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P2

  ..续本文上一页密根据佛教的唯心立场,一方面指出了气本原说在阐明人类精神现象起源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又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气在形成人的肉体和外界事物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成中国化佛教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在黄老思想盛行的汉代,一些佛教学者竭力以“道”来比附佛教思想,为佛教在中国争取立足之地。两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又吸取庄子道不离物的思维方式,来宣传佛教“道”的遍在性观念。到了唐代,禅宗大力吸取老庄思想,又对道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形成了丰富多采的禅道思想。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牟子《理惑论》在解释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时这样说:“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大为表,@③@④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22〕此处的“无为”,是涅槃境界。“四表”,四方极远极远之处。在《理惑论》作者看来,引导人们最终涅槃成佛的乃是道,也就是说,佛与道相契合,佛是体道者。这里的“道”是无形无声的,虚无恍惚的,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或者说是“先天地生”的最终本原、本体。在理论思维的意义上看来,这是以道家的道为佛教的道,是以道家的本体为佛教的本体。又,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何晏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23〕牟子所论佛教的道与何晏所说的玄学家的道,两者在思想内涵和表述上,都可谓难以区分,如出一辙。

  晋时著名的佛教学者孙绰撰《喻道论》也说:“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24〕这里所讲的道与牟子及何晏所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认为,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自然而化的道。这都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些佛教学者把佛教教义等同于道家思想,以老庄学说的最终本体“道”作为佛教修持证悟的目标,以与“道”相契一体为成佛的标志。这种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的哲学思想,是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盛行的老庄思想密切相关的,同时,与老庄式的文化生活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东晋刘宋时的竺道生在探讨成佛的基本问题时,也利用道家的“道”来说明佛教的最高境界。他说:“道之名者,在用能通。不及,无用也,未极则转进无常,极则常也。”〔25〕“极”,至极,最高境界。认为“道”在至极境界是恒常不变的。在至极境界,道“至像无形,至音无声,希微绝朕思之境,岂有形言者哉?”〔26〕恒常的道,无形无声,超越人们的思维、语言的分别境界,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他还说:“背道非实,名为凡夫。”〔27〕强调人与“道”相违背就是凡夫。只有不违背“道”,与“道”契合,才能超凡成圣。应当说,竺道生关于成佛的思路,渗透着道家的思想因素。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大乘佛教般若学在汉代时开始传入我国。般若,意为智慧,其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意为通过般若智慧以达到佛的境界。般若学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也就是说,其本体是空的。这一点与中国道家讲的本体“道”无形无为,虚无玄妙似有可附会之处。般若学者自汉代支谶起直至三国支谦都以般若学附合于道家的玄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吸取道的范畴和道家的思想,宣扬“道亦虚空”说。

  佛教表述本体的概念通常是用“如”、“真如”。支谶、支谦等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无”为“有”之本,进而又以“本无”来译“真如”。如支谶译的《道行般若经》第十四品和支谦改译的《大明度经》第十四品的品名,均将“真如品”定名为“本无品”。支谦还进一步宣扬“道亦空虚”的本体论。他译的《大明度经》卷第一《行品》说:“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28〕又译文原注有说:“师云,菩萨心履践大道。欲为体道,心为〔29〕道俱,无形故言空虚也。”〔30〕这都是说,菩萨心体悟了道,与道合一,由于道是无形的,菩萨的心神也当无形;因其无形,故是空虚。这样,菩萨体道是空虚,道亦是空虚。道家视无为为空虚,以澹泊无为为“至人”境界。这里,佛教的菩萨与道家的“至人”,佛教的道与道家的道都是相通的。可以说,在支谶、支谦的心目中,佛教的真如本体与道家的道本体两者并无二致,这就是同为空虚,虚无。应当说,佛教的真如性空和道家的道微妙虚无确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实质并不相同。佛教的真如性空是标示事物的本质空无自性的,而道家的“道”则是说万物的本源是无形而实存的.

