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佛教真理觀的一場曆史性論爭
佛教的真俗二谛是表述佛理(真谛)與常識(俗谛)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以及佛教內部各派學說的差異和矛盾的真理論,是佛教真理學說的核心觀念。自南朝迄至隋代,佛教內部兩大派別叁論系與成論系就二谛的意義、內容、本質以及相互關系等問題展開了空前規模的深入論爭,總結這一場論爭。對于我們了解中國佛教學者在真理觀上所作的探索及其創見,了解佛教真理觀乃至整個佛教學說及其特色,都是頗有助益的。
大乘般若叁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學流行晉代,叁論學一系自鸠摩羅什、僧肇始,後相繼經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由吉藏創立叁論宗。此系以二谛爲學說的骨幹,著力闡揚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叁論系統依據二谛論,認爲一切萬有只是衆多的因緣和合而生,都無自性,即畢竟空無所得,但爲引導衆生而用假名來說有,這就是中道。
《成實論》流傳盛于宋、齊之際,而自南北朝至唐代初年弘傳《成實論》的學者,被稱爲“成實師”。《成實論》系中印度诃梨跋摩著,由鸠摩羅什譯出。此論以接近于大乘的教義批判各部派——尤其是批判說一切有部的毗昙而寫成。梁代是《成實論》學派最興盛的時代,光宅寺法雲、莊嚴寺僧mín@①、開善寺智藏及其門下龍光寺僧綽是該學派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成實論》思想在叁論、《涅槃》、禅學、《攝論》各系統的學者之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後由于唐初唯識學興起,“成實師”學派才趨于消失。
《成實論》的學說與大乘教義相近,實不相同。“成實師”的二谛說與叁論系的二谛說,有某些近似之處,實是相互抵觸,由此引發了叁論學者對成實師學說的批判。宋、齊時長于佛理的周顒《叁論宗》(已佚),批判成實師之說。約在梁、陳時代,叁論系與成論系又大起爭執,彼此論辯,互相攻擊。現存比較集中記載當時有關二谛問題論辯的文獻有蕭統的《解二谛義令旨並答問》和吉藏的《二谛義》、《大乘玄論》卷一等。雙方論辯的主要問題是二谛的意義、內容、體性以及與中道的關系,涉及佛教教理和世俗認識以及兩者關系的廣泛認識領域。
1.二谛意義。成實師偏重于從境(境界)和理(道理)的方面來確立二谛的意義。法雲在詢問蕭統時說:“聖人所知之境此是真俗”(《解二谛義令旨並答問》,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1卷, 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34頁)。 僧mín@①也有近似的詢問:“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同上書,第335 頁)吉藏在評介成實師二谛觀時說:“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谛名境,複名理者,會二谛生二智,名之爲境;而道理有二谛故,名之爲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有此二境。”(《二谛義》卷中,《大正藏》第45卷,第93頁下)這都是說,在成實師看來,真俗二谛都是指境和理而言。出世間者認識到的真實是真谛,世間人認爲真實的爲俗谛。二谛密切相關,都是在同一境上所見到的理,只是所見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二谛有實在的境、理,實有其體。說真說俗完全是在境界或道理上的分別。叁論學者完全不同意成實師對二谛是境的定位,主張二谛是言教。吉藏說:“攝嶺、興皇以來,並明二谛是教。所以山中師手本《二谛疏》雲:“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窮文言之極說,道非有無,寄有無以顯理,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也。”(《二谛義》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86頁中)“攝嶺”,即攝山,今南京棲霞山,此指“攝嶺師”僧朗。“興皇”,即興皇寺,此指興皇寺法朗,是吉藏出家歸依師父。“山中師”,指僧诠,是法朗的師父。僧诠手本《二谛疏》是講,叁論學者一直認爲二谛是顯明道理的言教。吉藏在解釋二谛是教時說:“有兩種二谛:一于谛,二教谛。于谛者如論文,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于世人爲實,名之爲谛。諸賢聖真知顛倒性空,于聖人是實,名之爲谛。此即二于谛。諸佛依此而言,名爲教谛也。”(同上書,第86頁下)又說:“二谛有二種:一于二谛,二教二谛。道理未曾有二不二,于二緣故有二谛。又隨順衆生故說有二谛。”(《二谛義》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07頁上)吉藏認爲,二谛只是分別對于聖人或世人爲谛(真理),對于聖人來說是谛的,則對于世人來說便不是谛;反之,對于世人來說是谛的,則對于聖人來說便不是谛。也就是說,真俗二谛對于凡聖不能同時爲谛。吉藏強調,性空真理,只呈現于聖人心中,而在呈現時,聖人只見真谛,不見俗谛。但爲化度衆生,隨順衆生心意而講所見爲實有,這是爲衆生說俗谛。但聖人也對衆生說,要知俗谛外還有真谛。說二谛實是聖人爲教化衆生而立教說,有時依真說,有時又依俗說,說真說俗,都只是聖人說法的方便。實際上,本來並無真俗二谛,只是爲教化衆生的方便區分爲二而已。所以,在叁論學者看來,所謂二谛實是言教二谛,非境理二谛。
