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与常识(俗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佛教内部各派学说的差异和矛盾的真理论,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观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内部两大派别三论系与成论系就二谛的意义、内容、本质以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深入论争,总结这一场论争。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佛教学者在真理观上所作的探索及其创见,了解佛教真理观乃至整个佛教学说及其特色,都是颇有助益的。
大乘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流行晋代,三论学一系自鸠摩罗什、僧肇始,后相继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由吉藏创立三论宗。此系以二谛为学说的骨干,着力阐扬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三论系统依据二谛论,认为一切万有只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都无自性,即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
《成实论》流传盛于宋、齐之际,而自南北朝至唐代初年弘传《成实论》的学者,被称为“成实师”。《成实论》系中印度诃梨跋摩著,由鸠摩罗什译出。此论以接近于大乘的教义批判各部派——尤其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毗昙而写成。梁代是《成实论》学派最兴盛的时代,光宅寺法云、庄严寺僧mín@①、开善寺智藏及其门下龙光寺僧绰是该学派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成实论》思想在三论、《涅槃》、禅学、《摄论》各系统的学者之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后由于唐初唯识学兴起,“成实师”学派才趋于消失。
《成实论》的学说与大乘教义相近,实不相同。“成实师”的二谛说与三论系的二谛说,有某些近似之处,实是相互抵触,由此引发了三论学者对成实师学说的批判。宋、齐时长于佛理的周顒《三论宗》(已佚),批判成实师之说。约在梁、陈时代,三论系与成论系又大起争执,彼此论辩,互相攻击。现存比较集中记载当时有关二谛问题论辩的文献有萧统的《解二谛义令旨并答问》和吉藏的《二谛义》、《大乘玄论》卷一等。双方论辩的主要问题是二谛的意义、内容、体性以及与中道的关系,涉及佛教教理和世俗认识以及两者关系的广泛认识领域。
1.二谛意义。成实师偏重于从境(境界)和理(道理)的方面来确立二谛的意义。法云在询问萧统时说:“圣人所知之境此是真俗”(《解二谛义令旨并答问》,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 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4页)。 僧mín@①也有近似的询问:“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同上书,第335 页)吉藏在评介成实师二谛观时说:“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谛名境,复名理者,会二谛生二智,名之为境;而道理有二谛故,名之为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有此二境。”(《二谛义》卷中,《大正藏》第45卷,第93页下)这都是说,在成实师看来,真俗二谛都是指境和理而言。出世间者认识到的真实是真谛,世间人认为真实的为俗谛。二谛密切相关,都是在同一境上所见到的理,只是所见不同而已。也就是说,二谛有实在的境、理,实有其体。说真说俗完全是在境界或道理上的分别。三论学者完全不同意成实师对二谛是境的定位,主张二谛是言教。吉藏说:“摄岭、兴皇以来,并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穷文言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理,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86页中)“摄岭”,即摄山,今南京栖霞山,此指“摄岭师”僧朗。“兴皇”,即兴皇寺,此指兴皇寺法朗,是吉藏出家归依师父。“山中师”,指僧诠,是法朗的师父。僧诠手本《二谛疏》是讲,三论学者一直认为二谛是显明道理的言教。吉藏在解释二谛是教时说:“有两种二谛: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如论文,诸法性空,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为实,名之为谛。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于圣人是实,名之为谛。此即二于谛。诸佛依此而言,名为教谛也。”(同上书,第86页下)又说:“二谛有二种:一于二谛,二教二谛。道理未曾有二不二,于二缘故有二谛。又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07页上)吉藏认为,二谛只是分别对于圣人或世人为谛(真理),对于圣人来说是谛的,则对于世人来说便不是谛;反之,对于世人来说是谛的,则对于圣人来说便不是谛。也就是说,真俗二谛对于凡圣不能同时为谛。吉藏强调,性空真理,只呈现于圣人心中,而在呈现时,圣人只见真谛,不见俗谛。但为化度众生,随顺众生心意而讲所见为实有,这是为众生说俗谛。但圣人也对众生说,要知俗谛外还有真谛。说二谛实是圣人为教化众生而立教说,有时依真说,有时又依俗说,说真说俗,都只是圣人说法的方便。实际上,本来并无真俗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的方便区分为二而已。所以,在三论学者看来,所谓二谛实是言教二谛,非境理二谛。
