说法不尽一致,有说三灾的高峰期都是七日,有说刀兵七日,疫病是七月又七日,饥谨则长达七年七月七日。
道世中《劫量篇》论述“坏劫”和“成劫”时说有三大灾,即火、水、风灾。他还指出:“若火灾起时,至光音天为际;若水灾起时,至遍净天为际;若风灾起时,至果实天为际。”〔38〕三大灾所波及的范围为什么不同呢?他说其原因是上述天的寿量不同。三大灾的先后顺序是火灾、水灾、风灾,而且是七度火灾后才起一度水灾,如此反复八次后,起一度风灾。〔39〕由于三大灾发生有先后,且相隔时间极长,因此无量世界有的将坏,有的将成,有的正坏,有的已空,有的正成,有的已住,整个世界无间无断,无穷无尽。〔40〕 《劫量篇》在论“时量”时,援引《新婆沙论》解说了“中间劫”等三种劫的时间含量,文云: “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合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减,后一唯增,中间十八亦增亦减。故“对法论”云,由此劫数,显色、无色界诸天寿量也。”〔41〕这是把劫分为由短到长的密切联系的三种,中间劫是减、增、增减劫共二十中劫的合称。由二十中劫世间成(“成”)和二十中劫成已住(“住”),合名成劫;二十中劫世间坏(“坏”)和二十中劫坏已空(“灭”),合称坏劫。即成劫和坏劫各四十中劫,合成劫坏劫为大劫。这里的中劫和前面讲的小劫是一样的,同为相对大劫而言,即八十中劫或八十小劫同为一大劫。《劫量篇》还强调色界、无色界诸天寿量可以通过世间的中间劫显示出来。这也就是说,世界的变迁由不同的劫表现之,世界的时间可用劫来度量。 《劫量篇》在论述“时量”时,是从宏观的角度,以极长的时间单位“劫”来表现世界的变迁和时间的含量,而在论述“时节”时,则从微观的角度,以极短的时间单位“刹那”(梵语音译)来表现世界的生灭无常和时节的构成。不同佛典对于表示时间单位的概念的解说并不完全一致,这里仅把道世所引加以论述,以见一斑。文说:“时极短者,谓之刹那也”。〔42〕“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43〕“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复有九百生灭。”〔44〕可见,刹那是非常非常短暂的时间。又说:“一刹那者,翻为一念。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翻为一瞬,六十怛刹那为一息。一息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摩@④罗,翻为一须臾。三十摩@④罗为一日夜,计有六百三十八万刹那。”〔45〕这里不是以九十刹那为一念,而是把一刹那译为一念,然后由念→瞬→息→须臾→一日一夜。又说:“十五夜为半月,两半月为月,三月为一时,两时为一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46〕这里的“时”相当于“季”,即三月为一季。时间推进是日夜→半月→月→时(季)→行(半年)→年。一年即一岁。随后文中又以岁为时间单位,描述小、中、大三劫,成、住、坏、灭四劫的时量。 道世还引《长阿含经》强调“有四事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47〕四事是:一是世间生起灾害,引发破坏,其过程之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来称计;二是世间坏灭,一片虚空,其时间之长也难以计量;三是天地初起直至完全形成的漫长过程,也不可以岁月称计;四是天地形成,久不坏,其时间也难以计量。也就是说,世间的成、住、坏、灭所经历的时间是不能以岁月称计的,显然这是对时间无限性的朴素表述。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四大千劫量”是指大千世界的成、住、坏、空(灭)四劫量。仁潮在《法界安立图·四大千劫量》中着重论述了大千世界四劫的情况。 仁潮就劫的涵义、类型和年数作了说明。他说:“劫者是大时之总名也。……此大时甚为久远,不可以岁月而计。”〔48〕劫是不可以岁月计算的极为久远的时间总名。因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来计算的,由此劫又有不同的分类,如分为四劫是别、成、坏、大,分为六劫是别、成、住、坏、空、大,三劫是小、中、大。通常是说大劫小劫和成劫坏劫。小劫即别劫,中劫即成劫或住劫,大劫是成、住、坏、空四劫的总称。〔49〕仁潮引《庄椿集》来计算不同劫的时间,指出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中劫为小劫的二十倍,即三万三千六百万年,大劫是中劫的四倍,共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大劫“是为天地成坏始终之极数,周而复始,运运无穷。”〔50〕这就是说。天地由成到坏,由始到终,一周期为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仁潮还评论了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一元之数”说。