2.二谛內容。成實師和叁論學者在二谛內容的表述上有近似之處,實際上存在重大差別。《成實論》卷二說:“論有二門:一、世界門,二、第一義門。以世界門故說有我……第一義門者,皆說空無。”(《大正藏》第32卷,第248頁上)同書卷十二又說:“五陰實無, 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說諸行盡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實有也。又經中說第一義空……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觀色等法空,是名見第一義空。”(同上書,第333 頁上)“世界門”,即世谛。“第一義門”,即真谛。這是說,凡認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以及色、受、想、行、識“五蘊”(五陰)等,都是實有的,爲世間真理。認爲一切事物以及構成事物的要素(五蘊),都是虛幻不實的、空的,是出世間真理。成實師發揮了《成實論》的思想,以“叁假爲世谛,叁假空爲真谛”(《大乘玄論》卷1,《大正藏》第45 卷,第22頁中)。“叁假”,即叁種假名:“一者,因成假,以四微成柱,五陰成人,故言因成。二者,相續假,前念自滅,續成後念,兩念接連,故言相續假。叁者,相待假,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隨待,故言相待假。”(同上書,第18頁)因成假是說,一切有體積的事物如柱是色、香、味、觸四種感覺因素(四微)的集合,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五陰)構成,所以是假的。相續假是指,一切事物在時間上是相續的,前念後念,似成一體,但並不實在,是假的。相待假是講,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環境、空間中形成,如君與臣、父與子,以及事物的大與小,都是互相依待、互相比較而成,實也是假象。一切假名,不外乎這叁種。叁種假名中,在成實師看來,第一種因成假最爲根本。“叁假空”,也即“四忘”、“四離”,也就是離有、離無、離亦有亦無、離非有非無,這也就是真谛。
在叁論學者看來,《成實論》和成實師的二谛說,尤其是講真谛空的內容是不徹底的,仍屬小乘的說法。吉藏全面地分析了雙方所講“空”的區別:“雖同辨二空,二空不同,略明四種:一者,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叁界內人、法二空,空義即短;大乘明叁界內外人、法並空,空義即長。叁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說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故《涅槃》雲:聲聞之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四者,小乘名爲但空,謂但住于空;菩薩明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故知雖明二空,空義有異,故分大小。”(《叁論義玄》,《大正藏》第45卷,第4頁上、中)四種不同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種, 即拆法空與本性空的區別。小乘是通過分析的方法,即分解事物是衆多不同要素構成,進而滅除一切事物以顯空無所有來說明空;大乘是認爲事物本性即空,當體即空。吉藏說成實師的二谛是“鼠婁栗二谛”(《二谛義》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15頁上),謂猶如老鼠食栗, 食盡栗肉而殘余空殼,以喻空爲真谛,假有爲俗谛。吉藏尖銳地指出,成實師所講的真谛實際上是俗谛:“諸法有拆法空,並是世谛。何者?今就性空非性空以判二谛。性空爲第一義谛,非性空爲世谛,汝拆法空,非性空故,是世谛。汝謂是第一義故,墮在失處。”(《二谛義》卷上,《大正藏》第45卷,第85頁上)在吉藏看來,成實師的二谛說內容只有世谛,並無真谛。
3.二谛體性。體性,即本質。二谛是同體(一體)還是異體?是否相即?這也是佛家內部探索、論辯極爲熱烈的問題。吉藏說:“二谛體亦爲難解,爰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釋。”(《二谛義》卷下,《大正藏》第45卷,第107頁下)體、體性、二谛體性問題曆來解說很多, 爲南北朝隋唐中國佛教的理論熱點。吉藏又說:“此叁師釋,攝一切人。何者?開善與莊嚴,明一體,龍光,明異體。釋雖衆多,不出一異。故此叁人,攝一切人也。”(同上書,第105頁中)吉藏認爲, 二谛體性的問題,諸家解說雖多,但不出一體與異體兩種觀點,其代表人物是叁人,開善寺智藏和莊嚴寺僧mín@①持一體說,龍光寺僧綽則主異體說。
《二谛義》卷下載:“莊嚴雲:緣假無可以異空,故俗即真。四忘無可以異有,故真即俗。雖俗即真,終不可以名相爲無名相。雖真即俗,終不可以無名相爲名相。故二谛不異,爲相即也。”(同上書, 第105頁上)意思是,就假名不異空來說,俗谛即真谛。就假名空(四忘)不異有來說,真谛即俗谛。同時真俗二谛,前者無相,後者有相,二谛體一而顯現的用是有區別的。僧mín@①是橫論二谛的體相,主張互爲說,認爲二谛是互爲其體,是體一而用二,所以這種相即是不異的。
關于開善寺智藏的二谛一體說,《二谛義》卷下謂:“開善解…
《圍繞佛教真理觀的一場曆史性論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