2.二谛内容。成实师和三论学者在二谛内容的表述上有近似之处,实际上存在重大差别。《成实论》卷二说:“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以世界门故说有我……第一义门者,皆说空无。”(《大正藏》第32卷,第248页上)同书卷十二又说:“五阴实无, 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同上书,第333 页上)“世界门”,即世谛。“第一义门”,即真谛。这是说,凡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等,都是实有的,为世间真理。认为一切事物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空的,是出世间真理。成实师发挥了《成实论》的思想,以“三假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大乘玄论》卷1,《大正藏》第45 卷,第22页中)。“三假”,即三种假名:“一者,因成假,以四微成柱,五阴成人,故言因成。二者,相续假,前念自灭,续成后念,两念接连,故言相续假。三者,相待假,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随待,故言相待假。”(同上书,第18页)因成假是说,一切有体积的事物如柱是色、香、味、触四种感觉因素(四微)的集合,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构成,所以是假的。相续假是指,一切事物在时间上是相续的,前念后念,似成一体,但并不实在,是假的。相待假是讲,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环境、空间中形成,如君与臣、父与子,以及事物的大与小,都是互相依待、互相比较而成,实也是假象。一切假名,不外乎这三种。三种假名中,在成实师看来,第一种因成假最为根本。“三假空”,也即“四忘”、“四离”,也就是离有、离无、离亦有亦无、离非有非无,这也就是真谛。
在三论学者看来,《成实论》和成实师的二谛说,尤其是讲真谛空的内容是不彻底的,仍属小乘的说法。吉藏全面地分析了双方所讲“空”的区别:“虽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种: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明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虽明二空,空义有异,故分大小。”(《三论义玄》,《大正藏》第45卷,第4页上、中)四种不同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 即拆法空与本性空的区别。小乘是通过分析的方法,即分解事物是众多不同要素构成,进而灭除一切事物以显空无所有来说明空;大乘是认为事物本性即空,当体即空。吉藏说成实师的二谛是“鼠娄栗二谛”(《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15页上),谓犹如老鼠食栗, 食尽栗肉而残余空壳,以喻空为真谛,假有为俗谛。吉藏尖锐地指出,成实师所讲的真谛实际上是俗谛:“诸法有拆法空,并是世谛。何者?今就性空非性空以判二谛。性空为第一义谛,非性空为世谛,汝拆法空,非性空故,是世谛。汝谓是第一义故,堕在失处。”(《二谛义》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85页上)在吉藏看来,成实师的二谛说内容只有世谛,并无真谛。
3.二谛体性。体性,即本质。二谛是同体(一体)还是异体?是否相即?这也是佛家内部探索、论辩极为热烈的问题。吉藏说:“二谛体亦为难解,爰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释。”(《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07页下)体、体性、二谛体性问题历来解说很多, 为南北朝隋唐中国佛教的理论热点。吉藏又说:“此三师释,摄一切人。何者?开善与庄严,明一体,龙光,明异体。释虽众多,不出一异。故此三人,摄一切人也。”(同上书,第105页中)吉藏认为, 二谛体性的问题,诸家解说虽多,但不出一体与异体两种观点,其代表人物是三人,开善寺智藏和庄严寺僧mín@①持一体说,龙光寺僧绰则主异体说。
《二谛义》卷下载:“庄严云:缘假无可以异空,故俗即真。四忘无可以异有,故真即俗。虽俗即真,终不可以名相为无名相。虽真即俗,终不可以无名相为名相。故二谛不异,为相即也。”(同上书, 第105页上)意思是,就假名不异空来说,俗谛即真谛。就假名空(四忘)不异有来说,真谛即俗谛。同时真俗二谛,前者无相,后者有相,二谛体一而显现的用是有区别的。僧mín@①是横论二谛的体相,主张互为说,认为二谛是互为其体,是体一而用二,所以这种相即是不异的。
关于开善寺智藏的二谛一体说,《二谛义》卷下谓:“开善解…
《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