邵雍认为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时间是无限的循环。他把时间的历程分为元、会、运、世四个套子,说一“世”三十年,一“运”十二“世”,一“会”三十“运”,一“元”十二“会”,即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是天地由生到灭的时间,灭后又重新开天辟地,如此不断生灭,不断循环。〔51〕仁潮依据佛教教义,肯定了邵雍的天地有生灭,时间有变化的观点,但认为所说一“元”十二“会”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时间和佛教讲的劫量不一致;再是认为邵雍说天地灭时,不仅天地坏了,人也没有了,这也是和佛教说法不符合的。 关于成、住、坏、空四劫,对成劫,仁潮说:“成劫者,谓过去世界既磨灭已,空旷久时,众生业力复起,风雨依旧,造立诸器世界也。”〔52〕世界之所以由坏灭而又重新生成,是由于众生的业力复起,又有了风雨的缘故。风有四种功能:一是能持大水,二是消大水,三是建立一切诸处所,四是庄严。雨也有四种功能,一是能灭火灾,二是能起大水,三是能止大水,四是能成一切摩尼诸宝。由这样的风吹起雨水,再由雨水变成土地、山脉、大海等,变成为世界。关于世界形成的顺序,仁潮说是“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成欲界诸天宫殿,次成于人及众生之所处。”〔53〕认为世界的成立是由高到低,最先是诸天所住的宫殿,最后是人和其余众生的住所。 关于住劫,仁潮说:“住劫者,谓世界已成,能令有情安住受用也。”〔54〕住劫是世界形成以后的稳定持续期。此时从海水中涌出了日月,也有了昼夜晦朔春秋之分,人也开始有男女尊卑之别,也有了夫妇和胎生,还形成了不同种族,并有田地和田主,社会发生等级分化。边,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极其黑暗、寒冷的地狱。 仁潮又说:“坏劫者,谓住劫已满,世界万物尽皆坏灭也。 ”〔55〕坏劫是世界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灭期,此时大火梵烧一切草原丛林,乃至大铁围山,无有遗余,狂风也吹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使之成为碎末。整个山河大地尽皆坏灭。“坏”又二种:一是趣坏,二是界坏。“趣”指六趣,即六道众生。“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先是众生坏灭为“趣坏”,器世间也随之坏灭为“界坏”。在坏劫初期,地狱中的有情首先命终,不复更生。随后是畜生、饿鬼、人和天等也渐次坏灭。六道众生坏灭后,世界出现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都成灰烬;再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毁。〔56〕 坏劫后为空劫,仁潮说:“空劫者,谓经大灾之后,天地万物皆悉无形,廓然空洞而已。”〔57〕空劫时,除色界的第四禅天外,其他都长期地处于空虚之中。“如是空空亦经二十小劫,过此劫已,复人成劫,”〔58〕空劫后再转为成劫,历经成、住、坏、空四劫为一大劫。如此“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复空,空而又成,连环无尽。”〔59〕四劫循环不已,时间无限漫长。仁潮带有总结性地说:“观夫虚空无量,故世界无边;大化无穷,故劫运无已。”〔60〕虚空无有限量,故世界无边无际;大化流行无有穷尽,故大劫循环无穷。他比喻说:“其大劫者在大化之中其犹一年也,成住坏空者四季也。”〔61〕就宇宙大化流行来说,漫长的一大劫也只如短暂的一年而已,至于成住坏空四劫更好比一年中的四季,时间更短了。
从以上中国佛教著作对世界生灭变迁及劫量的论述来看,其间论及时间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这些思想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思想。时间是通过世界的变迁、众生的寿量等来衡量其长短的,不存在脱离事物的时间,不存在离开事物变化的时间,这是对时间和事物及其运动不可分离的思想的重要猜测。
二、时间的永恒观念。世界处在生、住、异、灭的不断变迁过程之中,这种过程永远不会终止,时间不会停顿在某一时刻上,而是永远向前推进。也就是说,世界是永恒的,时间也是永恒的。 三、时间的无限观念。时间的永恒和无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的久远来说,永恒也就是无限。同时,佛教著作用“大劫”和“刹那”分别表示极长的时间和极短的时间,其间似含有时间的长远是无限的,时间的短暂也是无限的,即具有无限短暂的时间观念。 四、在劫难逃的思想,上述佛教著作认为时间的成、住、坏、空的劫量是固定的,三小灾、三大灾的发生和止息是定时的,世界的变迁是循环式的,人类的整体命运也是相对注定的。这是一种循环论思想,也是一种命定论思想。
注释:
〔1〕详见《大正藏》第53卷第1页至第4页上。
〔2〕由旬,梵语音译,印度的距离单位,约相当于四十里。