  唐代的牛头法融禅师又提出了“虚空为道本”的命题。史载:“融大师问云:“三界四生,以何为道本?以何为法用?”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31〕这里把道与法(一切事物)对举,本与用对举,认为虚空是道本,森罗万象是法用。所谓虚空,就是佛经常说的空、性空、空性,是指万物无造作、无主宰、无实体的本性。所谓道是:“牛头初祖师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32〕这是说,“道”是离开一切限量和一切分别,是自然如如的本原,本体,也称“道本”。显然,这个道是来源于道家的本体概念。法融所讲的“虚空为道本”,是认为虚空是道的本体内涵。就此命题的思维形式来说,显然是受到了魏晋玄学“以无为本”说的启发,就此命题思维的内容来说,也是与“以无为本”说相呼应的。然而就此命题的思维实质来说,则是般若学与道学两种不同思想的折中、调和。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在思维框架上,庄子的道本体论还直接影响了中国佛教对草木山河的体性的看法,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蝼蚁、瓦甓,甚至屎溺都含道,这种道不离物、道在物中,也即本体遍于一切事物的思维定势影响至为深远。竺道生在无佛典根据的情况下,孤明独发,高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与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有关。隋代吉藏进一步明确提出草木也有佛性说。《大乘玄论·佛性义》云:“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33〕“菩提”,即道。这里吉藏论证草木也有佛性的根据,是道与一切事物相即的观念,实也受庄子的道本体普遍存在观念的影响。唐代湛然更鲜明地提出无情有佛性说,认为不仅草木有佛性。甚至连同瓦石以及山河大地也都有佛性。他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34〕这里是以万物都具有真如本体为论据,来证明无情也有佛性,同样也可见到庄子道本体遍存在思想的深刻影响。此外,禅宗学者如牛头法融、南阳慧忠等人也都阐扬无情有佛性说,并明确以“道无所不遍”〔35〕为立论的根据。

  印度大乘佛教十分重视探讨各类众生的成佛根据问题,有的派别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派别则认为一部分众生有佛性,但各派都没有论及草木瓦石有无佛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排斥草木瓦石有成佛的可能性。中国佛教学者主张草木瓦石也都有佛性,显然是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关,特别是和庄子的道体无所不在的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

  从本体论思想而言,中国佛教吸取道家范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带来了佛教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宇宙论本体方面,一是以无形而遍在的本原“道”为本体,这就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体思想,使佛教本体论学说发生了变异,或者说为佛教本体论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二是中国佛教竭力消弭印度佛教的“空”(空寂、空性)与中国道家的“无”(无形、无为)的差别,把二者混淆、沟通、协调、等同起来,这是融通中印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尝试,推动了佛教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其次,在成佛理论方面,一是以无为为涅槃,即视无为为成佛的理想境界、最高目标,这就发展了成佛境界和成佛内涵的学说。二是由于体道为佛的思想的阐扬,也极大地推动了佛教返本还源思潮的盛行。三是从道的遍在到佛性遍有,导致了草木也有佛性的新说形成,从而使泛神论乃至无神论思潮广泛流传开来。

  注释:

  〔1〕《大正藏》第1卷第262页中。

  〔2〕《大正藏》第3卷第51页中。

  〔3〕僧肇:《肇论·不真空论》也云:“审一气以观化, 故所遇而顺适。”“物我同根,是非一气。”见《大正藏》第45卷第152 页上。

  〔4〕《答桓太尉书》,《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12。

  〔5〕《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5。

  〔6〕《释达性论》,《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4。

  〔7〕《重释何衡阳》,《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4。

  〔8〕《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5。

  〔9〕《大正藏》第3卷第51页中。

  〔10〕《大正藏》第33卷第10页上、中。

  〔11〕〔12〕《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5。

  〔13〕《四部丛刊》影印本《弘明集》卷5。

  〔14〕《原人论》,《大正藏》第45卷第708页上。

  〔15〕〔16〕〔17〕同上书,第708页中。

  〔16〕〔17〕同上书第710页中。

  〔20〕〔21〕同上书,第710页下。

  〔22〕《弘明集》卷1。《四部丛刊》影印本。

  〔23〕《列子·天瑞篇》注引,《诸子集成》第3册, 中华书局1986年版。

  〔24〕《弘明集》卷3。《四部丛刊》影印本。

  〔25〕《大般涅槃经集解》第32卷,《大正藏》第37卷第489页下。

  〔26〕《妙法莲花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4 册第396页。

  〔27〕《大般涅槃经集解》第32卷,《大正藏》第37卷第545页下。

  〔28〕《大正藏》第8卷第478页下。

  〔29〕“为”,疑为“与”字之误。

  〔30〕《大正藏》第8卷第478页下。

  〔31〕《宗镜录》卷77,《大正藏》第48卷第842页中。

  〔32〕《宗镜录》卷9,《大正藏》第第48卷第463页中。

  〔33〕《大正藏》第45卷第40页中、下。又,吉藏所引《肇论·不真空论》原文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34〕《金刚@⑥》,《大正藏》第46卷第782页下。

  〔35〕祥见法融:《绝观论》第33问答,《敦煌宝藏》第12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风右加拔的右半部

  ②原字为炎右加欠

  ③原字为乡右加宛

  ④原字为乡右加延

  ⑥原字为金右加卑

  (原载宗教学研究1997年4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