〔3〕明末四大名僧之一@⑤宏(公元1535年—1615年), 世称云栖大师,曾撰《天说》,就天主教的传人作出回应,指出“彼所称天主者,忉利天王也,一四天下,三十三天之主也。”把天主教的上帝等同于佛教的护法神忉利天王。并按照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说,称天主有万亿个之多。这表现出了对天主教教义的隔膜。详见《云栖法汇·手著》第5册,明·崇祯刻本。
〔4〕详见《大正藏》第53卷,第6页中至第7页上。
〔5〕详见同上书,第10页至第14页下。
〔6〕颇梨,梵语音译,意为水精、水玉,七宝之一,也作玻璃。 〔7〕《法苑珠林》卷第二,《大正藏》第53卷第277页下。
〔8〕详见同上书第278页上。
〔9〕同上书,同上页中、下。
〔10〕详见同上书第275页下至277页上。
〔11〕同上书第282页中。
〔12〕《法苑珠林》卷第四。,《大正藏》第53卷第295页上。 〔13〕同上书,第295页中。
〔14〕详见同上书,第285页下至296页上。
〔15〕同上书,第299页中至301页上。
〔16〕《法界安立图·自序》,《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4册第445页。
〔17〕〔18〕《法界安立图》卷一,《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4册第449页。
〔19〕同上书,第450页。
〔20〕《法界安立图》卷二,《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4册第452页。
〔21〕〔22〕〔23〕《法界安立图》卷二,《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4册第456页。
〔24〕同上书,第458至459页。
〔25〕《法界安立图》卷三,《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64页。
〔26〕详见同上书第470至471页。
〔27〕仁潮引《大智度论》文云:“欲界众生有三种,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贵,下者人中卑贱。”(《法界安立图》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72页)“天”为众生中最上等者,而人中富贵贫贱之别,被认为是中下等善根不同所致。 〔28〕《法界安立图》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76页。
〔29〕《法界安立图》卷五,《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86页。
〔30〕同上书,第487页。
〔31〕《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0套第4册第445页。
〔32〕《法界安立图》卷六,《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94页。
〔33〕《法界安立图》卷六,《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500页。
〔34〕劫,因是极长的时间,故佛典多以比喻说明之,如谓:“佛言:设方百由旬城,满中芥子,有长寿人百岁,取一芥子都尽,劫犹不尽。”(《经律异相》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6页上。)
〔35〕《经律异相》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4页中。
〔36〕同上书,第4页下。
〔37〕《法苑珠林》卷第一,《大正藏》第53卷第269页下。
〔38〕同上书,第274页中。
〔39〕〔40〕同上书,第275页下。
〔41〕同上书,第272页下至273页上。
〔42〕同上书,第273页上。
〔43〕〔44〕〔45〕同上书,第273页中。
〔46〕同上书,273页下。
〔47〕同上书,277页中。
〔48〕〔49〕《法界安立图》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3套第5册第477页。
〔50〕同上书,第485页。
〔51〕详见《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52〕〔53〕〔54〕《法界安立图》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20套第5册第477页。
〔55〕同上书,第478页。
〔56〕详见同上书,第478页。
〔57〕〔58〕〔59〕同上书,第479页。
〔60〕〔61〕同上书,第485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②原字为土右加善 @③原字为髟下加曼 @④原字为目右加侯 @⑤原字为衤右加朱
(原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1期 )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